APP下载

WFP发布故事中的指示语分析及启示

2024-03-27魏梦旭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世界粮食计划署受助者第三人称

魏梦旭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需要更多地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观。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加强对外传播的能力,做到“融通中外”。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叙事学领域,对中国对外传播提出建议,如要依据语言距离改进中国故事内容[1],要以个体经历带出集体成就[2],还要把握好时代性贯穿伦理情怀[3]等。也有人从语言学角度入手,强调语言沟通、话语对接和符号转换[4]。部分学者对他国外宣文本进行分析,如通过分析日本的对外传播策略得出启示——中国外宣故事应融入年轻人感兴趣的主题[5]。然而,少有研究关注国际组织的话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组织是连接各国的平台,联合国作为最大、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其讲述的故事受众来自世界各国,其话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讲故事不可避免会用到指示语,指示语是语言结构与语境的体现[6],Levinson将指示语分为以下五类: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地点指示语(place deixis)、时间指示语(time deixis)、话语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语(social deixis)[7]。本文将对WFP(世界粮食计划署)官网发布的故事中指示语的使用特点及内涵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语料选取

本文分析的语料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方网站发布以“food security”(粮食安全)为检索词的故事(stories),至今共发布了33篇文本,共计约3万个词,这些故事涉及气候、冲突、发展、减灾等多方面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展示了WFP在维护粮食安全各个方面所做的工作成效。

(二)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发布故事时使用了哪些指示语?第二,这些指示语的搭配方式及指向对象是什么?第三,这些指示语在故事传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第四,这对于中国对外传播有何启示?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借鉴语用学领域的指示语理论,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故事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这些指示语在传播故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具体而言,研究步骤如下:首先,使用Antconc 4.0.4版本中的word list功能,制作33篇故事的总词表,以便于观察指示语的分布情况;其次,运用Antconc中的Collocatives搭配功能,分析出现频率超过100次的指示语的搭配情况;最后,基于Concordance索引功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深入分析这些指示语的指示对象和指向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Antconc 4.0.4分析WFP发布的33篇故事中指示语的使用,发现其普遍使用指示语,并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指示语的频率、搭配和指示对象,以深入了解它们在故事传播中的作用。

(一)高频指示语分布

本研究搜集了出现次数大于100的指示语,并将它们的分布情况呈现在图1中。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频指示语都是人称指示语,涉及第一人称指示语“we”和“I”,以及第三人称指示语“her”“she”“they”“their”。因此,本文将主要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所发布的故事中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

图1 高频指示语及其分布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we”“I”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通过以第一人称指示语“we”“I”为关键词检索搭配,发现高频共现词为“will”“must”“should”“have”和“need”,共现率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人称指示语“we”“I”的高频搭配词

第一人称指示语“we”与“I”多与are、have、can、need、will、want等搭配,起到不同的效果,主要为陈述当前情况或行动,描述过去经历或成就,表示信心或有能力,突出需求或事件紧迫性以及做出承诺。

例1 We have reached so far 3.9 million people. We have seen malnutrition rates triple.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惠及了390万人。我们看到营养不良率增加了两倍。)

“we”和“I”所指示的内容并非固定不变,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情况。

第一,通常“I”指示受助者个人,而“we”指示受助者群体及其情况。WFP经常引用受助者发言,这是一种极有效的叙事手法。通过引用受助者的话,读者可以直观了解受助者的生活困境和WFP援助的实际影响。在这类指示中,“I”和“we”常与“am/are”“can”搭配,突出受助者的困境或展示援助后的积极变化。通过“他者”视角,读者更深入了解受助者的感受,加深对受助者的理解和同情。同时,通过引用受助者的话,详细介绍WFP的粮食援助、营养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突出受助者前后的对比,充分展示WFP的援助对受助者的影响。

例2 “WFP has provided us with seeds and linked us to buyers which means we can grow more food because we are already connected to customers,” Ragan explains.

(“世界粮食计划署为我们提供了种子,并将我们与买家联系起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种植更多的粮食,因为我们已经与客户建立了联系,”拉根解释说。)

“us”指受助者群体,通过WFP帮助得到种子和买家联系,增加了粮食产量。“we”指受助者群体,读者可以直接了解到WFP提供的援助内容,即提供种子和联系买家,使受助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

第二,“we”用于指示WFP组织工作人员,通常与have、will、need等搭配,以传递信息、表达决心和行动计划,同时展示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的支持。具体来说,当介绍WFP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时,常用“we have”,以展示其工作范围和重点。介绍WFP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采取的行动时,则用“we need”,以突出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前进的方向和需要的支持。此外,用“we will”来介绍WFP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以及其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决心,这有助于塑造国际组织的积极形象。

例3 We have provided food assistance to millions of people affected by conflict and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我们向世界各地数百万受冲突和灾害影响的民众提供了粮食援助。)

WFP使用“we have”来介绍WFP的工作范围和重点,表明该组织在为全球受冲突和灾难影响的人们提供粮食援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有助于让读者了解到WFP的实际行动,展示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实际贡献。

(三)第三人称指示语“her”“she”“they”“their”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通过以第三人称指示语“her”“she”“they”“their”为关键词检索搭配,发现高频共现词为“will”“must”“should”“have”以及“need”,如表2所示。

表2 第三人称指示语“her”“she”“they”“their”的高频搭配词

1.第三人称指示语“her”“she”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讲故事时大量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her”和“she”,用于指示受助的妇女。“her”常与“children”“family”“husband”“daughter”等词搭配使用,以突出WFP在帮助减轻受助妇女照顾家人负担方面所做的努力。“she”则通常与“says”“is”等词搭配使用,其中“she+says”频率其高,出现34次,显示出WFP重视女性话语,更多采用女性视角讲述故事。此外,“she+is”常用于描述女性在粮食危机中的困境和WFP援助改善后的生活状态。这种语用方式突显了WFP对妇女地位的重视,并有效展示了改善妇女生活状况方面的贡献。

例4 “I could see the water rising with my own eyes,” says Puok, recalling that year when massive floods washed away her precious crops, forcing her and her children to live on wild fruit and water lily bulbs.

(“我亲眼看到水位上升,”Puok回忆说,那一年,大洪水冲走了她珍贵的庄稼,迫使她和她的孩子们以野果和睡莲球茎为生。)

“her”与“children”搭配,强调Puok和孩子一起度过了困难时期,展示了WFP帮助减轻受助妇女照顾家人负担。另外,“says”这个词搭配“she”,表明WFP非常注重Puok为妇女发声。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故事发布中精心选择视角,突显了对妇女和女性视角的关注。大量运用第三人称指示语“she”和“her”,强调关心妇女面对的苦难以及WFP对妇女能力的发展。女性是贫困和粮食危机最受影响的群体,也是家庭农场主、家庭营养的关键角色以及社区的关键成员。因此,通过聚焦女性视角、叙述她们的故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更好地呈现了贫困和饥饿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推动了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社区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社区网络,呼吁人们关注和支持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需求。

2.第三人称指示语“their”“they”的搭配及指示分析

“their”“they”也是WFP讲故事中高频使用的指示语,用于指示受助群体,以引起读者共鸣和关注,深入理解受助群体的境况,认识WFP措施和帮助的重要性。“their”通常与“own”“lives”“children”“food”等词搭配,强调受助群体的主体性,突显他们在WFP支持下保障自己及家庭粮食安全,增强读者对WFP的尊重和认可。而“they”通常与“are”“need”“can”“have”等词搭配,有效传达受助群体的环境和需求,通过前后状态对比展示WFP带来的变化和作用,也突显受助群体仍需要支持和帮助。

WFP讲述故事时通过“their”和“they”强调受助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突显自己秉持着“协作、协调、共赢”的合作精神。同时突出受助者的困境和需求,强调WFP支持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WFP的努力和成就。

三、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建议

本文分析WFP的故事中的指示语,发现该组织常使用“we”“I”来指示受助者,突出受助者接受帮助前后的状态对比,使用大量“she”和“her”,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突出WFP对妇女的帮助。同时,通过“their”和“they”的指示和搭配使用,突显WFP重视培养受助者自主能力,强调受助者为主体。这对中国对外传播有借鉴意义,为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扶贫政策的实效性,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以受助者视角出发,运用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语,生动展现扶贫前后的生活变化,避免政府作为讲述者,以确保故事真实、生动、不呈现硬性宣传。故事讲述者可以包括受助者、扶贫干部、志愿者等,多角度展示扶贫工作,使故事贴近受众,多样化选择受助者,突显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女性视角讲述故事。中国扶贫政策注重为妇女贫困人群提供权利和机会,如农村妇女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参与技术培训等,重视女性的力量,通过采取措施帮助妇女脱贫致富,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另外,强调事实数据,清晰展示受助者前后对比,突显中国扶贫效果。中国和西方在叙述故事时逻辑不同,中国强调意境美,而西方更注重实际情况呈现。为了让西方受众理解,需通过受助者视角展示真实扶贫过程、前后对比和数据,向他们展示事件经过和成果。

最后,生活化场景是关键。在传播中国发展成就时,应选用引人共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WFP常以受助者的生活环境为入口,生动的场景能迅速吸引读者。随后,描述受助者的具体经历,如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受教育水平提高、健康改善等。通过叙述受助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如饮食、居住条件、家庭关系等,使故事更真实生动,更易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故事中的指示语使用情况。发现高频指示语为人称指示语,WFP突出受助者视角,重视女性话语,强调前后状态对比,以增强感染力。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中国扶贫对外传播的建议:采取受助者视角,减少政治宣传,强调事实数据及前后状态对比,突出生活化细节。

猜你喜欢

世界粮食计划署受助者第三人称
辛迪·麦凯恩接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因努力抗击饥饿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领救济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中国政府向世界粮食计划署交接援助项目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