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抵触到呼唤:大国心态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议题与未来趋势

2024-03-27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国心态研究

乔 桥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既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就未曾动摇的全人类立场,又积极表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于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的美好追求。深刻把握和积极践行这一开创性、时代性的理念,一要有洞察长远之深邃眼光来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二要有海纳百川之博大胸襟以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三要有自信成熟的大国心态使中华民族具备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担当与能力。大国心态既是新时代大国外交的现实引领,又是民族性格的时代表达,既是增进“四个自信”必须关注的重要路径,也是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基点。本文拟对大国心态的研究现状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呈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相关问题,以助力大国心态研究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

一、大国心态研究中的三种理论视角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CNKI数字资源平台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线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文中关于“最早”“首次”等表述均以数据来源中截至2023年4月6日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为依据。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4月6日,以“大国心态”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得到182条结果,来自学术期刊的文献有134篇,学位论文有7篇(含5篇硕士论文和2篇博士论文)。国内学者对于“大国心态”一词的使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总是伴随着时代的烙印,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三种不同的理论阐释视角,一是在国际关系及外交领域,二是在传统文化及历史研究领域,三是在意识形态及社会心态领域。

第一种视角下的大国心态在早期特指“超级大国的心态”,用于对大国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沙文主义、冷战思维的批判,带有明显的贬义,最早可见于1987年新华社彭迪发表的《对美苏关系前景不能期望过高》[1]一文。林至敏于1988年发表的《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两个优先课题》[2],也使用了“超级大国心态”来描述美苏之间疯狂追求军事实力领先地位的行为。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与世界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1998年正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国际关系新挑战和外交领域新局面,杨帆、苑军娅、包名三位学者在《金融风波中的中国与世界》[3]中首次提出面对二十一世纪崛起态势,中国不应拒绝国际责任、国际道义、国际地位,应更多地具有一些大国心态。这是第一种视角下“大国心态”首次以一个褒义词的正面形象出现,此后大国心态的主体逐渐由美俄英等西方大国向中国转变。2000年,叶自成在《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考》[4]中谈到外交心态要从“受害者心态”和“孤独与愤怒的心态”走向一个大国的自信、理智和平常心态,以大国姿态积极参加到维护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去。2001年,叶自成、李颖在《构建大国外交之魂——正常心,自信心,乐观心》[5]中对大国外交中必不可少的国家心态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2015年,李志永、袁正清在《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之论》[6]中论述了中国的大国心态应包括自信心、平常心、责任心,区别于传统的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清敏于2022年在《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7]中提出了思想上以谦和、包容、平等的心态吸收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实践中做到“在小事上不敏感、在小利上不计较、在国家关系上不记仇、在没有实质内容的问题上不争论”的大国心态。

在第二种理论阐释视角中,即传统文化及历史研究领域中,大国心态主要指的是以泱泱大国自居,盲目乐观、排外自大、夷夏之辨、骄傲自负、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国心态。如果说在前文中提到的第一种理论阐释视角中,大国心态的词性和内涵随着中国愈加开放愈加强大而发生从负面到正面的流变,那么在第二种视角中则自始至终都是贬义词,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民族不能触碰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由于近代以来国人都将中华文明的衰落乃至亡国灭种的危险归结于此,每个了解过近代历史百年沉浮的中国人看到“天朝上国”仍会感到火辣辣的耻辱和心痛,为了提醒国人居安思危,永不重蹈这个堪称中华民族犯过的最严重的错误,学者们都更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对“大国心态”进行内涵的阐释和使用。最早可见于黄伟合的《文明缘何而衰落——由〈河殇〉引起的两点思考》[8]一文,指出“华夷之辨”背后蕴含的就是天朝大国的心态。其后代表性的观点有周松青于1996年发表的《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9]一文中提到大国心态对于中华民族有双重意蕴。一方面,它使中国人容易失去参照系,陷入固步自封、自大保守的怪圈;另一方面,大国心态使中华民族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国知识阶层承担历史大任,特别是在国家遇到危机时以较高的心理定位去设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陈朝云于2000年在《“华夏文明优越”: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羁绊》[10]一文中从半隔绝的地理环境和发达强盛的封建文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央大国心态”的形成,认为这种心态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人的重新学习,成为近代化发展进程的巨大障碍。2004年钱皓在《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理论考释》[11]一文中认为“天朝大国心态”一旦受挫就变成了“受害者心理”,二者的叠加会长期影响中国的外交事业。这种观点虽然主要在探讨对外关系的话题,但在使用大国心态的内涵时仍然属于第二种视角的范畴。

第三种理论阐释的视角出现的时间比前两种视角都晚一些,在这种视角之下的大国心态研究脱胎于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并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主流视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这种视角的出现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取得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是同步的。如图1所示,笔者对知网上与该主题相关的110篇文献进行年分布统计,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文数量在2004年和2008年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波峰。这两个研究高潮出现的年份也是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之年,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伴随着奥运会模因的传播,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矛盾得以释放,中华民族在自负与自卑中剧烈摇摆的国民心态得以和解,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渴望复兴的民族主义以及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心态。在这种视角之下,学者们普遍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使用。

图1 1993—2023年大国心态相关主题发文数量趋势

张竹云于2003年在《关于国民大国心态的思考》[12]中首次指出以正常心、自信心、仁和心、进取心为代表的大国国民心态对中国崛起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构建大国心态的关键是对本国国际地位、形象及世界观进行准确的把握。2004年杨琳、王滢、刘新宇发表的《塑造大国心态》[13]一文总结了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五大国民心态,分别是长期持续发展带来的自信、乐观;努力掌握自身命运的积极、主动;实力提升换取的宽容、坦然;与世界同步因而产生的崇洋、急躁;以及急于成功从而引发的狭隘民族主义。首次探讨了塑造大国心态的三种途径:一是在全社会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由讨论的氛围;二是要求媒体承担舆论引导的责任;三是建立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国民文明程度。2004年赵灵敏在《崛起的中国需要大国心态》一文中转述了托克维尔关于大国心态来源的经典表述:“在那些以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保护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安全为立国原则的国度,很容易发现自信、宽容、平和、关怀的精神状态”,并颇有远见地写下了一段今天看来仍不过时的结尾:“……构建大国心态的关键就在国内……只有当一个大学生不再因为大学学业而负债累累,当千百万在外打工的农民能获得可靠的安全和物质保障时,襟怀宽广、自信从容的民族精神才能在每个人心中扎根。”[14]关于大国心态的研究在2004年迎来了第一波热潮,对其内涵界定、构建路径的研究均属首次出现,因此可以认为2004年是意识形态及社会心态领域大国心态研究的元年。

二、大国心态研究的主要议题

纵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关注的主要问题,学界主要围绕大国心态的内涵界定、价值理性、培育路径等议题展开研究。

(一)大国心态内涵的界定

明晰探讨的语境,对内涵作出清楚的界定是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目前学界主要从大国心态的外在表现、内在本质两个角度来进行内涵的界定。

一是从大国心态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在这个角度下,学者们将大国心态看作是一种复合心理状态,且可以外化为社会个体的能力品质。笔者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炼和字段合并,例如将“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雍容自信”“自信豁达”等都合并为关键词“自信”。经过词频分析得出了使用频率最高、认可度最广的10个关键词,分别是自信、理性、包容、平和、乐观、责任、进取、成熟、开放、平等,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指向性。也有学者将大国心态的外在表现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对内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对国家高度认同;对外表现为国际意识,即不仅关注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方案。

二是从大国心态的内在本质进行分析。一部分学者将其看作是社会心态的一种表现样态来进行内涵的界定,社会心态所具有的特征、属性也就为大国心态所共有。社会心态一词虽然使用得很广泛,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报刊文章中都频频出现,但其并非是一个原生心理学名词,学界对其内涵的讨论十分激烈,目前以杨宜音[15]的观点认可度较高,她提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具有宏观性、感染性和同质性,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大国心态概括为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可以与国家发展水平、实力、地位相适应的一种良性社会心态[16]。也有学者认为大国心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是个体在社会参与中受到主流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共同作用,对国内外现实状况达成群体共识,形成相同的情绪基调[17]。还有一些学者延用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18],将大国心态与社会心态的概念等同起来。

综合学界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大国心态不是个体能力品质的简单叠加,也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心态,其既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党崇高使命的觉悟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性认识,又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和评价的合理共识与情绪基调,其具有三重特性。首先是意识形态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人民的进步与全人类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资本主义完成了战胜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有两个致命的缺陷注定其终将崩溃,一是生产的无组织性,二是社会阶级的敌对。正是这两个内在的不协调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陷入竞争—危机—战争的循环中,阻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具备社会主义大国心态,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大国责任是不断加强自身实力,以中国式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独特的经验智慧,我们的大国担当是不满足于成功解决自身的问题,也要为整个人类的解放做出贡献。其次是问题性与对策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民生的深刻变革,社会成员的心态在不断调整变化,在互联网媒体的放大作用下,群体性事件等极易触动民众的敏感神经,有的人由心态的失衡转为语态的浮躁,甚至造成行为的失当。大国心态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心理状态,而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育。大国心态的提出是为了否定不正确、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为了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社会心态的现状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好地为国家治理服务,问题性与对策性是大国心态培育的起点与动力。三是个体性和社会性。大国心态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体现在帮助个体从心理和情感上适应和认同客观外部世界,对塑造个体的品德、增进能力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在群体性功能的实现上则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通过对社会群体心态的调适,促进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观点的传播和认同,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统一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服务。

(二)培育大国心态的价值理性

学界主要关注和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大国心态培育的价值和必要性。学者们的共同认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塑造大国心态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学者从抵御极端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中国的复兴崛起、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不恰当的爱国宣传会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仍然抱着遭受欺辱和压迫的受害者心理,个体容易产生极端悲壮、沉抑、偏激、敏感的国民情绪,带来了极端民族主义的隐忧[14]。须知文明并不依靠落后来衬托其先进,引导社会成员合理表达爱国情感,抵御极端民族主义必须有大国心态作为支撑。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培育大国心态是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途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转型,但是社会心理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社会个体缺乏归属感的无根心态,不成熟市场经济造成了“累死自己,卷死他人”的竞争心态,还出现了仇富仇官、认为社会不公的受害心态,网络发言中谩骂、攻讦的仇恨心态,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产生冲突、道德底线与利益获得产生冲突的矛盾心态[19]。还有学者提出了“矛盾转换论”,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换,“小国心态”“弱国心态”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大国心态的培育已成为满足社会需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20]。

(三)大国心态的培育路径

学界主要关注和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大国心态培育的路径,可以归纳为意识形态、精神根基、政府、社会、高校等几个层面。在意识形态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和宣传,形成深入人心的理论成果,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制度优势,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在精神根基上,要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历史观念,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府层面,要切实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大民生投入,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获得感。在社会层面,要健全社会心理影响评估机制,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认真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完善社会心理影响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层面,要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大国心态理论的生成和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大国心态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三、大国心态研究的未来趋势

虽然已有成果在大国心态的内涵、现状、特征、原因、影响、培育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亟待增强,需要进一步拓展多学科视角,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注重微观研究。对于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亟待更加深入的阐明和论证,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例如大国心态与国民心态、社会心态乃至意识形态之间是何种关系?广义上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包括许多具体的意识形式总体性概念,狭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在一个社会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心态既从属于广义上的意识形态中的较为浅层的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狭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后者总是会以政治信仰或某种社会价值的面貌出现并作用于社会个体的观念和思想。大国心态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现样态,其内蕴与表现、性质与特征、生成与发展、培育与调控必然遵循社会心态的规律。与大国心态相比,社会心态的研究更加成熟,研究人数众多,研究成果丰富,值得借鉴和思考的空间极为广阔,可从社会心态研究领域汲取丰富的营养。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现阶段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实践解释法阐述观点,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社会调查法、阶级阶层分析等方法的使用,在大国心态培育研究中建立可量化、可测控、可操作的评价体制和机制,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描述社会群体大国心态的总体状况。

猜你喜欢

大国心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做谦逊的人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