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2018-02-24伦燕华
伦燕华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螺山小学,广东 广州)
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师生感恩教育、责任意识的培养,且要关注对师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素质的培养。“扶困助学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帮助他人,也是温暖受助人内心,同时感染自己的活动。
一、扶困助学活动实施的案例及分析
(一)扶困助学活动的实施案例
我校有1名持有低保证的学生小雨(化名),她生活非常困难。在“扶困助学”活动实施以后,老师了解了她的情况,小雨刚开始不肯说,之后被教师的真诚关怀感动,于是,把家庭情况向学校汇报,学校核实了情况后对她实施了帮助。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小雨在心理上受到影响,拒绝接受帮助。
(二)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分析
1.不当扶困助学对受助者心理的影响
低效的扶困助学活动,容易让受助者产生消极的心理,采用不恰当的扶困助学活动,反而让受助者的心理易出现问题。
2.不当扶困助学对受助者思想的影响
(1)表面的扶困助学让受助者陷入困境
虽然扶困助学活动,对一些受助者,特别是学生家庭,进行了物质的帮助,但是由于信息被公开,被作为宣传的素材,使得这些助学活动被摆在了“太阳”之下,所有人都可见。而学生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难免会导致受助者中部分学生思想消极。
(2)滋生了部分受助者不劳而获的思想
一些“扶困助学活动”,包括对贫困者的帮扶。但是部分人的素质比较低,若不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而单纯地直接进行较为优厚的物质、资金帮助,会让他们感觉金钱和物质得来容易,只需要伪装即可。长此以往会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这也是扶困助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提升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的对策
(一)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对策
1.活动前注意事项及对策
“扶困助学活动”实施前,应对受助者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但是这个了解,应在不公开受助者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并制定针对性的辅助计划,包括物质帮助、关怀、能力培养、精神慰藉等。了解他们的受助心理和实际需求,不违背受助者的意愿,做到对受助者的最大尊重。
2.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对策
“扶困助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多的问题,包括是否应该公开捐助,是否应拿受助者的真实情况作为宣传的素材等。扶困助学的行为,应无私贡献,还是应设定一些人性化的政策,是否应无偿捐助?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活动实施时考虑。考虑受助者的种种现状,尊重受助者,再进行扶助。以激励、鼓励为基础,让受助者培养积极的生活、学习的态度。
3.活动后注意事项及对策
扶困助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时的扶困助学行为只能解决短期的或当下的物质问题,还应该针对受助者的心理、思想、情感需求,及能力培养需要,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受助者进行激励、引导和教育。以受助的学生为例,在扶困助学活动实施的后期,应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生活态度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学习和奋斗。
(二)针对扶困助学的对象的帮扶举措
1.物质上的帮扶举措
物质上的恰当、有效帮助,能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的困难,渡过困难后,顺利应对地接下来的生活。要实施有效的物质帮扶对策,需要考虑受助者的思想、心理情况。除了金钱,还应该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帮助,不能让捐助单一化。
2.心理上的帮扶举措
部分受助者在不恰当的帮扶活动之后,心理上有了一些阴影。这种问题下,需要采取恰当的心理上的帮扶举措,引导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可以邀请一些人,担任“一对一心理帮扶”的实施者,更好地促进受助者心理健康发展。
3.情感上的帮扶举措
一些受助者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或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公开的捐助,或是被作为例子来进行宣传。这样会打击受助者。需要对受助者进行情感上的帮扶;或为他们设计趣味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或是邀请他们担任一些小职位,让他们在完善自我中发现自我,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4.能力上的帮扶举措
需要给受助者一些能力上的帮助,教给他们一些改变现状的方法。“扶困助学”活动中,成年人可以通过寻找副业、发展技能、职业再培训,探寻自己的特长等方式获得经济来源。对于心理受困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与他人交流,学习榜样,来获得学习上的保障及精神上的富足。
(三)对实施扶困助学的师生进行引导
除了受助者之外,施助者也应该受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对施助的师生进行德育,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貌,让教师从学生的内心深入关心、呵护学生。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让教师以身作则,拥有健康的身心与良好的师德素质。
三、采取科学、恰当的举措来对受助者实施扶困助学活动
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恰当的举措来对受助者实施扶困助学活动。应该关注受助者的心理活动,对受助者进行物质、情感、心理及能力上的扶困助学,让学生及其他受助者在思想上、情绪上、能力上真正富足起来,逐步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成长和进步,改变现有状况,提升扶困助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