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管与重建:解放初期入金华南下干部与乡村政权建设

2024-03-27李鸣宇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金华干部农民

李鸣宇

(金华高等研究院(金华理工学院筹建办),金华 321000)

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易位,战争形势逆转,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转入追击阶段,各部队乘胜迅速向长江以南推进,曾为国民党统治区域的长江以南地区亟待接管。在新区的接管与重建过程中,南下干部在军事剿匪、政权接管、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多数聚焦大城市的接管与建设。然而,农村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但担负着大军供应的主要任务,还承担着协助城市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因此对于农村接管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以金华地区为例,通过查阅档案、搜集党史资料和亲历者回忆录等方式,探究南下干部接管与重建农村地区问题,呈现解放初期“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农村”的战略方向,以期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一、南下干部接管金华地区

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做出了从老解放区选派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做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指出“人民解放军将可能夺取大约包含有1.6亿左右的人口,500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和大城市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并建立新政权,要求华东地区准备1.5万名干部”[1]。接管浙江的南下干部,主要是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的第一支队(以鲁中南区的干部为主)和第三支队(主要是渤海区的干部),共计8 584名,负责配合人民解放军做好接管新区的工作。

解放前,金华地区已有三支地方武装,他们在浙东临工委领导下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解放军抵达浙江前夕,三支部队频频出击,打入敌人内部,策反国民党自卫总队一中队起义,为解放军解放金萧地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他们在城内张贴标语,宣传我党政策,在里应外合的默契配合下成功解放兰溪县,拉开了解放金华地区的序幕。1949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五兵团从皖浙赣边境分兵入浙。1949年5月初至10月25日,由童国贵师长率领的第十一军与由尤太忠师长率领的第十二军部队先后解放了兰溪、浦江、汤溪、金华、义乌、东阳、永康、武义、磐安等县城,至此金华地区全部解放。

5月29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共浙江省委开始组建有关机构领导建设新区,第八地委(金华)成立,冯起(1)冯起:山东邹县人,1932年7月入党,抗战时期任鲁南人民抗战游击纵队总队长。1945年起,先后任中共山东鲁南二地委组织部长、地委书记。任地委书记,马青(2)马青:浙东临工委副书记兼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任副书记,明确了南下干部的主导地位。“第八地委根据金华地区行政区划,将南下干部建制改编为地方建制,大队改组成地专建制,各中队改组成为县级建制。”[2]整套班子入驻尽快开展工作。第八地委由鲁中南区南下第一支队三大队负责,共分配干部749人,所有主要部门负责人员,包括地区、县、市的党委书记,人事、宣传、党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农村征粮工作的领导者)在南下前都被提前任命。由于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存在差别,省委分别从二大队、六大队调一中队、九中队和四中队到金华支援,依照各接收地区的大小,对南下干部的分配有所调整,期间干部调动频繁,具体数字因统计时间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状况(见表1)。

表1 接管金华南下干部分配表

除金华地委专署干部从山东各地区抽调外,其他干部皆遵循成建制抽调的原则,这种方式有利于缩短磨合期,人员到位即可开展工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干部南下后充分考虑专业匹配度及分配广度,在各个生产岗位及各个阶层相互配合,瓦解和改造了浙江遗留的官僚政客势力及封建阶级势力。在组建领导班子时,省委充分考虑到浙江地方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情况,任命部分地方武装领导为接管领导,共同开展接管工作,除野战部队外,将浙南游击纵队、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和苏浙皖游击支队同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地方武装。

二、金华地区农村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解放伊始,农村匪情严重,出现“我占城市,敌占农村”的现象,农村被封建势力所控制,城市农村运输不畅通,使得城市吃粮困难,间接导致金融不稳、物价暴涨、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面对严峻局面,1949年6月15日,中共浙江省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表明浙江省具有全国其他省份不同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农村地区,“一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程度较高”,除粮食外农民多种植经济作物,售卖后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贴补家用。虽然金华地区传统的桐油、红糖、纺织等副业经济效益较高,但因武装贩运需求,多半操纵在官僚资本家和恶霸流氓手中,农村经济因之受到极大的摧残。“二是广大农民还没有真正从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主人”,即使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较好,但农民受剥削程度较深,贫富差距较大。解放前,金华地区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存在土地分配不均、农民受压迫较深的问题。“农村土地除中农约占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外,其余大部分都被封建地主富农所控制,一般贫农约有十分之六七是无地而需靠租田为生的。”[3]农民即使有土地,也是相对贫瘠、耕种难度较大的土地,产量极低,因此农村“经济贫困,生产力低下”[4]。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金华义乌浦江三县边沿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政策,农民生活略见改善,但其他地区仍然承受重租高利贷的剥削,豪绅恶霸流氓倚仗敌伪势力任意剥夺压榨农民。如“征兵征粮勒索敲诈,封建地主之统治,非但未受丝毫动摇,且愈见加强,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4],国民党为备战征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并向农村长期施压,依靠地主之权征收粮食,地主利用政策不断吞并农民的土地,土地逐渐向地主富农集中,造成阶级关系趋于两极化。

除经济发展方面难度较大以外,中共政权在金华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又因新政府面临急迫的征粮任务,引起部分农民反感,国民党遗留势力借此机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诋毁,宣扬反对共产党的言论,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群体对新政府的不信任,工作开展较为困难。此外,国民党残余势力纷纷逃离县城,在乡为匪,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盘踞各要道,向新生人民政权发起挑战,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威胁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农民受此威胁不敢配合共产党干部开展新政权建设工作,重建问题困难重重。

这些情况皆因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掠夺和榨取导致,此时农村的农业生产已无经济效益可言,农民生活异常困苦,毫无政治权益。根据工作的特殊性,浙江省委创造性地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暂时放到农村去,以农村兼顾城市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把重建农村政权、解放农民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三、南下干部重建金华地区农村政权

金华地区建设农村政权面临重重挑战,第一批南下干部数量有限,后备干部力量匮乏,使得“有部分同志,犯着右倾保守畏手畏脚的错误,不相信群众”[5],在工作中不敢突破现状,脱离人民群众,这种情况将会降低我党的战斗力及影响力。因此亟需做出部署,打击盘踞在乡村的敌对势力,整顿干部队伍,建立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新农村政权。1949年8月后,南下干部深入农村各阶层开展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接管,重构一套新的乡村基层秩序。

一是选派干部、学生成立工作组下乡调研。党的干部多来自北方,对南方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情况,完全是生疏的,所以“必须引导干部学会调查研究,从新区实际情况出发”[6]。1949年6月,金华地委根据省委指示做出统一部署,因为我党干部力量有限,本地乡长消极应对完全无用,伪保长为求生存两面应付,现抽调一部分南下干部、地方干部及青年学生组成3 000人左右的工作队陆续到达各地,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南下干部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吃不饱,甚至很多佃户靠吃菜叶为生,工作组召开座谈会,酝酿互济方案,提出“穷了帮一口,富了帮一斗”“有借有还”[5],在干部的牵头领导下建立农民间互帮互助的关系,解决部分农民的粮荒问题。另外,工作组在基层群众中提出“组织起来,解决困难”[5],在群众中发现并团结积极分子,利用他们与农户的亲密关系组建贫农组,干部融入贫农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队通过此方式拉近与农民的关系,威信逐步建立。

二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金华地区行政区域,接管时尚沿用旧制,但旧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各县人口不一,大者四四万余(东阳),小者八万余(磐安)”,虽然都为县,但人口数量相差甚大,因此先将大县划分为小县。“东阳因人口面积四百九十保过大,化成两县”,其他各县暂时不动。为了方便联系群众,适应后期土改及征粮工作开展,各县分别建区,借鉴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的新乡制,“每县约有八个至十二个区”,全地区适当缩建共57个区,“又将57个区划分为226个乡,平均每区约四个乡”[4]。将乡镇按照旧的保甲制进行建设,“每乡可以旧保三四个组成,约三千至五千人,下面再建立若干小组或村”[4]。经过划分调整行政区域,国家权力由县、区下放到乡,对农村原有的组织网络进行分割,乡政权再次细分,便于新政权的建设、行政管理及工作开展,更有利于联系群众及社会动员。

三是废除保甲制度。金华农村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乡镇长、保长职位被宗族势力垄断,前期我方干部力量有限,部分地区无法更换成南下干部,造成实际管理的不便。我党在农村运动期间培养并启用了一批农村干部,他们在长期工作中与农民建立了良好关系,受农民信任,同时也了解农村情况,后期为保证有效管理,“县府直接委派乡长”[4],将乡长调整为这些干部接替工作,农筹会主任同样是指定担任,与地方干部及青年学生配合进行工作,工作时农活、政府事务、群众工作不做区分。南下干部这一系列调整,使农村传统权势网络被打破,地方权势得到限制,农村基层政权格局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

四是发动群众。南下干部通过政治动员和思想动员,组织以三十个贫民为基础规模的农协会吸收会员,开斗争会,组织苦主诉苦,根据群众需求解决问题,宣传形势政策,结合实际工作发动群众,打破顾虑提高群众觉悟,将生产、学习相结合,广泛建立群众团体组织。除贫农外,地主富农也纷纷要求入会,为甄别敌对势力,会员要统一经过审查才能入会进行反恶霸地主的斗争。此种一面清洗一面吸收的办法,不仅使农协得到了发展,而且在清洗中划分了阶级界线,产生了良好的动员效果。

四、结语

解放初期,南下干部接管新解放区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接管和重建金华农村地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南下干部对于新区融入和适应的复杂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脱离群众、行政命令上下不一致等偏差。如:没有科学贯彻省委的指示,原因是“大家以任务观作为指导思想”[4],满足于盲目的口头决心,而未研究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对指令照抄照转不适于当地情况;“工作跟不上形势”[4],干部落后于群众,下情不能及时上报,上情不能迅速下达,存在上下脱节、各行其是等情况,但是通过后期磨合并创新工作方式,此类问题都得以解决。

总的来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南下干部打开了金华地区农村工作局面,他们克服环境陌生、沟通障碍、任务多、干部少等困难,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军队干部和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一起,共同承担起建设金华地区的光荣任务。后期又通过军事清剿、平息暴动、团结各界人士和培养干部等方式,在金华农村地区建构了乡级基层政权,重构了金华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基层网络和党群关系。南下干部运用在老解放区积累的工作经验,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意志,接收、管理、建设金华农村地区,通过成立农协相互诉苦、政策学习对农村地区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动员,为政权接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将国家权力、阶级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楔入金华农村地区,推动了由旧到新的社会转变,同时得到了农民的政治认同,领导金华农村地区渡过了解放初期最困难的时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金华人民的认可与尊重。

猜你喜欢

金华干部农民
张金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岁朝清供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饸饹面“贷”富农民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