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27晁娜娜李靖乔雨

经济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业保险乡村振兴教学模式

晁娜娜 李靖 乔雨

摘 要:农业保险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欠缺,严重制约其高质量发展,培养大量既懂农业又精通保险的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农业保险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学科较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文章基于高校保险专业农业保险课程建设现状,通过对山西财经大学《农业保险》课程教学模式的梳理总结,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该课程讲授,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保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207-02

一、引言

乡村振兴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做基础,稳定“三农”的发展必须要有农业保险做保障。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已发展成为当代金融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的一项重要课程。

《农业保险》是保险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农业保险专业性强,涉及金融、保险、农学、畜牧等诸多学科,是将保险的原理、职能以及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到补偿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因遭遇自然灾害或价格波动导致的财产损失的科学。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农业保险人才较为缺乏,在现有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中,同时具备保险和农业知识的人才不多。因此,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

当前为本科生开设《农业保险》课程的院校较少,尤其是山西省内。山西财经大学于2021年新开该课程,历经三年实践,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如何?后续如何完善该门课程的讲授?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农业保险》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保险专业农业保险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有近110所高校开设保险专业,以财经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为主,各校对于保险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略有不同,直接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以南开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为例,高校均较为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保险学原理、保险法律法规以及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安排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保险理论,而保险业务实务、保险理赔案例分析等实践课程可使学生更好地熟悉保险实操流程。此外,高校在保险专业课程设计中,注重将保险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整合,如金融学、统计学、法学等,力求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体系。

农业保险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培养大量既懂农业又精通保险的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2],有必要在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相关课程,加强保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3-4]。开设农业保险课程的高校相对较少,以农业院校为主,多采用理论讲授的模式。开设院校通常将课程学时设置在32~40学时,学分为2~3学分。如东北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保险课程,设定32学时,总学分为2学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设定为40学时,总学分为2.5学分;哈尔滨金融学院采用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模式,设定34学时,总学分为2学分;河北金融学院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设定32学时,总学分为2学分。整体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农业经济和保险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农业保险课程,内容涵盖农业风险评估、保险产品设计、农业保险制度等,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保险相关概念、原理、政策和实操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已出版农业保险相关著作。

现行教学模式与农业保险的授课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农业保险课程开设较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于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农业保险与政策联结紧密,知识更新较快,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即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农村调研实践,否则会使学生对农业保险的学习停留在表层,缺乏对农业保险理论涵义和实践价值的深刻了解;二是农业保险政策性和实操性较强,传统教學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5],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缺失,被动接受讲课内容。

三、山西财经大学《农业保险》教学模式及成效

(一)山西财经大学《农业保险》教学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农业保险》课程于2021年开设,设定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总学分2学分。目前已经建立起“课程—仿真实验—科研”三位一体的模式,采用线下为主、线上辅助的混合式授课,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激发财经院校学生对于涉农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服务、奉献“三农”保险事业的意识、情怀和能力,促进学生适应乡村振兴进程中现代农业保险人才及其职业发展需要。

以理论为基础,强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程理论讲授部分涵盖风险与农业风险、农业保险概述、农业保险合同、农业保险经营、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保险演进与发展等六大模块,授课内容深度体现与教学团队科研成果的有机融合,将相关调研报告、文章结论等融入相应章节。同时,采用实时案例化教学,选取实际案例代替传统的虚拟案例,如“农业保险合同”章节中涉及“被保险人”知识点,结合土地流转的现实情况,搜集案例探讨土地转包后农业保险理赔款的归属问题,并将《保险法》及保险原则相关知识融入其中。此外,搜集相关访谈片、记录片视频,如“农业保险如何助农止损”“农险理赔员的一天”等,提升学生对于农业保险的直观感受。

以OBE为导向,实施“课前预习+翻转课堂”。课程将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融入到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在超星学习通建立课程,上传章节讲解视频、PPT及相关政策资料供学生提前预习;课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小组任务、个人作业来检验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相关主题进行资料搜集、PPT制作、课堂汇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汇报之前由教师把关PPT,避免出现错误;汇报后,由其他小组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对汇报进行总结,对小组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进而由小组加以修改提交,优秀汇报成果尽量孕育科研作品。

以实践为抓手,探索“虚拟仿真+社会实践”。教学团队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种植业保险理赔虚擬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模拟农业保险理赔环境,使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了解农业保险理赔流程,灵活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实验报告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使得评价更为全面。同时,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对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发展情况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形成更为直观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感。此外,结合教学团队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农业保险问卷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感受。

以可持续为原则,强化“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强调“过程性学习”,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态度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由签到、课堂互动、虚拟仿真实验成绩、小组汇报、期中考试组成,期末成绩则为试卷成绩。综合客观评价学生理论掌握、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二)山西财经大学《农业保险》教学成效

有效提高学生满意度。通过对三年授课班级发放问卷形式,对《农业保险》课程授课成效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3.1%的学生对课程教学非常满意,60.9%满意,36%基本满意,可见,学生对于课程满意度较高。关于课程实用性,79.69%的学生认为课程实用性较强,而20.31%则认为实用性一般;关于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78.13%的学生对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程度表示满意,67.1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充实新颖。在授课方式建议方面,增加情景模拟(67.19%),增加视频(57.81%),增加课堂练习(23.44%),分组交流讨论(21.88%)是学生提出的主要改善手段。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教学形式满意,但在未来授课过程中仍然希望可以增加实践环节,以此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颖度,强化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采用以师生互动为主,教师既是理论部分的“讲授者”,又是实践环节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得以体现。在案例分析、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协作、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

有效增强授课考核的综合性。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综合考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农业保险》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强化结构安排

农业保险是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有保险专业的高校应积极开设农业保险课程,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农业保险课程一方面可使保险专业学生知识架构更为完整,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农业保险课程应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掌握程度,不断优化目标,依据不同知识点,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标准。课程知识结构应紧密联系实际,合理安排每堂课理论及实践的比例,依据学生给出的课堂反馈,组合所授课程的知识信息,并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置多层次化的讲演、互动结构。

(二)理论结合实践,重视师生互动

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在理论、实践1:1课时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实践形式及内容。一是增加案例分析,案例素材一方面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展实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由学生在学习通预习内容后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教师进行筛选;二是强化成果导向,依据校情、课程情况对翻转课堂进行改进[6],由学生搜集、讲授课程章节内容过渡为主题汇报,将基础知识融入报告撰写之中,使学生了解查阅文献、梳理文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流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经过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修改,促进成果转化;三是增加情景模拟形式,在虚拟仿真实验基础上,增设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干中学”的效果;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实践基地及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农业保险实地调研,深入农村,使学生对农业农村现状、农业保险发展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三)融汇思政元素,科教融合发展

及时引入时政热点,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7],以模块化形式将风险教育、道德教育、政策教育以案例形式嵌入相关章节,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利用翻转课堂机会,鼓励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形成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产出科研成果,扩大学科影响力。

[本文系山西财经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保险专业《农业保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2023年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财经院校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天龙.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吉林农业,2015(22):126-127.

[2] 董玉凤.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的设想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03):144-145.

[3] 赵建东,冯庆水.高等农业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4-68.

[4] 孟志兴,苏国贤.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7):268-269.

[5] 杨新顺.“保险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2020(08):150-153.

[6] 原彰,张新月,冯晓.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财产保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5):132-134.

[7] 程建华,李聪.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5):62-65.

[作者简介:晁娜娜,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农业保险乡村振兴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