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4-03-27吴迪

经济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大学生

吴迪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政治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教学手段上善于利用网络、教学理念上重视创新和教学对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等是“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 课程教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205-02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面貌,是特殊历史阶段对民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大学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给予大学生以生命的启迪、智慧的光辉和精神的力量。为此在大学课堂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营造一种爱国爱党爱龙江的浓厚精神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用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典范。

一、“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堂的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堂,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更好地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政治育人功能

东北抗联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革命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活教材”,把它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红色文化引进课堂、走进教科书、走进实践,既可以加强理论的说服力,又可以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史实来证明所要传授的理论观点,从而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理论内容大多为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不易理解的理论内容转换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身对其的理解。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

在“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也从“东北抗联精神”传播过程中汲取“红色基因”,从而对黑龙江的红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龙江全面振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增强一股奋发图强的使命感,增强一股责任意识,努力为新时代的全面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年轻人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要把“东北抗联精神”发扬光大,要发挥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整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把中华民族建设得更强大。东北抗联战士在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和不畏牺牲、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为他们树立了一面旗子,引领着他们奋勇战斗。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以拯救民族和国家为己任。因此,大学生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的华章。而要实现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更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通过“东北抗联”先烈的事迹,让广大大学生感受到英雄的力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今后将会投身龙江,在龙江生根发芽,为振兴龙江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

在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载体等方面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整合。

(一)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

在选择与“东北抗联精神”相关的内容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与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舍本逐末,过分强调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选择东北抗日联军的红色文化资源时,要“扬弃”,要遵循“思想”的原则,对其中有正面价值的内容进行慎重选择。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并结合现实条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排除兴趣和现代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强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领悟和体会。在教学中,老师要找到一个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到东北抗日联军的独特魅力。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地方大学的课程中去,要注重挖掘它的时代价值,把它当作“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的教学目的,“德”指的是构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上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指的是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新生力量。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国家”“民族”“个人”的价值取向,“责任”的观念,都是“民族”的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任务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个体价值满足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它。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解读中国道路的框架下,对“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互助合作”等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进行现代诠释。

(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

运用现有的“抗联”大文化资源,在大学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要注意主客观结合,强化教学实践。在自主内化吸收环节,要注重过程与合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内化“东北抗联精神”。在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自行查找有关的文献,并就几个问题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探讨,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还应以“教学即合作”的态度,积极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将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的养分,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人生态度等,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地方的红色文化及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探索的问题和方法引入到学习、生活的其它领域。在地方高校,应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高校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既能从课本中学习抗联精神,又能去抗战遗址等地参观,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等,从而加深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比如,以“重走抗联路”为主线,深入东北抗联史陈列馆、赵尚志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运用沿途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激情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构建“讲授+演+创造”的情景教学体系,将东北抗联烈士的英勇事迹与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东北抗联实践资源,将课堂与课后教育相结合,依托地方政府主导的红色产业、历史文化遗址、纪念博物馆等,建设高校校内外实践基地,探索校地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在地方大学中把“东北抗联精神”纳入大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地方历史资源的认知与内化,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三)在教学手段上善于运用网络

当前,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尚不多见,因此,首先,高校要加快创建“东北抗联精神”的公众号,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其次,以“东北抗联精神”为题材,创建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东北抗联精神”网页;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红色教育平台;“东北抗联精神”红色网站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它。在建立红色网站时,要注意强调实用性,在设计上尽量做到简约,保持“东北抗联精神”的庄严感和严肃感,要重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建设,明确其具体内涵、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和时代价值,并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在杨靖宇烈士纪念日、赵一曼烈士纪念日这两件大事上,我们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在本网页上,以示对他们的缅怀,也要把他们的故事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同时,应及时更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讲话,及时更新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解读文章,及时更新专家学者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无论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如何,都能从本网站中获得相关信息,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联合地方干部学院、党校等单位,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课程建设,实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教学转化,打造“红色精品”课程。探索“东北抗联精神”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东北抗联精神”教育网络化联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东北抗联精神”课程资源共享与建设。

(四)在教学理念上注意创新

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使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得到了充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与当地抗联纪念馆共同组织“红色爱国教育图片进校园”,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专业的讲解员生动、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们在校内接受红色的教育,使同学们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自身的爱国情怀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长存。通过“走出去”,让师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可以选择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联纪念馆遗址作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基地,采用实地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纪念馆的讲解员等教学手段,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获得历史的启示。

(五)在教学对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东北抗联精神”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东北抗联精神”教育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纪念馆、遗址、文艺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好“东北抗联精神”精神资源,就能丰富课堂实践。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红色抗联故事我讲”的东北抗联红色故事演讲,选拔抗联红色故事讲解员,讴歌抗联战士的丰功伟绩。这对后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在学生社团中,成立了“东北抗联精神”研习会,在实训过程中,利用地方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联纪念馆或战斗现场等,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体会到东北抗联的精神,加深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史的理解。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开展缅怀先烈、重走抗联路等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抗联战士们所处的艰苦斗争环境和他们坚毅的革命品质,使学生真正将“东北抗联精神”融于自己的心中。通过与师生共同观看有关“东北抗联精神”的影片、录像,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师生创作、表演抗联歌舞剧,使“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在大学生活中班级是最活跃、最有活力的一个组织,在班级中开展红色教育,能使班级产生优良的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所带班级的主题班会活动,例如:“东北抗联精神”、爱国主义大讲堂等,通过讲述抗联英雄的动人故事,感染并感动学生,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团结,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与大家同甘共苦,这有利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综上所述,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的方法、路径研究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课、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将易操作、可行性强、效果好的成功经验,在各个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的推广,以扩大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从而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VR叙事的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JB1423139)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洪光,张亚清.东北抗联精神实践育人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

[2] 吕增艳,丁欲晓.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1)

[3] 孙瑞雪,邹庆华.论东北抗联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办公室业务,2020(04)

[4] 吕路军.东北抗联精神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 李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2.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