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24-03-27张婷
摘 要:分析山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总结近年来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推动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措施。重点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培养布局、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教育融通、打造聚才氛围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 技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40-0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培育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全方位战略部署,更为装备制造业培养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山西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领军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渐凸显,这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山西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解决山西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加快山西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逐步发展壮大。2017年2月,山西创造性提出了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从2018年到2022年,用五年时间每年培训100万人。五年来,通过持续完善政策保障、专班负责、工作协调、目标推进、分工落实、督导问责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培训、评价、竞赛、信息管理”四大体系,全省现已基本建立起“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县实施、全民参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格局。
2017年山西省技能人才总数28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14.94%,高技能人才数65.76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3%;2018年全省技能人才总数31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16.54%,高技能人才数76.52万人,占技能人才24.2%;2019年全省技能人才337万人,在全省从业人员中占比17.61%,其中,高技能人才80.68万人,在技能人才中占比23.9%。2022年全省有546万人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63万人,在技能人才中占比31.8%。总体而言,山西省高技能人才总量逐年增加,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取得可喜成效,2018—2022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286万人增加值546万人,年均增长13.81%,增量达到260万余人。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86万人上升至2022年的163万人,年均增速13.64%,增量达到77万余人。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1.坚持战略导向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从实现技能强省战略高度,高位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全省按照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取证持证为标准,以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输出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梯次培训,提升工资水平和劳动者的就业率、取证率、增收率,持续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2017年,山西省开始启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2018年1月,出台《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决定从2018年到2022年,用五年时间每年培训100万人,实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目标。2020年,全省对“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做出系统部署,将其作为一项全省战略性中心工作,纳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推进技能强省战略。2021年,成立“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以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从党委政府层面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工作。山西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注重顶层谋划,从省级层面出发,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顶层设計和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和《山西省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
2.聚焦产业发展优化培训培育结构。山西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聚焦产业整体发展,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育结构。全省瞄准产业集群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定向式培训,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优先选择“政企行校”的产教融合基地,给予不超过10000元的培训补贴。同时, 持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全省围绕制造业振兴升级战略,完善各级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开设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有关的专业,同时,支持高等学校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有力促进了特色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全省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资金保障方面,设立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不断根据实际调整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满足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培训需求。同时,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金,集中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职业培训,构建起技能培训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劳务市场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2018—2022年,全省共组织各类政府补贴性培训620万余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9.24余万人次,以工代训14.2万人次,使用资金41.5亿元。
3.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层次职业教育。为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的技能培育优势,山西扎实推进技工院校招生体制改革,将技工院校纳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工作。持续加强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及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技工院校开展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技能人才供给。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强化技工院校办学质量。改革职业院校机制体制,统一职业教育招生平台,引导更多初高中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鼓励更多中职学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
4.不斷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山西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推进山西省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评价工作,不断健全技能等级评价激励机制。同时,全面推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推动企业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岗位,建立评价选拔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加强院校评价机构开展毕业年度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全面落实学历、技能“双证书”制度,鼓励普通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层级,设置正高级职称,对少数特别优秀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遴选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5.加大评选表彰激励力度。全省加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打造出一批全省特色化制造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建成以一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协调人社部在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技能大师工作室同业交流等名额分配方面予以倾斜。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在省内相关人才奖项中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并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活动。通过在关键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引进高技能人才,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全省创新型、领军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支持。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山西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这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阶段制约全省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一)高技能人才供给规模和质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山西制造强省的打造,离不开一支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符合先进制造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然而现实的窘境是,全省现有的技能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先进制造业的需求,技术工人队伍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短缺,技术工人的能力和水平还跟不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快速变化,技术工人的供给与企业、市场的最新需求还不完全匹配。一是供给严重不足。企业普遍亟需高技能人才,而符合条件的高技能劳动者较少,高技能领军人才更少,技能人才发展与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匹配度存在差距。太重、晋西等重点先进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综改区、太忻区入区重点企业技能人才缺口更大。二是结构分布不优。202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63万人,其中三产集中了近60%以上,二产不到30%,一产约占10%。第二产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也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相关产业链中,尚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山西迫切需要培养大量中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现有技能人才又以中级工和高级工占多数,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较少,大国工匠、首席技师严重短缺。现有首席技师、大部分高级技师大多集聚在大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且年龄普遍偏大。从技能素质看,具备单一技能多,具备复合技能少。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不够牢固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主要包括职业院校培养、政府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培养、企业内部技能提升培养、工匠间的师徒传承自学培养和职业技能大赛认定。一是在职业院校培养方面,由于社会对技工教育、职业教育的印象还较为刻板,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足,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不够牢固。从技工院校角度看,技工院校生源质量难以保证,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后续升学、就业及职业发展也不尽理想。而从职业院校情况看,部分职业院校又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等培养方向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匹配。二是在政府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方面,政府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是近5年以专项行动突击开展的,培训人员大量集中在三产,高技能人才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需要面向二产、面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向技能大赛,实施更为精准的技能提升培训专项方案。三是在企业内部培养方面,企业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职业培训投入不足,同时,企业内部技能薪酬机制还不完善,技术工人各项待遇有待提高。从政策层面看,现有政策对于企业及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充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融合发展还不够充分。四是在师徒传承自学培养方面,学徒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社会上、企业中师带徒的技能提升培养模式亟待建立。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技术工人需要较长期的储备和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从大量中职技能人才中产生,但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与普通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技工院校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长期以来面临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目前全省技工教育投入远远低于对应层次的学历教育。通过对全省范围内尚在办学的近70所技工院校问卷统计结果看,技工学校生均经费存在十分严重的入不敷出状况。目前,技工院校的经费标准是2500元/人,而普通高校的生均经费至少在万元以上。技工院校培养一个实操能力的车间工匠,所需耗费是要远高于普通课堂教育的。此标准10余年未有改变,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已远超2500元所能提供的技能教育供给。二是技工院校和高职在办学场地、实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方面也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使其难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根据最新审计报告,山西技工院校近90%以上存在办学规模、办学场地不达标和师资力量及实训水平不配套的问题,技工院校的办学基础不高,无法支撑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现行技工教育培养模式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四)人才价值与奖励激励机制不匹配
相较于经济发达省份,山西给予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激励力度相对不足,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山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力不足,高技能人才队伍始终难以做大做强,人才流失问题亟待引起关注。根据对太重集团、晋西机器集团和综改区入区企业调研数据显示,高技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是薪酬待遇留人难。收入水平偏低是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给予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人才待遇水平差距较大,引人、留人政策缺乏竞争力。另外,一些企业为减少人工开支,给高级工毕业生安排中级工岗位和工资待遇的现象,这在影响人才价值发挥的同时,也明显降低了企业留才的吸引力。二是身份待遇留心难。高技能人才职业通道窄,职称申报受到学历、论文、贯通领域的限制。高技能人才也很少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中担任职务,职业通道窄,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并不理想。目前,全国已有不少省份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将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从单一工程系列扩大到实验技术、工艺美术等多个系列,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和释放发展动力。三是技术待遇留技难。高技能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太重等一些大型企业中,大国工匠、三晋能手已经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过程,有效推动了科技研发与实际生产的对接,但这一做法尚不具有普遍性,缺少统一的制度性规定。四是表彰评比兑现难。对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选手和单位、技工院校获得国家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奖项的选手和指导教师,给予的奖励力度还不够,高技能人才在各种表彰评比中的占比仍有待提高。
(五)高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与认证制度有待完善和优化
对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言,评价是让技能价值外显的重要制度设计。2022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技能等级由原先的五级延伸为八级,形成“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不少兄弟省份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将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从单一工程系列扩大到实验技术、工艺美术等多个系列,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和释放发展动力。但山西省目前只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两者的贯通,尚未实现其他系列的拓展。
(六)高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
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是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前提保障,更是增强技工教育吸引力、保持技工教育生命力的关键环节。但从当前情况看,全社会对“人人持证、技能社会”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存在理解不够到位的现象,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没有被全社会所认知。一是社会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学历为标准的人才观念仍占主導,重学历、轻技能的用人观念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进入大学完成学历教育,而非进入技工、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做技术工人。二是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中还面临着身份地位、薪酬待遇、晋升发展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不少青年学子不愿入读技工院校、不愿学习技能、不愿进厂当工人。三是一些行业组织和企业,只将经营管理人员认定为人才,没有技能人才理念,用人观念没有实质性改变。
三、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多方合力,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也需要职业教育体制自身的革命与完善,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山西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打造出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符合全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总体思路
山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做强特色、优势互补、教培结合、一体推进”的发展思路,聚合各方力量,从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方面着手,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1.做强制造强省特色。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的先进装备能力,发挥高技能人才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将设计蓝图变成现实产品的能力,为山西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做强制造强省特色。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支持和保障高技能人才深度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释放高技能人才在促进科研与生产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山西先进制造业做强做优。
2.发挥各方优势。发挥校、企、政、社各方优势,建立以职业学校(包括技工院校)为基础、行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引导等方面的职能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借助社会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技工院校侧重实操训练、职业院校侧重课程教育,研究型大学侧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应用型大学偏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特点,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职教体系,形成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科研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优势互补,政府和社会组织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
3.教育培训结合发力。推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结合、双向发力,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对技工、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强其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锻造出一批山西特色、引领全国的一流职业教育资源,在职前教育阶段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基础。发挥培训机构和企业作为职后技能培养的主体作用,完善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夯实基础+企业培训提升实践”。
4.政企校社一体推进。强化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统筹管理一体化建设。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适当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业培训、荣誉授予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为高技能人才营造出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构建适应全省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引导社会大众认可、尊重技能人才,营造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入基层生产一线。
(二)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高技能人才持续足量供给。山西应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重点来抓,聚焦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重点环节,构建起全省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的“施工图”。一是成立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和督查制度。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全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将高技能人才、技能领军人才、省首席技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二是依据产业图绘制人才需求图谱,编制发布产业链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目录。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对于引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可设特聘岗位津贴等提高领军人才待遇。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情况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考核体系,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单位参加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
2.聚焦体系建设,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布局。职业院校、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面对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和人们接受更高更优技能教育的需要,技工、职业院校肩负着扩大技能人才规模与提升技能教育质量的双重使命。必须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两个作用,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布局,在提质培优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构建具有山西特色,上承本科、下接中职的现代职教立交桥。发挥技工教育的基础性技能培养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全面改革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能力。开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遴选优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扩大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以突出动手能力,突出技能实操为抓手,尽快提供满足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产出,打造一批“山西制造”品牌特色、對标世界一流、示范引领全国的技术工人培养基地。二是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育一批面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后备队伍,打造一批善于开展课题攻关、勇于攻克生产“瓶颈”难题的高精尖技能团队。完善技能竞赛促培育机制,进一步优厚技能领军人才、三晋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奖励待遇,提升外部激励吸引力。三是加强职教产教融合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促进校地联合组建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建立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集群,实现校地、校企双向赋能。推动行业企业、产业园区深度参与技工、职业院校教材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行业龙头院校和区域牵头院校,打造一批“小巨人”院校,促进中职、高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3.坚持贯通导向,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山西应从优化评价方式、完善考核形式、改革评价内容等入手,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打破身份、学历、资历等限制,不断改进评价机制。一是灵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技能人才,尤其是对于从事多岗位、多工种复杂劳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贯通互评”,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对应职称评审,打通职业转换通道,实现技能与职称的互通发展。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的职业转换通道,落实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比照认定制度。二是规范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认定。推进技能人员评价机制考核改革,构建企业评价、学校认定、竞赛选拔与第三方考评并行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考核形式上,应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全面推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加强院校评价机构开展毕业年度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遴选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企业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岗位,建立评价选拔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
4.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引才留才的发展环境。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和稳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山西应创新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破除身份界限,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薪酬待遇、学习进修等方面,给予其同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一是在职业技能等级方面给予激励。对于技术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技能人员,可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直接将其认定为高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对工匠级的顶尖人才,比照不低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的同等待遇,享受人才激励政策。二是给予薪酬待遇激励。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增加薪酬要素中技能的占比。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激励,设置专项经费,支持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探索推行关键技术技能岗位持股制度,对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采取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时向技能人才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三是在职业上升通道方面给予激励。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经营管理决策,落实评聘和待遇,赋予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决策中更多的话语权。在科研项目申报、参与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技术革新时,优先给予高技能人才课题和经费上的支持。
5.着力制度改革,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发展。技工、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加强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三者的办学活力,激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一是改革招生体制。面对技工、职业院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招生机制,推动技工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同一平台招生,或者加快建立将技工学校信息同步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推送机制,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二是打造职教上下贯通的流通环境。尽快打通社会政策堵点,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上下贯通,高级技工院校毕业生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待遇,畅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积极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本科院校根据全省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对应的技能教育专业,将职业标准和需求纳入学校教育考核内容,全面提高技能教育质量。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支持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设立产业学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探索推行学徒制,全面推行校企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设置专业课程、制订招生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促进学生就业。三是改革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将技工院校视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转型,对技工院校参照高职院校标准,实施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纳入财政资金保障范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力度,缩小职业教育投入差距。设立专项经费,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示范引领全国的一流职教资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打好基础。
6.提高社会地位,营造尊崇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各方主体协同建设、合力维护。一是做好高技能人才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宣传。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等多条途径,对高技能人才及其成果展开宣传并予以肯定,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和崇尚技能、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优秀经验在社会上传播,引导社会大众认可、尊重技能型人才,打造“热爱劳动、尊重创造”的技能型社会文化。二是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三是完善各行各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优化技能人才在各种评选表彰项目中的比例。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2023YY016);2023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般课题(项目号:YB202316)]
参考文献:
[1] 吴立波,黄楷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目标、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02)
[2] 张慧琳.新时代山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22(10)
[3] 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导向、现实困境与教育调适[J].职教论坛,2022(11)
[4] 崔秋立.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构筑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工作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J].职业,2023(01)
[5] 雷世平,谢剑虹,乐乐.技能型社會视域下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及实现路径[J].职教通讯,2023(01)
[6] 刘加勇.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支撑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培训,2022(15)
[7] 陈振亮.山西:构建技能培训“四个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08)
[8] 韩永强,王慧珍.服务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2)
[9] 李翠翠,张皓月.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价值、多元困境及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张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财政经济、区域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