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羊包虫病优化防治措施

2024-03-27徐嘉璐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棘球绦虫包虫病

徐嘉璐

(山东省兰陵县矿坑畜牧兽医服务站,山东 兰陵 277719)

牛羊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传播途径多样而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掌握牛羊包虫病优化防治措施可以提高对牛羊包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优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牛羊包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优化防治措施还有利于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牛羊包虫病防治措施的综述,探讨如何优化和创新防治措施,提高牛羊包虫病的防治效果,保障人畜健康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牛羊包虫病及其危害

牛羊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肝脏、肺和腹腔等部位,通过摄入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卵而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疾病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病情危害大等特点,发育5~6 个月可形成包囊[1],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经济发展。牛羊包虫病的主要危害包括:(1)牛羊感染后会形成包虫囊,占据机体重要器官,导致机体受损,严重时会导致肝衰竭等病症,严重影响牛羊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民养殖效益[2]。(2)人类感染肝包虫病后,病情进展缓慢,症状不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及生命安全。(3)神经包虫病是牛羊包虫病的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低但危害大,临床疗效差,治疗难度大,对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我国山东省2020 年调查发现某地区包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3%,局部地区甚至高达8%。对该地区动物感染情况调查后发现,牛包虫病的发病率和羊包虫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6%、19%左右,犬科动物占13%左右。牛羊包虫病对人畜健康和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和危害。

2 牛羊包虫病的流行病学

牛羊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牛、羊等动物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1)牛羊包虫病的主要宿主是牛、羊等家畜,它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包括犬、狼等犬科动物。(2)感染途径:人类感染牛羊包虫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用被感染动物的肉或内脏,尤其是生或未煮熟的肉。此外,人类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毛发、血液等方式感染该病。(3)地理分布:牛羊包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如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在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感染该病。

3 牛羊包虫病临床病症

牛羊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牛、羊等动物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是食用被感染动物的肉或内脏。在感染前期,人体通常没有特殊的症状或表现,但是在感染后,可能会出现以下4 种临床病症。(1)腹部不适。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2)肝脏损害。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肝脏中,可能会导致肝脏损害和肝功能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症状。(3)肺部损害。在少数情况下,细粒棘球绦虫可能会寄生在肺部,导致肺部损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4)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因此,感染牛羊包虫病时,应该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可能食用了未经处理的肉或内脏等食品。

4 优化现有的防治措施

4.1 加强畜牧业管理

实施定期检查和治疗,定期进行牛羊身体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4]。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管理制度,对牛羊进行疫苗接种、驱虫、消毒等措施,加强动物的免疫力。加强牛羊饲养管理,保证饲料、饮水质量安全,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绦虫感染源的传播,例如对农村卫生环境和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牛羊的运输和交易进行监管,严格控制感染源的传播。加强对兽医卫生知识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兽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畜共生。

4.2 引进优质牛羊品种

引进优质牛羊品种是预防和控制牛羊包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饲养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并采取科学的引进和推广方式,确保引进的牛羊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引进抗病性强的牛羊品种,例如具有较高免疫力的品种,能够有效地减少牛羊包虫病的发生率。引进适应性强的牛羊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和饲料条件,提高牛羊的生产力和免疫力。对现有牛羊品种进行改良,例如进行选育工作,通过交配等方式提高牛羊品种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对引进的牛羊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确保引进的牛羊没有疾病和寄生虫,防止引进病原体和寄生虫对当地的畜群造成危害。推广引进的优质牛羊品种,通过示范推广等方式让养殖户了解和认可这些优质品种,提高当地牛羊的品种质量和免疫力。

4.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预防和控制牛羊包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采集和监测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发布机制,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支持,提高养殖户和相关部门的防疫意识和能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需要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数据资源,包括畜牧、卫生、疾控、环保等方面的数据,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牛羊包虫病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和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共享,实现对牛羊包虫病疫情的及时监测和预警,并向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整合的数据资源和信息采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为各相关部门和养殖户提供准确、及时的牛羊包虫病信息。加强技术培训和支持,为养殖户提供牛羊包虫病防治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其防疫意识和能力,同时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4.4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是优化现有牛羊包虫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加强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技术,推广优质饲料和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加强合作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牛羊包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对牛羊包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先进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通过遥感技术、CT、GⅠS 技术等手段[5-6],实现对牛羊包虫病疫情的精确监测和预测,提高防疫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牛羊包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4.5 新型防治措施

牛羊包虫病的新型防治措施涉及多个领域和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有效地控制牛羊包虫病的传播和危害。新型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7 个方面。(1)免疫预防。研究并开发牛羊包虫病的疫苗,加强对免疫接种技术的研究,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和预防效果,主要在春秋两季进行预防[7]。一般在28 d 未产生免疫的个体需要进行二次免疫[8]。(2)生物控制。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如采用天敌昆虫等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尽可能消灭传染源。(3)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牛羊包虫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编辑和修复,从根本上解决牛羊包虫病的防治问题。(4)抗菌素治疗。开发和应用新型抗菌素和药物,针对牛羊包虫病的病原体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治愈率。(5)智能化防治。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牛羊包虫病的智能化防治系统,实现疫情预测、监测、报警和处理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6)植物防治。利用植物杀虫剂和提高牛羊所摄入植物的抗虫能力,减少牛羊感染包虫病的风险。(7)药物治疗。当前用于治疗牛羊包虫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吡喹酮、阿苯达唑、丙硫咪唑等。部分研究发现治疗牛羊包虫病时,药物的用药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吡喹酮的剂量为 25 mg/(kg·d),阿苯达唑的剂量为10 mg/(kg·d),丙硫咪唑的剂量为15 mg/(kg·d)。

5 未来防治牛羊包虫病的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牛羊包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治疗和控制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进科学防治牛羊包虫病。发掘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如基因编辑、智能化防治、生物控制等,不断提高防治牛羊包虫病的效果和水平,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加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优化养殖方式,提高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推动畜牧业产业升级和转型,有效防止牛羊包虫病的传播和危害。建立完善的牛羊包虫病监测、预警、报告和处理体系,实现过程监管和多方位防控,提高防治牛羊包虫病的效果和水平。加强对牛羊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科学素养,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6 小结

为了优化牛羊包虫病的防治措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畜牧业管理、引进优质牛羊品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采用新型的防治措施等。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畜牧业企业和个体养殖户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减轻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猜你喜欢

棘球绦虫包虫病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间充质干细胞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活性的影响
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牛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基于cox1基因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棘球属绦虫分子种系发生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