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024-03-26彭巧燕凌晓

求知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经典诵读初中语文

彭巧燕 凌晓

摘 要:“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主要分析当前初中生语言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提出实施经典诵读工程,采取产出导向、任务驱动、实践同行、完善评价等策略,旨在提升初中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语言运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202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专业认证驱动下师范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研究”(课题号:XYJ2021GB16);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研究”(课题号:XDJ2022002)。

作者简介:彭巧燕(1970—),女,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凌 晓(2000—),女,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新课标对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其中,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培养是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1]。

语言运用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能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及特点,结合自身体验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同时,学生通过系列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能形成自觉、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还能提升自身的合作沟通能力,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热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语言教学,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目标,构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以诵读演讲、讨论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实践主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語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当前初中生语言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两种意识”不强,缺少系统的语言文字规范训练

根据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要求,学生要具备“一种能力”与“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师生的“两种意识”有待增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需要提升。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部分师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的法规、文件不熟悉,不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不强。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强,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存在盲点

以普通话为例,相关文件规定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但部分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的教师队伍未能完全符合要求,一些教师方音严重,喜欢用方言授课。教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示范指导能力不足,会使学生的普通话应用也出现一些问题。从中学师生应用普通话进行字词朗读的情况来看,常见发音问题有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同时还存在一些读错常用字词、混淆多音多义字的现象。

(三)语感不强,缺乏语言经验

目前,部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和感悟能力不强,体现在朗读或说话时语调平直、语速偏快,没有掌握重音、停连等基本朗读技巧,整体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学校对语言文字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不完善,缺乏专门的人员以及经费保障,各项任务落实不到位,政策法规宣传不及时,理念更新缓慢等方面。

二是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初中语文考试基本采用书面的方式进行,口语技能不列入考试内容,导致部分学校出现不重视语言表达的现象。部分教师更注重对文章结构内容的讲解分析,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较少组织朗读、演讲、经典诗文诵读等口语表达活动,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

三是教师语言应用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缺少系统专业的语言文字教学培训经验,对国家新政策、新要求不了解,自身的汉字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言传身教能力有限。

我们必须结合新课标、新要求,贯彻落实“素养导向”“丰富实践空间”等新理念,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发挥“雅言传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实施经典诵读工程,提升初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华经典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文化精髓,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能使广大师生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爱国主义情怀。针对初中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经典诵读工程,采取产出导向、任务驱动、实践同行、完善评价等策略,提升初中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一)产出导向: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达成经典诵读教学目标

教师应树立“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明确课程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来实现目标,以助力初中生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提升。经典诵读强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与弘扬经典文化,对作品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并用适宜的表达方式传达经典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使诵读者成为中华文化的演讲者和思考者。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经典诗文中的生字、生词,准确理解诗文的词句和表现手法;通过对经典诗文的反复品读,了解诗歌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学会停连、重音等诵读基本技巧。

(2)情感目标:深刻理解经典诗文的思想内容,感悟诗的意境,感受作品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透过文字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语言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3)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朗读形式,通过恰当的口语表达技巧生动地表现作品,做到发音规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二)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任务,在一种强烈想要完成任务的动力的驱动下,通过对教材、学案等相关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其能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经典诗歌《蒹葭》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任务。

(1)课前任务: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初步分析这首诗的音韵美。

(2)课中任务:把握诗歌叠词、押韵的特点,准确抓住“蒹葭”“白露秋霜”“秋水”等意象,体味诗歌所表达的爱恋、执着追寻、失意伤感等情感;运用押韵、重音、停连等诵读技巧生动表现作品的音韵美。

(3)课后任务:背诵作品,参加小组朗诵比赛;通过课外拓展活动熟悉《诗经》的代表作,如《采薇》《桃夭》《柏舟》等,并参加“《诗经》说诵唱”活动。

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任务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任务的实践性和学习的意义性,利用指导性任务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进一步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发现古诗词的音韵美与情韵美,體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践与教学同行,有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1)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开展经典诗文阅读活动。教师可提供经典诗文篇目给学生阅读并让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2)以朗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品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飞花令”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利用朗读亭、为你诵读等软件平台,录制诵读作品。此外,教师可以组织比赛为契机,为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适宜的环境,以提高学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监测体系和评价标准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客观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过程性评价结果、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我们要根据相关标准,在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以提升初中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1.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业成绩、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学习、作业评价等内容。

2.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课程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重点,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软件平台,采用启发式、分组研讨式教学,切实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课堂提问、随机点名朗诵、分组评析、分角色诵读表演等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当然,诗文诵读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也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我们要将学生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真实表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如将学生在参加经典诗文的阅读推广、诵读大赛、演讲大赛、主持人大赛、话剧展演等语言实践活动时展现的语言能力纳入评价范畴。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评价,又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使评价更加有效。

3.过程性评价的常用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以及课后谈话、学习反思等方式,对学生在口语交流、演讲比赛、朗诵活动等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整理,对学生在语言应用上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并给予切合实际的评价。

总而言之,大力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不仅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时代要求相一致,还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理念,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赵雪芳.基于“任务驱动式学习”的苏轼诗词群文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育,2020(4):22-24.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经典诵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