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族器乐艺术的新推展
2024-03-26王安潮
古筝名家李伟教授出版了《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既呈现了8部安徽地方题材的民族器乐新作,也以其特殊的学术寄望而吸引学界关于安徽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关注。究其原因,与安徽民族器乐创作现状不无关系。相比于周边的兄弟省市,安徽民族器乐的新创作相对较少,独奏曲如是,重奏与合奏曲亦然,这就迫切需要安徽民族器乐艺术多做新的推展。
反观历史上的安徽民族器乐,它曾有过繁兴发展的历史记载,大量的出土乐器即是例证。新中国建立之初考古发现的编钟“蔡侯钟”是当时所见最大型的编悬,也因此引起学界聚议,陈梦家、郭沫若、李纯一等专家的成果以及后来持续不断的研究,将其所代表的春秋中后期音乐史文献价值所凸显。蔡侯墓出土的还有编磬,这一地下钟磬乐队是新中国伊始重要出土乐器代表之一。蔡侯钟出土地的寿春是楚国的最后都城,地下出土乐器成为“楚文化博物馆”中支柱性的典藏器物。离寿春不远的凤阳,其卞庄墓出土了钟离国钟磬,它们又成为新世纪的考古十大发现,方建军、杨和平、李清等学者已有研究论著。此外,皖南出土有14枚句鑃,是具有代表性的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乐器,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文献上,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傅瑛从《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而考证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淮北。该校的余敏淮教授更进一步说,《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三首曲子出自淮北,汉晋之间出现的桓谭、嵇康、桓伊、戴逵等四位音乐史中的音乐家也是出自淮北,桓谭善弹琴并有《琴道》之著,嵇康善弹《广陵散》、桓伊妙奏《梅花三弄》的史料亦有大量记载,《晋书》记载的东晋谯郡铚县人戴逵擅鼓琴,曾吸引太宰的演奏邀请。
一、《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的价值与特征
李伟教授出生于古筝世家,其父兄都是安徽古筝界的名家。他自幼学习古筝演奏,工作后即在安徽师范大学从事古筝教学,并坚持舞台上的演奏艺术实践。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注意古筝新曲的创编,并尝试和探究取材于安徽地方特色素材的弹拨乐作品。“曲集”是李伟调入安徽艺术学院后,综合其演奏、创作、教学、研究而成的新探索。集中的作品地方音乐素材是特色,古筝曲《惜分飞·春思》《雪梅教子》是李伟所作,扬琴曲《花鼓流觞》是王巧曲,琵琶曲《梅弦切切》是卢声安、潘常青编曲,唢呐曲《悠思》是隋景山曲,竹笛曲《井湖对月》是王世光曲,二胡曲《宿程欢歌》是吴青曲,二胡曲《垓下遗恨》是李传兴曲。
上述作品除了《垓下遗恨》不是演奏家的创意所得外,其它七曲都是各种器乐演奏家在艺术实践中的感悟创作,这些作品都选择了安徽民间音乐素材,并且在自己的演奏中做了很长时间的实践,觉得“拿得出手”,才呈现出来与全国的民乐界同仁分享。这一安徽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新曲既是经由了舞台演奏和教学检验的动听音乐,也是安徽民乐人希望借此而推动民族器乐艺术“皖派”建构的抛砖引玉式的探索。正如李伟所构想,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对安徽音乐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安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从内容构成上看,《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在开篇就对每首作品做了简介,涉及了作品的体裁与题材,尤其是作品形式与演奏暨创作的身份关系呈现,这也使得作品的创演价值凸显;“曲集”的“序”中展现有李伟对于安徽音乐文化现状的分析及安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演奏及研究的发展解读,也展示了这一探索在安徽音乐研究及文化发展上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这为安徽民族器乐艺术的新推展做了文化语境的铺垫;在乐谱的呈现中,每一首曲的末尾都有乐曲解读,从作品立意、选材到音乐分析,从中可见李伟在编写中的清晰思路,从其简洁的内容陈述而可知更多的安徽民族器乐的发展状况。
从“曲集”的主体构成上看,每首作品都有清楚明确的指法、奏法、弦法等演奏信息的标注,这是作为演奏家、教育家的李伟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显现。而曲末的“作品简介”不仅是学习、演奏者的必读,还是深入乐曲研究者的前行路径。如《惜分飞·春思》处,它先是述及作品曲名的文化寓意,借用辛弃疾的同名词之语意,尤其是“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中怀念和敬仰,表明作品是有其艺术深意所寄寓之“用典”;其次呈現了作品的素材是取自黄梅戏音乐,曲式结构的“散-慢-中-快-散”的传统依托;最后是乐曲的情绪:厚重苍凉、落寞怅惘、气韵凝重、意境深远,这一理解的指明或许只有创作者、演奏者才能深知其理,才能给后学及欣赏以简明阐释,这是乐曲“题解”的价值所在。
从上述的编选及内容构成来看,李伟以《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而实现其“安徽民族器乐新发展”的艺术追求及学术诉求,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遴选也展现了他在安徽民族器乐艺术发展上的可为、可展的技艺,简洁清晰的乐曲编选及其特色新作的呈现,是李伟先生在长期艺术实践及研析中所获得的发展空间,并以曲集中的作品遴选及解读而展现其艺术特色及其相应的价值,这是“局内人”身份的价值显现,也是作为教育者长期在此领域探索的经验所得,是非常珍贵的安徽民乐人的学术价值及其音乐特征之反映。
二、《惜分飞·春思》《雪梅教子》的技术特点
《安徽风格民族器乐作品集》中的8首作品是基于不同乐器而创作的安徽地方音乐素材的新曲,音乐的选材与音乐的形式是其中的特色显现所在。在古筝、扬琴、琵琶、唢呐、竹笛、二胡等乐器载体上的不同形式之探是“曲集”编选观念的外在体现,古筝和二胡各有两曲,也可见民族器乐发展的总体供求关系,此二者也是民族器乐现代化发展较为突出的体裁,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在民族器乐创作上也是以此二者为主。尤为可贵的是,集中的两首古筝曲都是由李伟创编,《惜分飞·春思》是取材于安徽最具影响力的黄梅戏音乐,《雪梅教子》则是取自于李伟家乡的地方音乐“太和清音”。
《惜分飞·春思》取辛弃疾的同名词之意境,在结构上借鉴大曲“散-慢-中-快-散”的散性叙事逻辑,从引子部分开始古韵的情境营造,下行的“叹气”音型是为契合“春思”的题旨。引子“写意”式的意境营造在结束处引入黄梅戏音乐动机,也为乐曲的主题出现做好了铺垫。第7小节出现的主题音乐是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它有助于听者快速地建立起乐曲的表达主旨,但为了现代的发展之需,音乐在第9小节开始引入其它非黄梅戏主题音乐的外音,也有意将音乐展开(见谱例1)。这样的音乐建构手法,既可以将明确的地方音乐素材引入其中,也可以将传统音乐予以现代发展的延展,尤其是基于古筝“摇指”、吟揉等特色演奏法生成的指向性明确的音响,这些简洁有效的音乐手法,是李伟作为古筝演奏家和长期实践的技术应用所得。虽然他自谦说创作技法有限,但却是演奏家在创作上的特色之显现,简洁直观而又主旨明确,从而使得音乐易解、易奏。
在音乐的展开上,《惜分飞·春思》除了以速度为参照点外,还在调式上予以变化而增加对比的色彩性。如第48小节开始出现的每分钟152拍的“快”板部分,音乐从前面乐段的d徵调式转到了e羽调式;在乐句的“解”的处理上,音乐为寻求变化,除了增加律动疏密的对比变化外,还加入了“变奏加花”的手法,从而使乐句扩展(见谱例2),音乐的转换和对比也加强了多样性的变化,以此而丰富了起来。而因为是取材于黄梅戏音乐素材之故,整体上还是能给人以音乐主题明确的风格,其创作中的控制效果明显。
作为古筝演奏家,李伟深知现代筝曲需要“炫技”来增加乐曲的舞台演绎效果。所以,他在乐曲的中后部开始增加演奏的难度,一是增加音乐起伏变化的幅度,二是以增多声部的烘托而加强左右手的演奏参与度,三是以增加演奏法的变化而丰富音色音响的层次(见例3)。这些难度系数的增加,使得古筝音乐多了些现代性效果,也多了些观演的效果。
与《惜分飞·春思》处理手法不同的是,《雪梅教子》多注意从内在韵味上来挖掘太和清音的古筝化发展。乐曲开始以三度的双音为主而引入音乐主题,而主题音乐更是以太和清音的曲牌原形音调而呈现,只是以古筝奏法的形式而予以器乐化的展现,并在发展上以更为古筝音型的形式而再做延展(见谱例4)。这种保持民间音乐素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以外形的较小变化而从内在演奏附加的韵味切入,也十分符合“太和清音”雅致的文气特点,同时也符合于“雪梅教子”的文意主题。
《惜分飞·春思》《雪梅教子》在面对不同安徽民间音乐素材处理上选择了不同手法,前者以更为多样的变化而丰富对比的效果,外在地增加作品的现代性色彩;后者以原样保持的基础上,以变化较小的外形为基础,但却注意小处的韵味附加,从内在蕴涵的挖掘上展现文雅之气民间曲牌的韵味。手法的不同是李伟在针对不同民间音乐素材上灵活应对之策,足可见他在舞台演绎上的长久经验,为其筝曲的发展而注入了灵气。而他对于安徽民间音乐的发展观,是其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内在根本。
三、李伟的民族器乐发展观念
李伟的家乡是皖北民间音乐丰富之地,他在“江淮乐话”的“太和清音”传承讲演活动中谈到了他的民族音乐观,自幼感同身受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其器乐发展的观念之使然。
正如李伟所感,安徽在集合我国南北东西文化上有其融合之美,而民间音乐体裁的繁多形式使其表現丰富多彩。在现存的民族民间器乐艺术中,也有很多的全国有影响的形式,如砀山唢呐、凤阳花鼓灯锣鼓、寿州锣鼓等。安徽的民间器乐中,像淮北鼓吹乐、金寨锣鼓等是纯粹的器乐合奏,像固镇坠琴、马鞍山吹打等则是戏曲、曲艺、民歌的伴奏形式,鲜见业已成型的弹拨类、拉弦类、丝竹类的器乐合奏、独奏形式。
正是由于李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间音乐接受习惯,所以才使其发展中可以做到兼顾多方。除了“曲集”中所选作品在音乐素材上有地方性差异之表现外,李伟在平时的很多音乐活动中也经常可见他乐于民间音乐发展的态度。如:在2023年5月17日举行的“太和清音传承讲演活动”及专题座谈会上,他邀请了太和清音协会会长于飞为活动现场的讲演者,于女士的《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讲座从太和清音的历史发展与音乐形态上做了较为充分的诠释;还邀请了资深的太和清音的作曲家高虎做了《太和清音的作曲要素》的主题讲座,高先生从其实践中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演出实践中,不同的传承人展演了《井台会》《念奴娇·赤壁怀古》《梅花引》《卜算子·咏梅》等太和清音的代表作,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并现,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了太和清音的典雅文秀之美韵。不止于此,李伟还在其后策划了一场专题座谈会,学者如罗可曼、王安潮、杨丽等,文化管理者如尚晓雷、吴虎、刘晓梅等,演员如马云英、李丽娟等,教研者如李伟、曹晓燕、张中灿等,从不同的视角对太和清音进行了音乐特色、传承发展的畅谈,“局内”与“局外”的不同人士对太和清音的不同角度辨识,是太和清音的一次全面艺术魅力的显现,活动的“导演者”正是李伟先生。他由表及里的参与,不仅在于让更多的人认知民间音乐,还在于让太和清音走出地域与圈层,尤其是民族器乐化的发展,是此次讲演会的学术观念之外化显现。
注重实践是李伟先生器乐发展的指导观念,他在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策划举行了安徽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第三届艺术实践周暨首届管弦音乐季。此次活动除了调动校内的师生展示艺术实践技艺外,还邀请了赵瑞林、董德君、范巍、陈曦、杨赛、周煜国、谢国华等专家,各种形式的器乐展演及学术活动,让师生们深入地参与其中,展现了李伟作为演奏、研究、创作的执行者在学术发展上的观念。深入音乐实践中的技术、学理,是李伟及其团队在器乐艺术上不断前行的内在驱动力。
总结
综上来看,李伟深入安徽音乐历史发展的纵深文化语境而来发展其民族器乐艺术,以实践为基础,以民族器乐作品的展演为根本,技术与理论得以协同发展;以创作为策动,以安徽古筝、二胡等音乐体裁形式的探索为突破,实践与学术得以协调发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这些探索使得李伟在其安徽民族器乐新推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开阔。
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安徽音乐考古史研究”(编号AHSKZ2022D19 )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