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钢琴家》中的经典钢琴作品

2024-03-26杨子洋

乐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钢琴家肖邦

杨子洋

摘要: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器乐叙事曲这种全新的器乐体裁,后来得到广泛推广并被后人所熟知。叙事曲常用史诗题材作为主题,曲调优美并富有表现力。《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的开篇之作,本文将分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在电影《钢琴家》中的应用和体现,从多个角度来展现这首经典的作品。

关键词:肖邦 《g小调第一叙事曲》 《钢琴家》 电影音乐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充满着爱国热血的战士。他日夜思念着祖国,把对祖国的热爱和亡国的痛苦都倾诉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夜曲、波罗乃兹、谐谑曲等。《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在流亡巴黎时以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为灵感创作的又一部伟大爱国作品,这部叙事曲表达了肖邦浓烈的爱国情感。

电影《钢琴家》是以波兰钢琴家斯皮尔曼为原型,根据他的个人经历而改编的真实故事,而《g小调第一叙事曲》在电影中就曾两次被主人公瓦列弹奏出来。本文将通过对肖邦的生平以及《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与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电影《钢琴家》使用《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电影配乐这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現出当今古典音乐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一面。

一、肖邦生平与创作

(一)早年时期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几乎只创作钢琴作品,即使是弦乐奏鸣曲、室内乐三重奏,也都是由钢琴来担任主奏。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无论是作为专业的钢琴演出曲目,还是在各种影像配乐中都频繁出现。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华沙附近的一个小镇,在他5岁时,他的父亲与母亲为他找了一位钢琴启蒙老师。通过这位启蒙老师,肖邦渐渐喜欢上了钢琴。他在6岁的时候就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学习天赋并在学琴一年后就开始登台演出,7岁时便自己独立作曲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首钢琴曲《波兰舞曲》。在10岁时肖邦在一位音乐家面前表演,得到了音乐家的赞扬,并同年在俄国沙皇面前演奏,这一特殊的经历使得肖邦在欧洲音乐圈名声大噪。肖邦在12岁时遇见了他的第一位作曲老师约瑟夫,开始学习专业的作曲技法,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钢琴作品。

(二)华沙时期

这时期的肖邦已经从父亲和学校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作曲技巧,作品风格已经可以窥探到一丝民族性的内容,这时期创作的《d小调波兰舞曲》就已经充满了浓厚的波兰气息。“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音乐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1]从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准备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此时波兰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祖国的分裂与波兰动荡的局势更是激起了肖邦的爱国情怀,创作出被众多钢琴爱好者所演奏的作品——《革命练习曲》。在经历了这一时期后,肖邦的作品开始从稚嫩渐渐走向成熟。

(三)巴黎时期

随着华沙的起义失败,华沙也面临沦陷的境地,此时迫于分裂势力的压迫,肖邦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的祖国,决定定居法国,开始静心研究音乐创作。此时的肖邦免于战乱,而巴黎作为时尚之都,良好艺术氛围又将肖邦的创作能力推向顶峰。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以叙事曲为代表的一系列钢琴名曲,并结识了作曲家贝里尼、钢琴家李斯特以及音乐家舒曼等著名音乐家,作曲技巧达到巅峰。

肖邦虽然身在巴黎,但内心仍念着祖国,创作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爱国的情感色彩,“这些钢琴作品如诗歌般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波兰情怀,有着浓郁的爱情情感以及如诗般的意境”。[2]肖邦在巴黎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9年,直到去世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客死异乡成为了肖邦最后的遗憾。在此时期创作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将肖邦对国家战乱的严峻形势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展现地淋漓尽致。

二、叙事曲的发展与创作

(一)叙事曲的发展过程

叙事曲一词源于拉丁文(ballare),译为跳舞,最初只是一种舞蹈歌曲。叙事曲一般指富有戏剧性的乐曲,起源于法国的叙事诗,也有的说法认为是“源于中世纪的英雄歌谣”。[3]叙事曲题材一般来源于民间,曲调富有表现力,并在后期被文学家用于文学创作上并由此产生了叙事诗这种形式,其内容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是民间史诗。叙事曲题材最早于14世纪初出现,流传于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19世纪初,肖邦首创器乐叙事曲,他的四部叙事曲旋律优美,感情质朴,是钢琴艺术史上的杰作。

(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灵感来源

肖邦在巴黎结识了诗人密茨凯维奇,并从他的诗歌《康德拉·华伦洛德》中得到创作灵感。密茨凯维奇的诗《康德拉·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史诗,讲述了立陶宛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故事讲述了在11世纪中期,一位叫做康德拉·华伦洛德的爱国青年为了国家甘愿舍身奉献的故事。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幼年时期被东征的十字军俘虏,并被敌军抚养,当上了十字军的统领。当他在军营中休息时,一位老人乔装成歌手以诗句的形式委婉地告诉了他原本的身世,这激发了他满腔的爱国热血,立志为国家报仇。所以当肖邦读到《康德拉·华伦洛德》这部叙事诗后便激发了自身的创作灵感,写下了广为流传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在《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既体现了肖邦对英雄华伦洛德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又表达了肖邦对祖国沦陷的悲痛之情。

三、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结构及情感色彩分析

(一)引子

叙事曲是肖邦为钢琴这一独奏乐器所创作的新式题材,当时的叙事曲并没有钢琴版本,肖邦的叙事曲便是由奏鸣曲加以改造创新而来。肖邦的叙事曲和奏鸣曲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种经过变形的奏鸣曲式,和奏鸣曲一样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组成。虽然曲式结构相同,但叙事曲的情感变化相比于奏鸣曲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复杂,篇幅也更大。《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的开篇之作,曲式结构较为工整,也有学者认为可以把《g小调叙事曲》称为“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4]

本曲开头是由两手缓缓奏出的一个7小节的引子,上方的速度记号标注出“Largo”最缓板,庄严而又沉重,双手奏出的低音像是一位老人凝视着远方开始叙述他一生的经历。整个引子的情绪平稳,透露着沉重的情绪,最后以沉重的长音结尾,对最后悲壮结局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呈示部

引子過后便出现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本主题上方标注速度记号从引子的“Largo”最缓板转变为“Moderato”中板,速度大幅提升,并且节拍变为圆舞曲性质的6/4拍,但主题仍然继承了引子的沉重,延续了低沉忧郁的色彩。随着音乐的发展,左手的旋律渐渐开始丰富起来,左手圆舞曲似的三拍子音符与右手部分的下行音阶相互交替进行。直到进行到第20小节时情绪才慢慢变得强烈起来,然而又马上转为更深沉的叹息声,最后随着连接部的华彩结束了低沉忧郁却又蕴含矛盾与冲突的主部主题。主部主题结束后便紧接着副部,副部一开始便与主部形成对比,右手用小指勾勒出了级进下行的主旋律,沉重的色彩逐渐消散,左手改为更加活跃三拍子的圆舞曲式伴奏。左手三拍子节奏与右手的下行旋律相互呼应,像是两个人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轻声对话一般。经过了4个小节的重复后,音量开始加大,右手声部不断突出并重复前4小节的旋律音,并且依次递进的把情绪激化,直到最后的连续琶音上下行使强烈的情绪变得不可遏制。“主部的昏暗与副部主题的明亮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5]相比于主部,副部主题既像是对英雄华伦洛德慷慨英雄气概的赞美,又像因外敌入侵时所产生的愤怒,肖邦的内心的情感冲突在这一副部主题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充满了冲突的副部主题平息后,乐曲进入到了柔美的主部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的宁静又和副部形成对比,似乎是久经沙场的展示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一样,本主题着重地刻画出了英雄柔情的形象。第二主题运用了大量的类似于波兰舞曲的切分节奏,使本作品像诗歌一样美丽。经过了10小节的主部主题变化重复后,乐曲进行到展开部。

(三)展开部

展开部是本曲的核心所在,共分为两部分,展开部整体上延续了主部主题,并加以扩大。第一部分通过前面10小节的主部主题的变化重复,乐曲从低沉的g小调转为波澜壮阔的降B大调,慷慨激昂的主题一下子倾泻出来,并且渗透到了整个展开部。随着右手八度音的不断跳跃,主题的矛盾因素逐渐变得不可遏制,右手转为连续三次的八度上行,一次比一次激烈,并迎来了整个乐曲的最强音“FFF”,把愤怒的情绪推到了顶峰。而后又紧接着一串琶音下行,暗示了起义运动的失败。整个展开部展现出了肖邦令人惊叹的创作技巧,整个英雄的形象跃然于纸上。第二部分则是一连串富有律动感的低音,具有生命力的低音不断跳动,而后又不断盘旋升高,音响效果也变得急促。不断升高的音调诉说了人民的反抗,而迅速的下沉又暗示了侵略军的镇压,“急速如同洪水倾泻一般的音阶使乐曲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在不断强化中得以升级。”[6]

(四)再现部

经过一系列低沉的下行音阶后,再现部出现。和一般的再现部不同,此部分一开始就以副部出现。再现部的开头运用了倒装的作曲手法,“随着音域的扩大,伴奏织体采用了四音的和弦,使得力度扩大,节奏也有了改变”。[7]再现部完全倒装地再现了主部主题,强调了全曲的革命性思想,并通过206~207小节的烘托进入到了汹涌激烈的尾声。

(五)尾声

尾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便由连接部第206~207小节引入了华尔兹般的尾声,两个小节的连续双音连接部打破了再现部的沉寂。音符在不断转位中反复出现,那热情奔放的旋律,就像是对和平与自由的呐喊一样,令人难忘。紧接着乐曲就在一串华丽的音阶后以排山倒海一般的连续八度结束,落到了主音g上,预示着战争在激烈的炮火声中结束。可见肖邦的钢琴曲不仅仅只有华丽的外表,其中蕴含的民族性与斗争性又更加引人深思。

四、钢琴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与体现

(一)电影《钢琴家》中的肖邦音乐的应用

1.推动电影情节发展

主人公瓦列在文中两次弹奏《g小调第一叙事曲》,第一次是瓦列借住在朋友的公寓时弹奏。当时瓦列早已离开了自己的家,衣衫破败不堪,但当他看见那一架钢琴时,仍然不由自主地坐上去弹奏。第二次弹奏是主人公瓦列在一间废弃的小屋中被德国军官发现,应德国军官的要求而弹奏。缓慢的引子仿佛在向世人倾诉他的苦难与无助,但展开部激昂的旋律又透露出他勇敢的内心与坚韧不拔的性格。当瓦列弹奏完毕时,德国军官也为此震撼,并决定在战争结束前保护他。

瓦列对音乐的那一份执着,更体现出他对命运的坚决反抗,即便没有魁梧的身材,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与法西斯势力斗争。电影以《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剧情主线突出了肖邦钢琴作品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性。

2.升华电影主题

主人公瓦列身为犹太人,他本应痛恨着侵略者,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瓦列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他的内心更增添了一份自信和从容,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了音乐里。瓦列能够活下来直至战争结束一方面的原因是善良的德国军官为了爱惜人才没有开枪,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瓦列以音乐作为武器,用强烈的决心征服了侵略者,获得了生命与自由。同时也证明了,靠武力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胜利,只有靠和平与爱心,才能赢得真正的胜利。

《g小调第一叙事曲》与《钢琴家》虽然创作时间相隔百年,但其中的民族性与斗争性却依然相通,我们仿佛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肖邦的影子。

(二)钢琴音乐对电影的发展作用

1.钢琴音乐与电影相互促进

在电影之中插入适当的音乐不仅能够丰富电影的内容,而且对于钢琴音乐本身的文化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钢琴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电影无法带给观众的,而将两者结合便能带给观众更全面的视听体验。因此,为电影创作适当的音乐也就成为了钢琴音乐在电影音乐中发展的一大动机。

2.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不可替代性

钢琴的发展起源于欧洲,作为一门独奏乐器,钢琴通过和弦、琶音以及多声部的旋律变化首先被人们应用到电影配乐中来。电影中的钢琴音乐既能让观众感到开心和愉悦,又能在电影悲伤之时让人感同身受,电影中无论是人的喜怒哀乐,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都能通过钢琴音乐得以充分的体现。随着时间的发展,钢琴音乐不满足只是配乐,由钢琴作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也越来越多。电影《为了霍洛维茨》《海上钢琴师》《钢琴家》都是以钢琴为主题的电影,三部优秀的作品均以钢琴家的个人经历作为故事题材,展开叙述,并且这三部电影均运用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因此,古典音乐在当今时代仍能与主流艺术相互融合并积极发展。

结语

肖邦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却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不管是在华沙时期还是在创作技巧达到顶峰的巴黎时期都有不可磨灭的经典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便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它将肖邦作品的民族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围绕《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内容展开,论述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本身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斗争性,论证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何能作为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并且还结合电影《钢琴家》中的故事情节,对肖邦音乐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加以肯定,论证了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与电影艺术结合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岳远洋.肖邦第一叙事曲研究及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8,05.

[2]于晓雨.肖邦叙事曲的演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04.

[3]武子涛.试论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5.

[4]高燕.《肖邦与叙事曲——剖析他的创作风格》[J].科技资讯,2006,04.

[5]姜珊珊.《论肖邦的演奏》[A].湖南文理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张丽娟.肖邦叙事曲解读[d].青岛大学,2007,05.

[7]岳远洋.肖邦第一叙事曲研究及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8,05.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钢琴家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肖邦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