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护理在糖尿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25夏培培李冰雪
夏培培 李冰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儿童糖尿病是在儿童阶段发生的血糖代谢异常疾病,主要因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使儿童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病情严重者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甚至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需采取科学措施予以干预[1~2]。目前,糖尿病患儿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糖尿病疾病管理,包括科学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开展适量运动、不良事件预防等。但因疾病管理较为复杂且患儿自护能力较低,常规管理措施很容易加重患儿的心理压力,降低其心理韧性水平,进而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大大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前馈控制是新兴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基于病情严重程度、护理隐患、不良事件等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改善护理工作过程中的细节,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已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3~4]。目前,前馈控制护理模式已在成人糖尿病、手术等临床中开展率较高,但儿童糖尿病应用前馈控制护理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前馈控制护理对糖尿病患儿血糖水平、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3 年3 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6 例糖尿病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 例。两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性别、疾病分型、体质量指数(BMI)]均衡可比(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伦理字20190012045 号)。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s)
组别n年龄(岁)病程(年)性别[例(%)]男女疾病分型[例(%)]1 型2型BMI(kg/m2)对照组研究组t/χ2 P 63 63 10.24±3.26 10.08±3.41 0.269 0.788 3.26±0.52 3.24±0.55 0.210 0.834 30(47.62)32(50.79)0.127 0.722 33(52.38)31(49.21)35(55.56)33(52.38)0.128 0.721 28(44.44)30(47.62)22.09±0.52 22.06±0.53 0.321 0.749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认知功能、沟通能力与视听觉正常;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5];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心、肝、肾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正常;病情稳定,无相关并发症。(2)排除标准: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传染性疾病;患有恶性肿瘤;合并间歇性精神病、躁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通过鼓励、赞扬的话语来引导患儿消除其抑郁、焦虑、逆反心态。(2)宣教干预:以宣传动画、有奖竞答、插图漫画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糖尿病发病原因、不良事件(包括并发症、护理不当行为等)危害及预防措施、胰岛素及胰岛素泵使用方法及作用、饮食管理、运动疗法、生活管理、血糖监测及控制目标等内容。(3)生活干预: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饮食、休息、运动方案,并联合家属监督患儿执行。
1.3.2 研究组 开展前馈控制护理干预。(1)成立小组:成员主要有护士长、责任护士、专科医生、儿童保健师、营养师。全组成员商讨后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对涉及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步骤以思维导图形式逐一展开并进行详述。(2)风险预防干预:小组讨论并罗列出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危险因素,如负性心理、并发症、胰岛素泵使用错误、饮食及运动不合理等,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依据患儿临床反馈方案予以完善。(3)饮食干预:发放本院自制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知识调查问卷给家属及患儿填写。由责任护士回收问卷并汇总信息,由责任护士宣教饮食原则及饮食治疗意义。由营养师为患儿设计出每日需摄热量总和、餐种组成、总量等,并要求家属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处方喂养患儿。(4)运动干预:由保健师依据患儿爱好和体能为患儿制定运动方案,宣教运动干预对血糖控制的作用。以中、低运动强度交替开展慢速走、中速走、慢跑等运动项目,超过40 min/d。定期测定患儿血糖血脂、BMI 及腰臀比等指标,根据运动记录实时调整运动方案,并进行运动指导。(5)并发症预防:责任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及每日定点查房检查制度,并详细向患儿家属说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识别方法与紧急处理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6)胰岛素泵干预:责任护士每日清晨及晚上查房时均需核查泵电池量,指导家属学习基础胰岛素率、餐前追加量等参数调节方法。指导家属掌握胰岛素泵安装步骤、输注注意事项。定时检查胰岛素泵管情况,避免折叠和脱出情况出现。责任护士定时测定患儿血糖,记录血糖监测日志,血糖异常时第一时间联系主治医生对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7)心理干预:由主治医师协同小组其他成员在问诊或护理时以温柔语言、轻柔动作给予患儿鼓励与心理支持;并联合家属按照情志相胜法的核心思想(以思胜恐、以怒胜思、以喜胜忧、以悲胜怒),指导患儿维持平和的态,移情易性,抑制不良情绪;鼓励患儿主动向责任护士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责任护士要及时通过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法疏导患儿消极情绪;让患儿家庭与其他患儿家庭组成互助群体,在家庭间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进步的良好氛围。两组均干预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血糖情况。在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分别抽取患儿3 ml 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得上层血清,采用URIT-81 型血糖分析仪(厂家: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以氧化电极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水平。于患儿用餐后2 h 采集指尖血,采用血糖分析仪测定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2)心理韧性水平。在干预前及干预2 个月后,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6]评估患儿心理韧性,共3 个维度,分别为坚韧、力量、乐观,共25 个条目,使用Likert5 级评分法分别赋予0、1、2、3、4 分。总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韧性水平越好。(3)负性心理。干预前及干预2 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儿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儿焦虑程度,上述量表均包括20 个条目,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0~4 分),各条目相加得总粗分后×1.25=标准分,标准分分数范围均为0~100 分[7]。抑郁及焦虑程度与分数成反比。(4)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高血酮、胰岛素泵渗漏、代谢性酸中毒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FPG、2 h PG和HbA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FPG、2 h PG 和HbAl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HbAlc(%)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FPG(mmol/L)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2 h PG(mmol/L)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63 63 t P 8.34±0.32 8.31±0.29 0.551 0.582 6.32±0.20*5.65±0.17*20.260 0.000 14.26±1.35 14.29±1.40 0.122 0.903 10.32±1.22*8.65±0.99*8.437 0.000 9.27±0.24 9.30±0.26 0.673 0.502 7.84±0.32*5.92±0.28*35.840 0.000
2.2 两组心理韧性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CD-RI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CD-RISC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CD-RISC 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CD-RISC 评分对比(分,±s)
组别n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tP对照组研究组63 63 3.985 9.647 0.000 0.000 t P 57.86±10.25 57.49±10.99 0.195 0.845 65.35±10.84 76.84±11.52 5.765 0.000
2.3 两组负性心理对比 干预前两组SAS、SD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负性心理对比(分,±s)
表4 两组负性心理对比(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SDS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SAS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63 63 t P 61.02±5.32 60.32±4.28 0.814 0.417 41.32±6.52*33.65±4.65*7.602 0.000 58.26±5.32 58.19±5.95 0.070 0.945 50.32±5.25*40.65±4.98*10.607 0.000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干预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6 例,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糖尿病具有终生性及不易控制性等特点,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且文化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开展常规护理无法提供长期性、专业性及系统性的护理服务,往往存在患儿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及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等不足[8~9]。随着全球对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视不断提高,如何有效改善糖尿病患儿的护理质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前馈控制是一种在工作之前预测好工作期间可能出现的后果并提前进行预防处理,以避免偏差出现的质量控制方法[10]。前馈控制以预防性处理为准则,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内能够有效避免危险因素对治疗干预效果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利益。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 个月后FPG、2 h PG 和HbAl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将前馈控制护理用于糖尿病患儿中,可更好地控制患儿血糖水平。推测原因可能在于:(1)前馈控制护理模式下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利于保证护理措施实施的系统性及规范性[11~12]。其中由营养师管理患儿饮食方案,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需摄热量总和、餐种组成、餐食总量,可有效保证患儿营养摄入及糖分摄入情况;由保健师管理患儿运动方案,根据患儿喜好及身体耐力为其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并提供相应的运动指导,可有效保证运动质量,利于增强患儿的身体素质,对控制血糖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专科护士管理患儿胰岛素泵使用情况及血糖情况,可更好地使用胰岛素泵,利于精准控制血糖水平。(2)前馈控制护理下将健康宣教划入每个具体的护理单元中,在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时实施针对性宣教,如在进行饮食干预时集中宣教饮食原则及饮食治疗意义;在进行运动护理时集中宣教运动干预对血糖控制的作用;在胰岛素泵干预时着重宣教胰岛素泵使用相关知识,可有效提升宣教效率,增强患儿及家属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帮助消除危险因素以提升血糖控制水平[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 个月后CD-RISC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DS 评分及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将前馈控制护理用于糖尿病患儿中,可更好地提升其心理韧性水平,减轻负性心理。分析其原因为,前馈控制护理下认识到负性心理对护理质量的不良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干预。具体为医护人员以温柔语言、轻柔动作来进行问诊及护理,可让患儿感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安慰;护理人员联合家属按照情志相胜法来帮助患儿缓解负性情绪,可有效消除患儿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心理韧性水平;通过鼓励患儿勇敢表露自身想法,医护人员找准时机用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法等方法可帮助患儿疏导不良情绪;通过引导患儿家庭间形成互助群体后可由此构建新的人际关系,获取新的社会支持,以上措施均有利于提升患儿的心理韧性水平及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不断恢复患儿的心理健康[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后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为0 例,相比对照组6 例明显降低,也可证明前馈控制护理效果更好,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将前馈控制护理用于糖尿病患儿中,可更好地控制患儿血糖水平,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减轻负性心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