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在妇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25王青玲王晓兰叶伟娟黄凤如朱利梅
王青玲 王晓兰 叶伟娟 黄凤如 朱利梅
【摘要】 目的 探讨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在妇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术后携带引流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妇科术后携带引流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时间分组,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引流管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出院后患者满意度等数据。结果 实验组导管感染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4例非计划拔管患者中,2例由于导管感染提前拔管,2例由于患者活动不慎导致引流管脱出;对照组17例非计划拔管患者中,12例由于导管感染提前拔管,4例由于患者活动不慎导致引流管脱出,1例因患者负性情绪自行拔除。实验组平均每日下床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满意度分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手术患者引流管感染的风险,利于患者下床活动并能增加活动时长,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不仅使患者本人、家庭受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手术;引流管;新型病服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6-0086-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13.1
病员服是住院患者的一种标识,也是避免外来细菌带入病房的统一服装。引流袋是用于体腔术后体外引流和收集体液的医疗用品。患者下床移动时需要用手提着引流袋,十分麻烦,且外露的引流袋容易导致牵拉或脱管的危险发生,威胁病患的生命健康[1]。妇科引流中使用的导流管直径较小,对患者的伤害较低,疼痛不明显,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出现引流管脱落、引流液逆行引起的感染。妇科手术患者常在术后放置多根引流管。这类患者往往由于不方便固定引流而不愿下床活动,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发生褥疮、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运动耐力降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400例妇科术后携带引流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在妇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妇科术后携带引流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治疗时间分为2组。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引流管护理干预;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接受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干预。实验组患者年龄29~69岁,平均(47.5±5.6)岁;异位妊娠单侧输卵管切除术58例,子宫肌瘤剔除术62例,卵巢囊肿剔除术32例,恶性肿瘤根治术4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28~72岁,平均(48.1±6.8)岁;异位妊娠单侧输卵管切除术5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64例,卵巢囊肿剔除术37例,恶性肿瘤根治术46例。2组患者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接受治疗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术后留置引流管;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循环系统障碍等全身性疾病者;术前合并未受控制的感染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接受干预和数据收集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引流管护理。对引流管进行适当固定,避免引流管发生滑脱和脱落;引流管口日常需要使用碘伏棉球在引流管切口處换药,以预防炎症感染和疼痛;需每日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颜色和引流管数量并记录;若引流管色泽为淡血性或淡黄色,则提示为正常引流色泽;若引流颜色为血性且数量较多,则提示有腹腔内出血可能,需输血或止血,必要时需二次手术。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模式基础上,接受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干预。该种钮扣式可挂引流袋的病服,包括病服主体、引流袋布和2个袖子,2个袖子分别连接于病服主体的左右两侧,病服主体的上端设置有领口。病服主体的前侧面分为左右两侧,通过钮扣连接。病服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2个袖子与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通过拉链将第一开口的两边和第二开口的两边连接。拉链可以从袖口部直接拉到病服主体下部。病服主体的前侧面下部设置有4个第一连接件,其中2个第一连接件上下相对设置,2个第一连接件左右相对设置,4个第一连接件形成了不连通的矩形。引流袋布连接于病服的前侧面,引流袋布与4个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4个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在病服的前侧面上。在病服主体的前侧面还设置有开口缝,横向设置开口,开口缝的长度略大于引流袋的宽度,开口缝用于供引流袋穿过。该引流袋布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安装到病服的前侧面,引流袋布与病服形成了1个方形袋,此方形袋用于放置引流袋。如图1、图2所示。在不需要放置引流袋的时候(比如患者躺在病床时),可以将引流袋布拆出,将引流袋放置到外部,提升患者的舒适感。当患者需要下床时,将引流袋布安装到病服的前侧面,用来放置引流袋,方便患者行动。
上述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均从术后插管当日开始,至计划拔管或因不可抗因素非计划拔管当日结束。拔引流管由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医生操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2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非计划拔管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出院后患者满意度等数据。导管感染是指引流管留置期间或拔管后48 h内发生的菌血症,伴有>38 ℃的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性临床表现,排除导管以外的其他明显感染源,实验室检查从导管段和外周血(或腹腔)培养出相同种类且药敏结果相同的致病菌[3]。非计划拔管是指因感染、脱出、患者自行拔除或其他非常规因素导致引流管在计划拔除时间前就离开引流腔。下床活动时间指引流管留置期间患者每日下床的平均时间,以小时计。住院时间记录患者从手术当日到出院的平均时间。满意度评价以患者依据自我体验来评定,以“自我感觉外观改善”“引流袋放置安全、舒适”“具有下床活动意愿”为标准,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极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5分及以上定义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通过EXCEL表记录,导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验证数据正态分布性后,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感染、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实验组导管感染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4例非计划拔管患者中,2例由于导管感染提前拔管,2例由于患者活动不慎导致引流管脱出。对照组17例非计划拔管患者中,12例由于导管感染提前拔管,4例由于患者活动不慎导致引流管脱出,1例因患者负性情绪自行拔除。
2.2 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平均每日下床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满意度比较
出院时,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满意度分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留置引流管患者下床时,多手提引流袋或将引流袋挂在衣服上,往往导致位置高于引流管切口,使引流液倒流回腹腔。目前妇科引流中使用的导流管直径较小,对患者的伤害较低,疼痛不明显,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出现引流管脱落、引流液逆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放置多根引流导管的患者往往由于不方便固定引流而不愿下床活动,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发生褥疮、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运动耐力降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有多个引流袋,患者可能因害怕引流管的移位和脱出而增加心理负担,或者因多个引流袋对外观的影响而减少活动。因此,在下床运动时,正确固定多个引流管袋是十分必要的[4]。
目前尚未见国外关于多个引流袋的固定方法,国内也只局限于床边固定,未见关于下床运动时多个引流袋固定器的文献[5]。多个引流袋的患者,引流袋的位置比较复杂,易引起牵引[6]。有报道指出,对于多个引流袋的固定装置,按不同的颜色分类,标示出不同的引流袋,但上述固定装置均为钢材结构,不易搬运,只限在床边使用,对下床活动的患者有很大的影响[7]。妇科患者一般会有腹膜腔和多浆膜腔积液,在早期或治疗后身体状态良好,可以下床活动[8],但下床时需要注意多个引流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是该类患者现阶段术后护理的重点和难点[9]。病员服是住院患者的一种标识,也是病房的统一服装。若能通过病员服将多个引流袋进行固定,不会增加患者的额外负担,还能有效解决妇科患者引流管的护理问题[10]。钮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应用于实验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引流导管感染率以及非计划拔管率,提示钮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可以对引流管袋进行保护,减少引流袋与外界接触,降低感染风险,还可以对引流袋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通过对引流管袋的良好固定,安撫患者情绪,增加依从性,可能是降低非计划拔管率的重要原因,也是患者满意度更高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纽扣式可挂引流袋病服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手术患者引流管感染的风险,利于患者下床活动并能增加活动时长,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不仅使患者本人、家庭受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雪芳,陈亚红.双环固定贴在多功能腹腔引流管固定中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3):2569-2600.
[2] BAGHERNEZHAD D,SIAVASHI M,NAKHAEE A.Optimal scenario design of steam-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with temperature and rate control[J].Energy,2019,166(Suppl C):610-623.
[3]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2-336.
[4] TENNY S O,THORELL W E.Suction forces generated by passive bile bag drainage on a model of post-subdural hematoma evacuation[J].Acta Neurochirurgica(Wein),2018,160(7):1305-1309.
[5] YIN X,YAN L,YANG M,et al.Bilateral costotransverse and local continuous chemotherapy approach for debridement,fixation,and fusion of contiguous multisegmental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a retrospective study[J].Medicine(Baltimore),2018,97(41):e12752.
[6] 朱燕英,王琳,张财香,等.“三明治”联合高举平台法在伤口负压引流管固定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2):1114-1115.
[7] 赵杨秋,曹雪晴.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患者引流管固定带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6):617-620.
[8] 李想.自制系带固定器在肢体骨折术后切口周围全纱带覆盖时引流管二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8):1401-1405.
[9] LOPES A,ANDRADE A,SILVA I,et al.Brain abscess following halo fixation for the cervical spine[J].World Neurosurgery,2017(104):1047.
[10] MISGELD B J E,ELIXMANN I M,FAHNSTER L,et al.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automatic extraventricular drainage control system[J].IEEE Trans Control Syst Technol,2015,23(6):2283-2292.
(编辑:许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