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4-03-24冯俊丽
摘 要:推动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征。最后,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从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学习框架及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期提高专业内涵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
课 题:本文系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课题(课题编号:2023XDCY005)、2022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智能制造背景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JXGG150)的研究成果。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工业4.0时代,工作模式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去分工化、去层级化、高自动化、人才能力结构需求复合化及工作与创新一体化等。这些特征使得人才能力结构向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结构转变。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端却存在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错位的现象,一是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产业岗位能力结构需求存在差距。因此,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产业导向的产教融合道路。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宏观角度把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四链并举”维度提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思路和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等则为产教融合实施的路径提供了方向。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规划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新格局。 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则明确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产教融合新模式、新平台、新体制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从2014年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全面发展和建设“产教融合为重点、职普融通为关键、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与特征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多重内涵与特征。只有理解和领悟产教融合内涵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与实践。
(一)产业与教育的融合
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指通过某种模式或方法把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整合,形成新形态的带有职业教育属性的产业。职业教育在该类产业系统中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二)企业与学校的融合
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和多学科技术融合交叉,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和供给出现错位现象。在原来功能单一的教学环境下难以培养出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融合不仅是表面上的主体融合,更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融合。校企共建实践场地、共享师资、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發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建立长效合作共赢机制、体制。
(三)生产与教学的融合
目前,“学用脱节”“学用分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主要是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训练不系统等原因导致。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是将知识、技术价值向产业价值的转化,把教学活动转化为生产活动,培养学生将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四)产教融合特征与原则
1.逐利性与公益性
从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定位来看,职业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产业的逐利性,人才培养引入市场机制,树立效率优先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提升教育的价值增量,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产业方也需要统筹考虑教育的公益性,在兼顾生产效率的同时,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只有在逐利性和公益性中找到平衡点,产教融合才拥有动力和活力,持续输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跨界性与融合性
如今职业教育不再是学校个体的事情,政、行、企、校都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职业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跨界”特征。不同部门、企业和学校具有独立的不同的运行体制机制,如何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制迫在眉睫,即如何实现融合性,从而放大提升教育效率效果,而不是各自为政,互相掣肘。
3.产业性和教学性
生产过程运用的知识、技术是非系统化的、不连续的,它是围绕生产过程形成的一系列的知识、技术的组合。它与传统的以知识逻辑结构构建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因此,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活动融入生产活动,利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模块”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性教学活动,兼顾企业生产和教学实施,体现产业与职业教育互相服务和互相促进的功能和定位。
三、数控技术专业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
数控技术产业是我国制造强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走产教融合道路是数控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智能检测技术、数控仿真技术及物料智能仓储技术等应用的开发,数控加工领域已成为多技术综合应用场景。在这种复合技术应用中,合格的高精度复杂零部件要经过反复的工艺优化、程序优化及加工试样才能实现量产。学生只有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经过不断试错、纠错,才能持续且有效地提升数控技术技能。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
(一)共建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平台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重点战略任务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功能定位为“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运作形式是“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产教联合体是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效能的重大变革,它实现了价值、主体和要素的重构。一是引入市场机制,以产业需求促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资源配置更高效;二是办学主体由单一主体为主向多主体协同转变,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促进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为产业链服务的功能。
首先,产教联合体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其次,共享利益与共担职责的利益分配机制要清晰明确;再次,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涉及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以资金、知识、技术、管理、设备等要素实质性参与投资办学等问题,如何界定利益分配与资源投入的合法化,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满足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是建构“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衔接的产教融合体系的底层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市域联合体多方共管的管理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和教育等相关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各司其职,统筹推进平台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技术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社会培训等系列工作。职业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建言献策,准确把握产业需求脉搏,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优化重组专业链、增强人才供应链、拓宽创新链,使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助力、同频共振。
(二)共建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或新型办学组织。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在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数控精密加工技术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董事会由行业、企业及学校等多方领导、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教师成员组成,共同对产业学院建设服务并对运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监督等。目前,产业学院主要以通过订单班培养、“1+X”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考核,参加行业技能大赛等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为数控精密加工技术行业的龙头企业的下游数控机床客户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数控行业工艺、编程及机床操作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构产教融合型的整体学习框架
基于人本主义的整体学习论是以培养“学生从专业、社会、伦理和政治等多个维度对行动整合的能力,使其在持续变化的职业情景中,能独立且负责任的行动”为中心教学思想。 基于整体学习论的整体学习框架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基于学生“学”为中心的网状学习结构。整体学习框架由三个层级构成,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它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及价值观的养成;在中观层面,它主要关注学习的基本方法及任务处置的认知维度、手工技艺工作的技能维度和团队合作、交流等社会维度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微观層面,强调技术方法、合作交流方法及技巧等内容的学习。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学习框架主要以“一原则、双协同、三层级”为构建原则。“一原则”指以产教融合培养人才为第一原则和目标,把“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双协同”是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双方各尽所长、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三层级”是指把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级递进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底层模块以学校实施教学为主,主要目标是以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及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通用学习方法和技术。中层模块以企业为主实施教学,主要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提升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编程与仿真、加工工艺设计与优化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等专业技能为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及产品思维能力。顶层模块为校企协同,通过产品开发、工艺优化及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手段,提升学生综合生产加工、工艺开发和创新应用等复合职业能力。
(四)建设高质量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学校教师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主体力量,教师的能力影响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产教融合视角下,教师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生产过程或产品的教学能力;二是对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理解力与把握力;三是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的能力。教师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实践,一方面引入企业产品或案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及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等能力。同时,企业技术人才也是重要的教学力量,把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纳入教师团队,构成专兼结合的高质量教师团队。
教师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组织激励驱动、个体条件成本、社会参照规范等三个方面。组织激励驱动是指从政策端发力,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与措施是教师能力发展动机形成和行为转化的基础性内驱条件;个体条件成本是指在实施端,学校创设产教融合环境、条件等,提升教师对产教融合的认知度、认同度并能将之转化成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社会参照规范则是指在社会环境优化情景条件下,创设良好的产教融合社会舆论环境,引导教师自觉推动产教融合。在上述激励措施和环境条件下,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推动产教融合的动机会有显著改善与提升。
四、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动产教融合是重点任务之一。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协同并进,在政策制定、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共同发力,把产教融合推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
[2]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等.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5]魏静,魏延辉,刘彦军.应用型高校教师产教融合动机形成与行为转化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3(4).
(作者:冯俊丽,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