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链共舞”舞出校企融合发展最美姿态
2024-03-24缪建军
摘 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技工院校的职责要义。江苏省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全力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招生链、专业链、教学链、培训链、文化链、竞赛链、就业链、产业链为形式,形成“八链共舞”校企合作体系,以此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校企共荣铺就了绿色通道。
关键词: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八链共舞”;校企共荣
江苏省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近年来,遵循立足当地,对接企业,联合培养,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理念,锚定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目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提升办学品质和层次,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致力打造勇于探索的团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推行“八链共舞”的运作方式,促进校企之间协同作战,满足校企雙方的需求。“八链”中的招生链是增强招生针对性,实施订单、冠名等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专业链是根据企业岗位用工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优、适应能力强的重要举措;教学链是围绕企业产品生产要求、工艺、流程及质量,提升专业教师企业化、生产性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链是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链是推动校企文化有效对接,强化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方式;竞赛链是增强校企合力参加技能大赛的意识,造就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就业链是优化学生学习目标,确保各专业学生就业率达标的重要举措;产业链是提高校企开展产教融合,着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以招生链带动生源量足质优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始终把校企联合招生作为合作的首要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及招生实施方案。每逢招生季,校企双方选派专人共同参与招生,现场宣传推介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详细介绍,指导报名者报考,对照相关政策条款,进行择优录取。校企双方严把新生(新员工)入口关,从源头选种子、育好苗,精心培养企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根据区域性技能人才需求开展招生工作,加大本地“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力度,生源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通过产业引领技工教育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利用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优势,以高质量的生源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县域技工教育的典范。
二、以专业链带动企业用工无忧
学校始终坚持“专业建在企业”的办学理念,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技能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紧贴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定制”。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专业规划,满足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多个领域的需求;着眼于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确保企业用工无忧。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导向,创新“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的新路径,调整专业架构,压缩专业种类,增加实用专业,彰显专业特色,以品牌、示范、重点专业为龙头,建设企业所需、学生向往的专业群。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丰富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产业的综合认知,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产品研发及生产流程。如新生刚入学时,学校组织新生到报读专业相应的企业去体验企业生产生活,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职工生活、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前景,知晓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对所报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兴趣。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以教学链带动产教无缝对接
学校紧紧围绕“三项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推出了青蓝工程,旨在促进优秀师德师风的传承;完善了双师工程,旨在加大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级双提升的力度,创建了名师工程,培养一批校内教学名师,激发他们的潜质,让他们的教学、教艺、科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提高他们的育人魅力,增强他们的教学吸引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这样既可以弥补校内专业教师不足的缺憾,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和行业、企业。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学生主修专业课程,并将学生安排到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室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演示板和台架进行现场学习,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学校坚持产业引领技工教育改革、技能人才培养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深度绑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借力借势,采取“企业出资培养、企业参与教学、企业配合管理、企业亲自考核、就业必须面试”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围绕教学链加强人才服务建设。深化产才融合,推动技术、设备、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协同共享,发挥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培育孵化科技项目、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四、以培训链带动校企优势互补
学校一直致力于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不仅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还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并不断开展企业专项培训,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就技工教育发展方向和前景而言,职业培训工作已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秉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师资和培训设施,积极推进各种培训项目的开发,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及师资队伍资源,积极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拓展高、低压电工作业,焊接,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并根据特种作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不断完善培训教学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不断提升培训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企业人才,学校积极推进培训改革,以更具针对性、更直观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学校在注重主体培训、专题培训的同时,加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硬件、软件的投入,使得资源展示、教学支持、师生互动等活动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以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五、以文化链带动校企文化交融
学校在打造校企文化融合上下足了功夫,在保持原有文化活动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具有江海特色的校企文化。学校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更多的企业文化乐趣。学校认真策划和组织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如参观企业、技能比拼、志愿者服务、文艺表演和学术讨论等。同时,企业也不定期进校园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宣传,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企业文化的影子。
学校秉承“校企文化是校企合作精神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课堂、工场、食堂、宿舍等各种环境中,使其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使其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时刻激励师生以极强的校企文化自信走进教室,走进实训基地,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时段。
六、以竞赛链带动技能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推进“以教促赛、以赛促培、以赛优培”,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活动,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通过竞赛互相探讨、分享经验,培养“能参赛、能拿奖”的拔尖人才,实现一人带动一批技能人才的倍增效应,从而达到提升综合实力的目的。学校还通过技能竞赛着力解决“两个不适应”,即解决专业技能培养与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的专业问题。
学校采用竞赛性的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度发掘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学校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践、教材实施情况,实行多样化考核激励机制,体现教师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为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学校还围绕竞赛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遵循“竞赛+创新+产业”的指导原则,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配套衔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道;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性支持和扶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七、以就业链带动学生学以致用
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不断探索新的就业模式,激发学生就业活力。如采取参观知名企业、邀请企业进校宣传、设立校内招聘会、安排学生进企业见习等方式,全方位拓宽对口就业渠道。为了推动“引企入校”和实现资源共享,学校选择了当地50多家大中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设施完备、设备先进的实习场所,以满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采取多项措施来确保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不断完善就业推荐程序,严格执行就业优先政策,定期召开企业咨询会,组织校企对接专题讨论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公平,就业岗位更能体现学以致用。此外,学校还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保障,包括学校实地调研、签订劳动协议、企业岗位确认以及长期跟踪服务等,学校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8%。
八、以产业链带动校企共同发展
学校顺应企业化办学的发展趋势,采取“四个导向”策略。一是产业导向,即主动面向当地支柱产业,成立产业学院,专门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级工及预备技师,把企业化办学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致力于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专业导向,即开设的所有专业都紧贴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就开设与企业相匹配的专业;三是质量导向,即把培养合格专业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的长远目标,以质量赢口碑,凭质量促发展,努力使技工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需求导向,即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系统规划,着力培养具备创造力、实践力、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市场发展设专业,根据专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提高学生求职的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产业链是技工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围绕产业链加强载体建设。推动载体不断升级,全面提升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主体的设施建设,加强功能配套建设,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探索共建跨区域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共建共享。
九、结束语
学校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学生的全面发展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体现了“八链共舞”的运作与效果。在“协调平衡、着力创新、累积经验、继续深入”的实践中,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技工教育品牌,挖掘技工教育独有的竞争优势,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展优势,构筑一个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技工教育体系,以“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资源优质化、内涵发展品位化”为目标,实现技工教育资源的高质量有效开发,唱响“校企共享发展”主旋律。
(作者:缪建军,江苏省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