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特色与演奏诠释
2024-03-24陈静萍
陈静萍
[摘 要]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一首由何占豪先生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协奏作品,乐曲描写了岳飞精忠报国,后被奸臣所害,悲愤与无奈交织走上刑场前的感受与思考,乐曲的情感极具有张力,表达了岳飞热爱国家、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通过对乐曲的创作特色和演奏诠释两个部分,探析该作品内部更深层次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认知,为未来更好地演奏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关键词]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创作特色;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 J6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33-03
《临安遗恨》作为一首古筝协奏曲,是古筝音乐中的经典之作[1]。这首曲目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灵感来源于元代文学巨匠辛弃疾的同名词作。这部作品集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展现了古筝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它通过优美婉转的旋律,细腻丰富的音色和情感表达,承载了作者对历史和情感的深切思考。《临安遗恨》在古筝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展示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还通过音乐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部作品的创作特色和演奏诠释,将对古筝音乐的发展和演奏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丰富人们对古筝的认知和欣赏。
一、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特色
(一)题材精妙的创作亮点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题材选择十分精妙,一是采用了经典的故事题材,二是乐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最终结局的导向性[2]。
《临安遗恨》讲述的是南宋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却被奸臣所害,打入监牢后被送上刑场,在执行死刑前内心的思想写照。主人公岳飞更是中国老少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因此听众在欣赏乐曲之前就已经对故事的背景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减轻了对乐曲的理解难度,通过对乐曲的不断聆听和演奏,会渗透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在题材的结局选择上使用了悲剧,也是刻画了一位将国家放置第一位,用尽一生忠君爱国最后却身陷囹圄的悲惨英雄形象,用协奏的方式将内心的愤懑、无奈、仰天长啸表达出来,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刻画出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一位是沙场英雄,一位是文人志士,将两种不同的形象置于同一人身上,创造性的将乐曲置于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作品利用变奏的创作方式,时而磅礴,时而柔情,内心情感的呈现并不是立刻传递给观众,而是一步一步通过不同的技法和情感处理将岳飞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悲愤展现在乐曲中,让听众沉浸式的体验这位英雄当时的所思所想,从而不得不为岳飞的命运多舛和高风亮节而黯然神伤。
(二)中西结合的演奏形式
20世纪90年代是古筝协奏曲创作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论是风格、形式或是技法上都有了很多的创新之处。大多数作曲家开始巧妙使用西方元素使其加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因此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开始逐渐有了新的演奏形式。大部分的创作灵感都与故事情节息息相关,其中何占豪先生创作的《临安遗恨》采用了钢琴与古筝相配合的协奏形式,完美诠释了乐曲中人物情感的刻画,不论是在乐曲的结构、形式又或是在乐曲的和声配合上都体现出了中西融合的创作特点[3],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品的韵味与内涵。
谱例1:
该首作品的钢琴演奏部分十分精妙,有着西方乐器中国化导向性创作的特点,利用西方乐器来模仿古筝的演奏。在快板部分,古筝用点奏来模仿战场上的阵阵马蹄声,而钢琴则用快速的八分附点节奏(见谱例1),二者相配合将战场尘土飞扬,马蹄声由远及近的情景展现出来,情绪也将推至高潮。除此之外,古筝的快速指序部分,钢琴也是使用大幅度快速跑动和大面积的震音与其相呼应,技巧上相互呼应,在听觉效果上更加丰富。
二、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演奏诠释
(一)音乐技法处理
1.丰富的摇指技法
乐曲的引子部分,由钢琴先入为主为听众基本陈述了该乐曲的整体基调、情感和风格。古筝右手使用重音七和弦和强有力的摇指,配合左手的下行刮奏,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命运的呐喊(见谱例2)。第16小节开始有着持续4个小节使用摇指技法,以较弱的力度进入,将点状性的单音表达出线条型的旋律,整个过程只有轻微的力度变化,更多的是集中于右手摇指的密度和左手的上下滑音。
在乐曲的快板部分,更是使用了大面积的扫摇,与之前的摇指处理不同,扫摇的部分描述了战场的激烈场面,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更是表达了主人公岳飞内心的愤恨之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殷切关心都包含于此,在快速的同时,演奏者需要学会放松,防止出现手臂僵硬的情况,以免影响乐曲的听觉效果。右手在演奏时要注意扫摇的密度要集中,做到饱满却有颗粒性,这对我们指尖、手腕和手臂的配合有着很高的要求。快板的后半部分,大面积的使用了短摇的技法,尽量使用悬腕摇的方式完成,触弦不宜过深,音乐的强弱对比可以根据音乐线条的走向来完成,指尖力度要干脆,音量要平均,使得该段落更加富有歌唱性的特点。
谱例2:
在乐曲的华彩部分,快速的短摇配合着左手强有力的扫弦,演奏者要利用好这两个技法,从弱到强将岳飞内心的愤恨以及对江山社稷的安危表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音与音之间具有较强的拉扯感。最后的長摇搭配左手作韵和颤音是刻画情感的最好时机,将岳飞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2.细腻的颤音处理
在乐曲的慢板部分就大量使用了颤音,使得乐曲的情感更加饱满,主要可以分为轻颤和重颤两种类型。轻颤主要出现在旋律较为平缓的乐段中,例如:中板部分,利用旋律配合轻颤来塑造岳飞思念家人的正直文人形象,在演奏中,左手的颤动幅度要小且平均,速度缓慢,配合右手的旋律走向为乐曲加上适当的颤音。
在第一个慢板的段落中主旋律采用线条型的级进音符为主,整体是先上行后下行的音符走向,钢琴的柱式和弦搭配着古筝右手的主旋律仿佛是岳飞的回忆,偶有怒吼表达不满,但最终还是归于无尽的叹息声中,强烈的厚重感充斥着整个慢板。右手演奏八分音符单音的同时,左手需要适当的配合上轻颤,当乐句结束在变化音上时配合重颤,整个手臂的力量需要放在最后的音上,弹奏出富有厚重感的饱满音色,将岳飞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这一刻宣泄出来,更是塑造了一位忠君爱国的将士最后却被奸人所害,极力表达命运的不公却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形象,也正是这样才更让听众心生怜悯,唤起听众内心的思考与感悟,也使得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在乐曲的华彩部分,大量使用了重颤,甚至是在按音的基础上加上重颤,深刻的表达了岳飞内心的痛苦和无法宣之于口的无奈之情。也是真正将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具象化的乐段,更是情感最为饱满的段落。钢琴八度震音的开场将岳飞拉回现实的牢狱当中,古筝旋律大量使用强有力的刮奏和密集的摇指,配合左手重颤将悲壮转为悲愤,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通过旋律层层递进,将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饱满。在演奏过程中,音与音之间具有较强的拉扯感,最后的长摇搭配左手作韵和颤音是刻画情感的最好时机,也是将乐曲推向高潮的重要阶段,将岳飞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3.灵活的快速指序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中的快速指序在乐曲中占了较大的一部分,对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都是较大的考验。在演奏过程中,首先,快速指序的部分触弦不能太深,演奏要具有较强的颗粒性,手指的力度方向要朝向手心,可以先两两手指练习培养独立性和默契度,做到四指弹完,中指已经做好准备以此类推。其次,需要标记好合适的指法,按照自己最适合的指法去练习会事半功倍,演奏中要在保证速度的同时,音要扎实,而不能因为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音色。
(二)音乐情感表达
1.音色变化的处理
音色是塑造意境、表达情感以及渲染情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更是演奏者在平时练习时需要去投入大量时间练习的部分,同时也是检验演奏者技艺是否精湛的标准之一[4]。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中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演奏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到不同的音色,获得不同音色的关键是触弦的角度以及深浅的变化。
岳飞古代文人志士的形象体现在《临安遗恨》中的第二个主题再现中,改变了钢琴的织体,多采用柱式和弦,古筝的演奏也都采用了较为清亮的音色呈现,整体的基调以轻松、欢乐为主,与第一次主题中的愤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思念家中亲人,回忆曾经美好生活的描述。但回忆是基于现实的残酷之上,古筝的演奏速度逐渐加快,也表达了英雄内心仍然有愤怒和不平存在,主题再现塑造了岳飞心有苦无人知但仍然心系国家安危的文人儒士形象,二者的形象对比也更让听众感慨和悲痛,作品的层次也因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以提升。演奏者在演奏时的触弦角度宜为45度,这样演奏出的音色具有一定的厚度但不会出现杂音,音色较为清亮,与岳飞思乡情切的文人形象更加吻合。
触弦的深浅变化也与音色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一次主题进入的慢板部分中,演奏者在演奏低音时需要通过压弦来增加音色的厚度,将右手的肩膀的力气集中于手指上进行演奏,这样出来的音色才会是圆润厚实的,更加能够表达出岳飞精忠报国却被奸臣所害时的愤恨情绪。在快板部分,我们追求快速的同时也同样要求音色清亮干净,音色的变化取决于触弦的速度,通过快速的触弦来达到发音要具有颗粒性的要求。我们也不能忘记旋律中存在重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右手不同手指触弦的深浅来调整音色,不仅可以使得旋律线条清晰,也能让听众听出层次的变化。
2.气息肢体的运用
在乐曲的演奏中,“演”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是将音符弹出声音,更多的是要把其中的情绪和情感的走向表达出来,肢体会随着音区的走向不断移动,气息也会根据乐句和情感不断变化,因此气息肢体的使用是能最直观的将音乐和情感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
乐曲《临安遗恨》在引子部分以强有力的钢琴柱式七和弦导入,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因此古筝右手在演奏重音七和弦和强有力的刮奏时要配合自己的手臂、腰、腹等运动,二者肢体上的展现也是对该首乐曲风格以及主要基调的诠释。演奏者可以通过对肢体和气息的控制向观众传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但这不仅要演出来,而是要融入乐曲的情感,让自身去感受音乐中的故事,理解主人公甚至成为主人公。
在乐曲的慢板部分,演奏者在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将音乐与气息肢体相结合。在演奏低音区时,身体会处于一个比较向下的状态,随着音区的变化,肢体也会随着音乐上下起伏,主要是表现出岳飞诉说自己内心不公时的无奈和悲愤情感。此外,由于第一段慢板具有较强的倾诉感,仿佛是与岳飞跨时空的对话,在演奏过程中,气息的停顿感在这一段会显得尤为重要,肢体也会随着气息仿佛停滞了一样,来表达岳飞内心的苦闷之情,纵有报国之心却遭奸臣所害的无奈悲凉之感。
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再现段落与第一次主题出现时情绪完全不同,因此肢体和气息的运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相较于第一段慢板而言,速度上会更加缓慢,不再充满悲愤,肢体的运用上也会相对柔和许多,氛围相对轻松活跃,气息的使用上会相对连贯,缓慢的倾诉着内心美好的回忆,思念着家中的妻儿,想起曾经战争凯旋时人们夹道欢呼的快乐场景,但欢愉的同时又带着些许的悲凉和感伤,不需要通过极强的停滞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乐曲的华彩段落,是情感爆发较为集中的段落,古筝的独奏部分采用摇指和大措配合左手的韵,将悲愤的情感推至顶峰。在大措的密集乐句中,速度慢起渐快,每个大措都有音头,力度逐渐加强,肢体随着音区由高到低逐渐下沉,肢体上的停滞感再次充斥整个板块。直到弹奏摇指时,技巧虽然变化了但气息不能断,力度逐渐变弱,配合左手的颤音,情绪由愤怒转为悲凉,仿佛是岳飞内心的抽搐和哽咽。华彩部分是对听众冲击感最强的一个段落,肢体相较于其他段落都会被放大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了肢体的加入,在音乐的表达上才会将乐曲的情感最大化的展现给观众,不仅增强了演奏者的舞台表现力,也体现了声画的配合统一对作品的演奏诠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 语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古筝协奏曲创作中的优秀標杆[5],钢琴与古筝的巧妙结合让乐曲别有一番风味,也更能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通过自身演奏与曲谱的分析,笔者对该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演奏者对乐曲的了解程度、技术的练习程度都对乐曲的诠释有着较大的影响。技术是基础,情感是导向,艺术是目标,未来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提升技术,做一位从容不迫的追光人。
参考文献:
[1] 郭子靖,阴明娟.探究古筝协奏曲的中西融合与美学特征——以古筝曲《临安遗恨》为例[J].戏剧之家,2023(06):86-88.
[2] 文哲.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处理[J].艺术评鉴,2023(01):122-126.
[3] 吕志林.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探析[D].信阳师范学院,2021.
[4] 林莉.论二度创作对音乐作品的重要性——以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为例[J].北方音乐,2020(15):225-227.
[5] 胡仪.诗词与古筝艺术的美学融合——以三首筝乐作品为例[J].艺术品鉴,2019(33):288-289+323.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