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拥有一颗同情心

2024-03-2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枫隐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同情心同情小女孩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枫隐幼儿园 陈 霞

我们曾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进行过这样一项测试:有一个小妹妹感冒发烧了,很可怜,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她穿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愿意主动借衣服给这个小妹妹。老师只能点名了,第一位幼儿说:“我不能借给她,医生说感冒发烧会传染的,她要是穿了我的衣服,我也会生病。”第二位幼儿则说:“我妈妈不会同意的,要是我这样做,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位幼儿说:“她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被点到名字的幼儿都找出各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镜头一

户外活动时,文文在玩呼啦圈时一不留神摔倒了,她疼得“哇哇”大哭起来。三十多位孩子里只有文文的好朋友小米走过去扶起她,帮她擦眼泪。其他幼儿或观望、或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甚至有的还在哈哈大笑,还有的幼儿在说:“连这个都跳不过去,真笨!”“让她自己爬起来。”……

镜头二

有位幼儿犯错了,老师正在批评教育,下面的幼儿议论纷纷,有的说:“活该!”有的则在落井下石:“他以前还犯××错误了。”甚至还有的幼儿在捂嘴偷笑。

“同情心”是什么?

“同情心”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往往指能与他人感情产生共鸣的一种才能。

霍夫曼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同情心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学》一书中也指出:“同情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

同情心会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随时准备从道义上支持他人,从行动上帮助他人。具有同情心的儿童不仅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更能得到同伴和成人的喜爱。同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爱的体现——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幼儿缺乏同情心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这种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其次,独生子女时代,幼儿与他人的交往机会与时间都比较少,缺少对他人施以同情的机会与体验。

2.家庭教育的误区

成人往往忽视与幼儿的沟通,对幼儿物质需求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幼儿精神需求的关注。还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常常采用消极的教育方式,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而有些家长只给予孩子爱却不教孩子如何爱别人,这种没有“感恩”的爱,久而久之,让孩子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同情心的策略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而同情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关于同情心的形成,人们普遍认为,是在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基础上,即同情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同情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同情行为的亲社会表现。由此可见,我们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厘清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培养实施中有机结合、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一、细心观察,发展同情认知

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是培养幼儿同情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同情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分辨他人情绪状态的水平是其同情心发展的前提。如,让幼儿通过看表情图,说一说各种表情代表的情绪,还可以运用声音、动作等辅助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同情认知。同时进一步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组织幼儿讨论:“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别人会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我们的帮助?”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引发幼儿的关注,如镜头一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文文为什么哭?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发幼儿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进而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

二、移情感受,激发同情体验

目前,许多关于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使他们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带给他人的内心体验,进而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感知中体验他人的感受进而移情,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唤起幼儿的同情心。

1.以身作则——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1.一起讨论小朋友摔倒了怎么办

图2.一起关心摔倒的小朋友

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中,由于缺乏兄弟姐妹,幼儿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幼儿的同情心不是靠家长与教师的“灌输”就能形成的,而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互相主动为他人着想、其乐融融、互相关爱的氛围,是滋养幼儿同情心的良好土壤。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中,家长与教师都要积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关心爱护老人、同情帮助弱者,用自身的行为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如,户外活动时有孩子摔倒了,教师主动走过去扶起他,拍拍灰尘,轻轻询问:“疼吗?”这种细致的行为孩子都会看在眼中、记在心头。

在幼儿园,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时时处处关心同事、关爱幼儿,慢慢滋养幼儿的同情心。同时我们也利用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注意事项,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示范表率。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更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老人来园参加“祖孙同乐庆重阳”活动。活动前,我们组织幼儿交流讨论“能干的爷爷奶奶”,让他们说一说爷爷奶奶的优点,幼儿们大都会说到“奶奶做饭、洗衣服,爷爷接送我上幼儿园”,当问起“爷爷奶奶有什么特长?”有的幼儿说:“我的奶奶年纪大了什么也不会。”有的幼儿说:“我不知道。”于是我们发放调查表鼓励幼儿们化身小记者采访爷爷奶奶,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优点和喜好。第二次谈话时,幼儿们交流得很是热烈,有的幼儿说:“我的爷爷以前当过兵,保卫祖国呢!”有的说:“我的奶奶会唱戏。”有的说:“我的外婆喜欢剪纸,她剪的小白兔跟真的一样!”通过调查,幼儿们对爷爷奶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时播放老师收集到的尊老爱老的画面,如为老人捶背、搀扶老人过马路等,进一步激发幼儿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情感。

幼儿好模仿,他们的学习受环境影响很大,当周围的人都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如互相体谅、主动关心、互帮互助,幼儿自然耳濡目染,主动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想法,从而心怀感恩、充满爱心,同情心也将逐渐养成。

2.以景激情——发挥随机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随机教育的有效运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强化和内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和综合体现。

在语言活动《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欣赏中,我在幼儿们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节随机教育活动。当发现幼儿们沉浸在故事中,在对“冬天穿着夏天的裙子还光着脚、又饿又冷、没有人关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动容的时候,我组织幼儿们讨论“如果你碰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办?”

图3.给老人捶背

图4.给老人洗脚

瑄宝第一个举手说:“如果我碰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就把我的新衣服给她穿,还要让妈妈给她买双鞋,这样她卖火柴的时候就不冷了!”

悦悦说:“我会把她的火柴全部买下来,这样她就可以回家过年了。”

靓靓说:“如果我碰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会给她钱。”

开心说:“要是我碰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把她接到我家里去过年。”

把火柴全部买下来、给她钱、带她回家一起过年……童稚的话语,时常在我的耳边回响,回味时总让人有种温暖的感觉,相信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来自孩子们的纯真与温暖!

3.创设情境——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培养孩子高级情感的最佳途径。”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开设创造性游戏区域,如小医院、娃娃家等,让幼儿们自主选择扮演角色,体验病人生病时的痛苦,以及医生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产生对父母的关爱,以及对他人的同情之心。又如,表演区可以创设激发幼儿同情体验的情景表演相关情节,如“小朋友摔倒了”“弟弟受伤后”“小明生病了”……通过模拟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同情他人,感受着关爱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们的同情心也在游戏中慢慢萌芽生长。

三、落实行动,内化同情行为

同情弱者,给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是儿童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也是儿童健康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在儿童同情认知和同情体验发展的基础上,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并由此来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使之逐渐成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培养下,幼儿们不仅对周围的同伴、家人表现出关爱,还定期参加义工团组织的活动,与博爱家园的幼儿共成长。博爱家园的幼儿都是一些特殊孩子,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玩具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助给博爱家园。此外,我们开展了“心系斑马,快乐共享”活动,幼儿们做爱心天使,捐助了自己喜爱的玩具、文具等,将爱心传递到西藏斑马幼儿园——幼儿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自己的爱。

图5.我是小医生

图6.我会照顾娃娃

幼儿缺乏同情心的种种表现,并非幼儿没有同情心,而是暴露了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事实都能证明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鼓励、引导幼儿去关心、帮助他人,将同情的种子种在幼儿的心田,加以滋养,让它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同情心同情小女孩
滥施同情心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爱掐人的小女孩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不该有的同情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