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名片:沙氏武术
2024-03-23杨祥全
杨祥全
沙氏武术,由山东武术家沙国政在云南创编完成,如今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成功创编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轴心期”,此时太祖长拳、少林拳、太极拳、岳家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迷踪拳、咏春拳等拳种纷纷涌现,中国武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体育的输入,经兵操废存之争和土洋体育之争的洗礼,中国武术界开始对众多的武术拳种进行反思,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体育救国、武术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呼声中,国术统一思潮出现了。
国术统一思潮最初由吴登科、吴澄提出,目的是化除派别,成就科学的国术,两人的提议立即得到武术界的积极响应。中央国术馆分别于1928 年、1933 年举行了两次国考,不限流派地对武术技击问题进行了探索。1934 年2 月9 日,全国国术统一运动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央国术馆举行,最终选举出由9 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这9 人中,郝更生、张新孚、程登科、刘慎旃、卢颂恩5 人为西方体育方面的专家,而张之江、褚民谊、吴图南、姜容樵等4 人则对中国武术有深入了解,同年3 月23 日,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国术统一的四个层次,即教材统一、名词统一、派别沟通和国术体育的融通。1934 年7 月,在姜侠魂、徐致一、唐豪、卢炜昌、陈微明、胡朴安等人的倡导下,《国术统一月刊》在上海创刊。
融会贯通本就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之全国国术统一运动委员会(1934 年4 月,改名为国术体育研究会)的推动,中国武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此时,王芗斋在形意拳的基础上融汇百家之长创编完成了大成拳、意拳,张策将通臂拳和太极拳相结合发展出五行通臂拳(又名“太极通臂拳”),李瑞东将少林拳、戳脚、谭腿、岳家拳等拳种与太极拳相结合发展出李氏太极拳,马凤图、马英图在八极拳的基础上结合劈挂拳、翻子拳、螳螂拳、太祖长拳等发展出通备武学。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四大拳种,将之融会贯通是武术家的一个梦想,民国武术家曾为之进行过努力,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成功。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最终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融会贯通,创编了“三合一”的孙氏太极拳(现今天津还流行有“三合一太极拳”,也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合一的产物)。
幸运的是,民国武术家“四合一”的愿望被山东武术家沙国政在云南实现了。
沙国政(1904-1992),山东荣成人,初从文登县姜华亭学习谭腿、太祖长拳,后拜毕树裕学习螳螂拳。18 岁时,拜师王者政学习八卦掌。20 岁时跟随刘光兴和刘智学习通背拳。1929 年,沙国政和师兄王之和在天津大兴里成立武术社,由此开始了武术教练生涯。天津是中国武术的重镇,人才济济。在这里,沙国政拜师翟树珍学习形意拳,拜师姜容樵学习八卦掌,并跟随孙禄堂学习了太极拳,同时得到著名武术家张占魁、修剑痴、宫宝田等人的指点。1930 年,沙国政赴朝鲜,在师傅王者政开设的武馆授课,于1946 年任中央国术馆芜湖分馆教练,1948 年在贵阳青年会教授太极拳。经此历练,沙国政的武术技艺不仅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还打下了扎实的武医(尤其是骨伤科)基础,成为我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沙国政有了“武术活字典”“神枪沙”“下盘沙”“剑痴子”之誉,好友吴图南为之赠诗曰:“群空冀北早知名,而今江上始识君。侠气临时龙虎遁,剑光到处鬼神惊。”。
1949 年,沙国政定居云南,在大板桥教授武术。1958 年,沙国政出任云南省武术队总教练,在教书育人和训练队员的同时,开始对自己的武学进行总结,最终形成了融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为一体、四合一的“沙氏武术”,成为云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