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种青养鱼生态养殖模式
2024-03-22李大鹏赵鸿昊
李大鹏,汤 蓉,赵鸿昊,张 曦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水体及其周围种植各种青饲料、绿肥,利用其作为养殖鱼的饲料或肥料,结合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的生态养殖技术。此种模式中的“青”指的是青草、蔬菜、作物等绿色植物,“鱼”主要指的是草鱼等草食性鱼。该模式以主养草鱼等草食性鱼为主,充分利用了天然饵料的生态性和商品饲料的高效性特点,在保障鱼较快生长的商业基础上,以青饲料代替部分商品饲料提升鱼体免疫力和鱼肉品质,并节约了养殖成本、提升了池塘养殖的综合效益。
现代种青养鱼模式依据池塘生态学规律,利用工程化技术改造传统池塘,装备现代化养殖设施,耦合水环境处理技术和生态饲养技术,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生产、品质提升的水产绿色养殖目标,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效益、环境效应和养殖品质兼顾统一的生态养殖模式。
一、种青养鱼模式概述
种青养鱼模式因地域差异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多样。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种青养鱼的养殖模式主要以黑麦草、小米草和苏丹草等作为草鱼饵料,养殖的主要区域有湖北、浙江、广东、新疆等地区。目前,常见的种青养鱼模式有普通种青养鱼模式和“回”形池种青养鱼模式。
1.普通种青养鱼模式
一般在1—2 月放苗,大草鱼1 千克/尾,110 尾/亩;小草鱼50 克/尾,400~500 尾/亩;鲫50克/尾,250~300尾/亩。7—8月销售2.5千克/尾以上草鱼,年底销售3.5 千克/尾以上草鱼,亩产1 000 千克;每年3—5 月以草料为主,10 月开始投喂小麦。
2.“回”形池种青养鱼模式
养殖池塘为“回”形池,每年10 月底干塘起捕,清塘消毒处理后于春节前后在“回”形池四周深水区投放苗种。次年3月在“回”形池中间平滩和池埂种植黑麦草或小米草,4 月底5 月初青草长成,鱼池加水至部分淹没青草以便草鱼自由上滩吃草;6 月在池埂种植苏丹草,通过反复割长,可基本满足每年3—10月草鱼青饲料需求。草鱼养殖以青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联合投喂为主。
目前,种青养鱼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草鱼主要的养殖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珠江流域以及新疆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形成了很多地区绿色水产养殖的特色品牌模式。
二、种青养鱼技术原理
种青养鱼模式遵循草鱼的生态习性和养殖池塘生态位的特点,种青养鱼的技术原理主要如下。
1.充分利用太阳能量
通过商品配合饲料和青饲料的联合投喂,促进了鱼的生长。其中一部分鱼产品的能量是由太阳能的能量流动转换来的,池塘种植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大量青饲料。青饲料可作为草鱼等养殖鱼的饲料,也可通过淹青沤肥的方式作为池塘肥料,培养鱼的天然饵料。种青池塘平均亩产青饲料0.5万~1.5万千克,每25~50 千克青饲料可产1 千克鲜鱼。饲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0.83%,鱼对饲料能的转化率为7.3%,与人工饲料作为鱼饲料比较,单位面积草地的产鱼量是人工饲料的1.6 倍。鱼对饲料中氮、磷、钾的转化率分别为16.8%、32.3%和2%。
2.充分利用营养源转化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湖北洪湖地区种青养鱼模式的物质归趋特点,分析了“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与“人工配合饲料”两种投喂方式下的池塘食物网结构以及不同食物来源对主要草鱼食物贡献率。结果表明,种青养殖模式所采用的“青草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方式,不仅能减少因饲料浪费而导致的水体磷含量升高,还能提高人工投入品的营养转化率。从物质循环和营养转化效率角度证明种青养鱼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健康养殖模式。
3.充分改善池塘水环境
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池塘的“三态氮”、活性磷、总磷总体上要高于人工配合饲料与青草饲料混合投喂的种青养鱼池塘。一方面是由于单一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使得饲料的残饵较多,且在水体中不需要微生物的参与便能融入水体,直接向水体释放氮、磷等营养元素,而氮元素的直接释放加快了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从而使得水体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含量高于人工配合饲料与青草饲料混合投喂塘。另一方面由于水体理化状况的改变,导致水质状况不佳,且鱼易发病,因此人为地泼洒生石灰,或是其他改善水质的试剂,会进一步增加营养元素污染。
4.充分改善鱼体健康水平
该模式养殖的草鱼含有19 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花生四烯酸(ARA)、亚油酸(LA)、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硬脂酸含量较高;鱼肉具有系水力强、脂肪含量较低、胶原蛋白丰富的特点。种青养鱼模式能够增强草鱼肌肉的抗应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通过降低胰岛素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草鱼的鱼体健康状况和鱼肉品质。
三、种青养鱼典型案例
在湖北省,池塘种青养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因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得到大力推广。其中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池塘种青养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核心示范点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大沙湖农场。核心示范点已建设1 000 亩种青养鱼综合试验基地,并投入使用。示范点集成池塘环境生态设施与装备构建技术,通过“回”形池工程化池塘改造,使用青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形成“水上种植、水下养鱼”的立体循环草鱼生态养殖方式。该模式减少了约20%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池塘种青充分利用了水体和底泥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提升了养殖的生态效益。混合投喂提升了鱼肉品质,减少草鱼的疾病发生及渔药使用频率和使用量,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种青养鱼的养殖方式,制定了《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点良好操作规程:种青养鱼模式良好操作规程》。示范点形成了种青养鱼模式的良好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改变传统养殖的低效模式,构建“体系技术+合作社+渔民+品牌销售”的产供销模式,草鱼养殖效益在2 000 元/亩左右,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1.生产方式
湖北省洪湖市大沙湖农场养殖户实施“回”形池种青养鱼时,以种植的青草如黑麦草、小米草和苏丹草等为主要青饲料,辅以人工配合饲料;放养苗种以草鱼为主,混养如鲢、鳙、鲫、鳊和黄颡鱼等其他鱼;配置自动投饵机、增氧机和抽水机,租赁使用吊鱼机和挖掘机械。通过化学改底(如过硫酸氢钾)和生物改底(包括生物制剂和菌种)进行底质改良,通过加注新水、增氧、泼撒生石灰、培植水生植物及有益藻类、混养鲢、鳙及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头年10 月在“回”形池中间的平滩和池埂上种植黑麦草,到次年3 月初,黑麦草长成,将“回”形池加水部分淹没青草,草鱼可以自由地上滩吃草。次年3—4 月初,在池底种植小米草,池埂种植苏丹草,根据小米草的长势,不断加高水位以便草鱼获得更大活动空间。池埂上种植的黑麦草,可刈割抛入鱼池喂鱼,经过反复割长,可基本满足4—10月草鱼的青饲料需求。因9月种植的苏丹草逐渐衰败,养殖户可在8—9 月种植一些小白菜作为补充。鱼苗在3 月初直接投放到“回”形池塘中,每亩投放鱼苗75千克左右。
2.草鱼品质综合评价
综合性分析种青养鱼模式对养殖草鱼生长、代谢、运动机能和免疫等方面的影响,及其转录、蛋白、代谢水平在相应生理功能上的改变,发现种青养殖的草鱼形体更修长,背部更亮,肌肉硬度增加,肌肉纤维的直径明显较小,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天然草料的投喂,可以增强鱼体的抗应激能力和肌肉抗氧化能力,减轻因长期人工饲料投喂而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的细胞凋亡等负面影响。用天然草料喂养草鱼,能提升鱼肉中的有益脂类及碳水化合物成分的相对含量,还可以明显改善鱼肉中脂肪酸组成和比例(n-3/n-6 UFAs),降低肌肉中脂肪的积累和甘油三酯水平,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健康水产品的需求。
与人工配方鱼饲料相比,天然草料是更好的膳食纤维、脂肪酸和植物蛋白的来源。青草可以被鱼体更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为有益的UFAs和其他营养成分,有效改善脂肪沉积现象,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健康的鱼产品。种青养殖的草鱼肌肉中,EPA、ALA、硬脂酸和一些n-3 类花生酸类物质显著提升,它们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并提高鱼肉中n-3/n-6 UFAs比值,还能够帮助食用者降低患某些高发性疾病的风险。种青养殖的草鱼肌肉中较高水平的甘露聚糖、淀粉、UDP-葡萄糖、UDP-半乳糖和磷酸二羟丙酮,间接反映了天然草料的投喂对提升草鱼肌肉组织糖代谢活性的影响。混合投喂提升了鱼肉品质,减少了草鱼的疾病发生、渔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种青养鱼是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态系统。在种青养鱼模式的养殖过程中,通过生态健康饲养、品种合理搭配和水质生态修复来保持鱼体健康,减少鱼病发生和渔药使用量,提高养殖鱼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