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监测与预防措施分析

2024-03-22张应凤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3期
关键词:换药感染率无菌

张应凤

(仁怀市人民医院院感科,贵州 仁怀 564500)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在0.5%~6%之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因手术类型、手术者经验、手术部位、病人年龄、患病情况等因素而异[1]。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通常包括:病人的健康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者的经验、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处理、手术器械和材料的使用等因素。在骨科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中,无菌观念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2]。切口感染如果不及时发现及处理,会导致切口裂开、骨髓炎、滑膜炎、脓肿、关节僵硬等严重后果。所以在临床上对于手术切口的监测是尤为关键的,故本次研究将2021 年1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切口感染目标监测与预防的重要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218 例Ⅰ类切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第二阶段即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第一阶段患者(调查组,共1591 例)进行监测后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在第二阶段进行干预(干预组,共1627 例)。调查组男790例,女801例;年龄11~88岁,平均(40.25±8.01)岁。干预组男802 例,女825 例;年龄11 ~91 岁,平均(41.23±7.23)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前成立医院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监测组,由我院骨Ⅰ科、骨Ⅱ科、手术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相关医护人员组成,组长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担任,副组长由2 名骨科主任担任,全体院感科、骨科、手术室工作人员任组员。

制定监测标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参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监测工作。领导组制定监测时间(根据手术类型、手术者经验、手术部位、病人年龄、患病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时间)、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应包括手术切口状况、体温变化、白细胞计数、CRP 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等)、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肉眼观察等,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切口分泌物培养等)、监测结果评估(监测结果应及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及监测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及时发现问题)方案。

方法: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间的骨科Ⅰ类手术进行监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21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第二阶段即2022 年1 月至2022年12 月。对第一阶段患者进行监测后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在第二阶段进行针对性干预。

干预内容包括:

(1)环境管理。手术室、换药室应该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避免灰尘、异味、污染物质等,保持手术室、换药室内的环境洁净。安排清洁切口与污染切口换药的顺序等,尽量劝离与换药无关人员。

(2)手术器械管理。手术器械应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灭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器械无菌。

(3)无菌操作。手术中医护人员应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包括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帽子等,严格遵守无菌区域的规定,同时注重无菌操作,病房换药使用换药车,换药后所有污染与未污染的物品敷料等一并收入换药包回处置室分类。

(4)手术医生管理。手术医生应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手术经验,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做到操作规范、细致、精准。

(5)手术过程管理。手术过程应进行规范管理,严格按照手术规程操作,减少手术时间,保证手术部位无菌。

(6)感染控制意识管理。医护人员应具备感染控制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管理能力,定期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培训。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²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调查组共监测患者1591例,干预组共监测患者1627 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调整感染率进行分析发现,调查组患者的调整感染率明显高于干预组患者的调整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治疗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调查组患者与干预组患者围治疗期内使用抗菌药物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治疗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调查组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治疗期未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率调查组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治疗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产生很大的危害[3]。首先,切口感染会导致手术创面愈合缓慢,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4],若感染不能及时控制,会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组织等部位,导致炎症加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同时,骨科手术常涉及关节,切口感染不仅影响骨骼修复,还会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损害关节功能,切口感染可以是单独的细菌感染,也可能是多重感染。细菌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滋生,可引起多系统感染[5]。如果感染不能及时控制,可能需要进行再手术,以清除感染。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导致康复时间更长,医疗费用更高。因此,医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后往往需要重新接受手术或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6-8]。因此,对于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的监测来说十分重要。

在临床上对于手术Ⅰ类切口的监测要点包括:手术切口外观,这是判断切口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9]。监测手术切口的外观,包括红肿、渗血、渗液、疼痛等情况。如果手术切口出现以上症状,可能预示着切口已经感染。同时,手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是判断切口感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10-12]。如果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手术切口已经感染。此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CRP 等反映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也是常用的监测手段,手术后,如果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手术切口已经感染。此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手术切口渗出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13-15]。如果病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应该根据抗生素敏感性结果进行抗生素的选择和调整。抗生素是治疗切口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监测患者是否按时使用抗生素,同时早期干预、预防使用抗生素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16]。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重病情。最后,手术切口的护理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应监测手术切口的护理情况,包括擦洗、换药、拆线等操作,保证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干燥。如果手术切口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

本次研究对两个阶段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情况进行监测后发现,在第一阶段监测中发现,在环境、手术器械、无菌操作、手术医生、手术过程等管理以及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中存在问题,在第二阶段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后两组的感染率差异明显,干预组的感染率明显降低,且在干预组中,对患者在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表明对患者进行干预后有较好的效果。

所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在围治疗期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医生为患者换药时执行无菌技术规范(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服,做好手卫生)[17];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如手套破损、手术器械掉落等,及时更换或清洁。术后护理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要对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渗液、肿胀和感染等症状,避免感染扩散。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在康复期要有合理的饮食和休息,避免局部受到外力、污染等影响[18]。术后注意卫生,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切口感染。同时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规定,继续做好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工作,防止院感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才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换药感染率无菌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无菌服洗衣机
无菌服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