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探析

2024-03-22邢亮李准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一体化

邢亮 李准

[摘要]坚持系统观念是坚持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和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意识基础教育、实践深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一体化,构筑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理一体化。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111—07

[作者简介]邢亮,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李准,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与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实践要求。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新时代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多维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维度教育合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一、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人们从小到大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到接续教育,不断深化,形成一体推进、赓续开展、循序渐进的长效教育机制。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习教育具有阶段性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3]要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做到教材编写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和环境育人体系的一体化。

(一)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教材编写体系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和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首先要把相关内容编写入教材体系。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课程,其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4]的部署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内容,做到统一编审、统一使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编写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门教材,其“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也要围绕这一主题加编专题章节。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有机融入相关内容。根据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培养目标,编写使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专门教材并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普通高校6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体系编入“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章节或融入相关内容,形成“一专六融”模式的教育教材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普通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系统编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相关内容,并编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门章节。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根据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得到国家职能部门授权、经过国家专门委员会指导组织编写地方教材,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师资建设体系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5]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铸牢大中小学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思政课教师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一是配齐配强量足质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保证“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有充足的师资。普通高校普遍按照教育部关于师生比1∶350的要求配备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学科专业偏差的现状,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保证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常态化巩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借鉴普通高校的师资建设经验,规定基本的师生比配备要求,配足相关学科专业师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需要。二是建立完善多维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教育部)、省级(省、自治区)和学校三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级培训工作日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培训和实践研修。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激励机制,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生动力并付诸外在行动。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经验交流主题、教学比赛内容和学术研讨议程,形成教育教学的常态化交流制度和开放性研究氛围。要把这方面的教研科研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规划项目和各类专项课题,以高质量的教研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高质量。四是加强大中小学党政干部、管理人员特别是统战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培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做到内化于心增强“五个认同”,外化于行树立正确“五观”,是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据集体备课系统讲授。国家和省级教育职能部门积极推动、普通高校主动牵头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交流、教学技能观摩、教学问题攻关、教研项目申报等一体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教学交流活动,增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与时俱进加强交流专题讲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处理民族事务与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探索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新征程中,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理论和政策策略也会继续丰富完善、不断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探索经验以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政治性与政策性要求高、时效性强与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要有针对性、常态化地为学校师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历史逻辑及时代要求的专题宣讲教育。

(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生态环境体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是哪几个部门、哪部分人的事,而是人人有责、各负其责。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就要积极营造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是课堂的大教育环境、优良教育生态。在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教学是主渠道,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育人、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条渠道、多种阵地。大中小学要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内文化教育活动、校外实践拓展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形成合力,持续巩固和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根据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大中小学统战部门牵头,宣传部、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等部门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各民族师生亲身感受民族大家庭、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团结奋斗意识,增强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教学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平台和师资优势,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一体开展、经验相互借鉴。结合教育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组织社会调研,开展志愿服务,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民族一家情、铸牢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结合校园绿化美化需要,适当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雕塑群、宣传栏、休憩园和景观点等,大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教育氛围。

二、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利实现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7]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全民愿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学校教育的系统优势和社会教育的立体优势,构建政府推动、学校主体和社会协同纵向逐级推进、横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8]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统战与民族工作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坚持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首先,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开展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搞好顶层设计、规划计划和政策策略,研究解决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重大问题。其次,全面落实党和政府职能职责和政策措施。地方党的统战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并担负起教育的主体责任,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民族教育、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决定和意见,围绕教育主题和培养目标,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对大中小学和社会各单位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教育标准、提出教育要求,作为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再次,建立由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纵向推进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职能部门要推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地方党委统战部门、政府民族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一体化教育的主动指导、有效管理和推动协作。

(二)各级学校发挥系统优势,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和政治任务。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与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具有高层次、专业性和系统化等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教育方面具有从小到大接续教育、由浅入深渐进教育、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深化教育、由知识碎片到理论体系的系统教育、从学校影响社会的辐射教育等独特和显著优势。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持续教育、不断深化与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从小教育培养、大中小学一体、终身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打基础、赓续教育不辍才能铸得牢、铸得久;需要接续教育逐渐进化,大中小学一体推进;需要由情入理日趋成熟,启蒙教育、情感教育和理论教育不断深化;需要化零为整系统化,从小到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牢固树立到铸牢永固;需要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莘莘学子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影响辐射全社会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星之火。党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单位要充分利用、积极借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这些显著优势,发挥学校系统教育在推进全社会教育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

(三)社会单位发挥实践优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社会是教育的大学校、大课堂和大舞台,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鲜明的教育特色、丰富的教育形式、多彩的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育实践,呈现多方位、立体化与全效能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全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广泛深入,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契机和实践平台。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是各民族人民“三交”、共事与致富的重要平台,在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具有经济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在这些单位组织里,各民族平等共事、和谐共处、交往交流,要多开展经济交往、工作交流、文化交融活动,把依法治理理念落实到单位组织各项事务中去,把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促进单位组织事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去,积极参与党和政府职能部门、大中小学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教育,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单位特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民品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劳动力汇聚共事、交往交流的“洼地”,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民品企业以其企业性质定位、产品结构特点、市场销售取向等因素,成为吸纳少数民族劳动力人数较多、各民族职工共同劳动致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任务较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责任重大的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党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品企业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和业务发展的指导与规范。大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民品企业的校企合作,帮助民品企业民族工作干部提升理论政策水平,指导民品企业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在与民品企业交流合作中总结凝练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创新经验、挖掘理论研究素材。民品企业自身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工作、企业发展的站位高度和总体思路,大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硬件建设,积极创造各民族职工生活交往、工作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机会;加强各民族劳动力来源基地建设和职工劳动技术、文化知识的培训提升,帮助各民族职工共同劳动致富;坚持依法治企、提升民族工作治理水平,在处理各民族职工的诉求、纠纷、利益与困难等问题上,既显现对各民族的尊重又体现依法办事的要求,既体现共同体、大家庭的温暖又凸显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既合情合理合法解决了问题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村和城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单元。随着全国社会劳动力统一大市场日益形成,推进了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日常“三交”和共事共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基础。各级党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的指导,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和社区,引导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共同实践。

三、意识基础教育、实践深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族群众一心向未来是集教育教学、实践体悟和理论指导诸方面一体开展的系统工程。其中,意识教育是基础,引导人们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具体实践是关键,强化人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解与真正践行;科学理论是指引,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正确方向和质量效果。

(一)教育在意识启蒙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从意识形成的过程、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实践巩固的要求来看,要渐进性、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强大的学术、学理与学科支撑。发挥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中心的作用,坚持民族理论与具体实践、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实践性问题的理论研究,从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科学揭示、全面阐释中华民族从萌芽形成、巩固发展和愿景美好的道理、学理与哲理,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科学权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二是讲好中华民族的精彩故事,生动形象地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全国各族人民而言,讲好故事、以事寓理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要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历史、共同体形成过程、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和铸牢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坚持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9]三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畅通常态化、系统化和渐进化教育的主渠道。做到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梯次推进,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同开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二)实践在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的标准在于成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贯通于制度逻辑、文化基础、铸牢策略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诸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尽职尽责改善民生,在帮助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在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上要坚持辩证法,坚持中华文化根深干壮与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的辩证统一。要把现代文明教育作为推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引导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生活诸方面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科学的实施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和完善党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10]这些为我们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与实践探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躬身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理论在意识铸牢过程中发挥着指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意识教育的政策性、实践性很强,面对国内发展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大变局所带来的空前严峻挑战,需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理论体系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并指导具体实践。只有加强理论指导,才能把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主动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系统教育、社会主题教育、党员干部专题教育等多种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为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思想和坚实理论基础。发挥普通高校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和研究团队整体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研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基础性、实践性问题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探索有效实践方法。坚持校地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问题、创新理论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委托的民族工作专题研究和舆情咨询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及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凝练改进,提升理论高度,指导具体实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进行转化,根据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理论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理论成果产出——理论成果转化——转化效果反馈——促进深化研究——研究促进实践的过程中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构筑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理一体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价值追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推进各族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到构筑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与坚持依法治理一体化。

(一)坚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文化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的原则性,坚持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统一性,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文化在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才能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牢固文化根基和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系统教育,面向全国各族人民系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持续进行“四史”和中华民族史宣传教育,加强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主题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普及与全面使用,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根深叶茂、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持续创作、宣传与打造中华文化优秀作品、文艺精品,在全社会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坚持理论舆论联动、内外宣传融通、线上线下一体,主动抢占网络舆论宣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二)坚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国各族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的共同体,也是共奋斗、同富裕的共同体。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总开关、总钥匙和源动力。要坚持全面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3]的理念,在共同迈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行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坚持深化实施东西部协作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带动和帮扶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坚持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点放在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民族大团结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各族人民心情舒畅、安居乐业、人心思齐,促进高质量发展、普惠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铸牢共同体意识和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的示范样板、引领工程。坚持构建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推进民族地区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共同劳动致富,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进、相得益彰。

(三)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做到推进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也是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实践路径和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大团结才能够行稳致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康庄大道。坚持在法治轨道内处理民族事务,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法外“飞地”、族外“特权”。坚持依法保障涉及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与事件、案件,使法律面前民族平等、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社会治理实现数字化、网格化和精细化,提升民族事务社会治理的实战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11][1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14、17.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24.

[3]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9-8-15(01).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330.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9.

[7][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246.

[8][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1).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8.

责任编辑:张彦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一体化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