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编辑活动的 困境与理性应对策略

2024-03-22黄小泉

出版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应对策略困境

黄小泉

摘 要:本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背景下,编辑在身份建构、职业发展空间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并从编辑的自主性、算法预测、编辑的创新和服务意识等角度对这一背景下编辑活动的具体困境进行分析,尝试从理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编辑活动 困境 应对策略

从“互联网”“互联网+”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成为近些年各行各业一个統一的探究性话题,人工智能技术对编辑部门、编辑人员、广大受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编辑活动是一项以数据为支撑、以优质内容为保障、以智能技术为辅助、以出版效率为法宝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编辑工作在技术赋能的驱动力下正主动或被动地往更高层级进军,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是目前提升编辑活动质量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对编辑发展的影响

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双导向呈现出迅猛之势,其分析、创作等特征对文化及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出版业作为其中的内容创作生产的一类,无可避免地面临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作为出版业最具有创造性、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编辑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对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职业重塑和技术倒逼,是推动出版业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时代下编辑职业发展的现实境遇,明确需要直面的困难与挑战是探索理性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

(一)编辑身份建构困难

一方面,编辑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能够对已有的作品或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对信息的解释、呈现方式等具有选择的权利。[1]编辑在内容生产上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其对生产流程的全程介入基本构建了相对的职业权威性和身份认同。但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编辑的中介作用被淡化,社会关注度降低,资源优势逐渐丧失。这导致传统的生产范式和稳定性被打破,编辑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身份认同的焦虑挥之不去,群体的身份建构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磨合中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编辑工作本就枯燥单调且繁琐,加之长时间困于薪酬水平、职称晋升、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编辑需要处理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增添了编辑对职业发展的困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作品内容、呈现形式、传播渠道、效益创收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而这些都与编辑活动紧密相连,编辑的社会角色日益复杂,导致其疲于应付学术型编辑和技术性传播型编辑的双重角色。

(二)编辑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编辑的职业晋升是编辑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环,但编辑的晋升空间相对狭窄,级别越高则数量越少,大多数编辑在职位晋升到一定级别后就受困于自身发展“瓶颈”。同时,在技术快速升级的背景下,面向编辑的招聘常以市场为导向,招聘市场对编辑的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以及对市场资源的开发能力更加注重,这虽然让编辑在职业选择上更具自主权,但是加大了这一职业的人才流动性和转型压力。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上的应用可能将一些编辑任务自动化,加剧出版业的竞争和职业危机。

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编辑活动的困境透视

(一)人工智能限制人工编辑的自主性

技术赋能模式下的人工智能可以参与整个编辑活动,尽管编辑的自主性决定了编辑能够对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做出评判和选择,但编辑依然会在基础环节上受到人工智能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例如编辑在选题策划时会设置筛选条件,由人工智能决定以何种途径、何种方法进行筛选。虽然决策者有最终决定权,但编辑的行为和编辑活动的整个价值取向都可能被人工智能从基本层面影响。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编辑工作,不过随着技术赋能的深入,编辑需要在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编辑工作中保持警惕。

(二)算法预测导致选题内容同质化

茱蒂·阿切尔(Jodie Archer)和马修·乔克思(Matthew L.Jockers)在《畅销书密码》(The Bestseller Code)一书中认为,算法可以通过提取市场上的畅销书和非畅销书的特征实现对畅销书的预测。[2]算法程序能够从作品风格、文本类型、篇幅长短、人物角色、故事内容、叙事节奏等多方面对畅销书进行分析,它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能够提高出版业对图书产品的评估和市场风向的把握,从而提高畅销作品的推出概率。

然而选题策划过于依赖算法预测可能导致选题的同质化。算法采集的选题策划数据点常以某一时段的市场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生成的选题策划方案为了迎合市场喜好可能过于集中在当前的热销题材,而忽视那些在这一阶段大众不感兴趣但内容质量高且有发展潜力的作品。对于读者群体,同质化的图书产品会限制他们的阅读视野、信息获取范围甚至影响读者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于作者群体,同质化的选题策划可能会引起“马太效应”,即已经积累市场优势的题材或作者能够反复获得更多的推送资源,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题材或作者则被算法边缘化,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在技术成本的限制下,不是所有出版社都拥有一套自己的选题策划算法,所以使用经算法提出的选题很有可能出现大同小异的编辑内容。

(三)编辑创新、服务意识亟待更新

当代编辑应该兼具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出版需求的互联网思维不单是数字产品思维,而是立足于出版业的职责与使命,同时从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互联网思考。技术赋能虽然能够提升编辑活动效率,但难以让编辑及时产生与之适配的编辑意识,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导致编辑意识被迫陷入“滞后”的窘境。[3]

(四)编辑自身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编辑亟待提升内容价值甄别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数字出版为例,如何缩小以电子产品为载体的电子书与纸质书在触觉、视觉等体验上的差距,对编辑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多方面考虑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数字化内容的视觉呈现,传递书籍的“质感”,带给读者丰富的美学体验。编辑活动顺利与否有赖于编辑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编辑的综合能力在出版业转型发展中要朝着创新方向发展,这意味着编辑不仅要学习融合出版的知识,还要重视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保持自身思维的活跃。

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编辑的有效发展策略

(一)强化数据分析与价值深挖能力

现阶段数据量每日爆炸式增长,交叉学科逐日增多,尽管人工智能拥有数据化的优势,但其在学术出版、影视制作等各方面的应用并不成系统,当代编辑应强化自身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通过深挖数据背后的含义将其诠释为有意义的结果。以选题策划为例,编辑可合理使用智能工具直接生成可视化图表,提供明确可靠的数据分析给选题策划,有重点地捕捉有关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实现智能化聚合。与此同时,提高对“专题”出版的重视,把有关联性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报道。编辑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高被引资料和零被引资料,探究资料被引用率和选题之间的关联性,将此作为下一次选题策划的参考依据。目前,出版业正由传统内容为核心的模式转向用户、产品、平台、合作等要素为核心的模式,编辑活动要合理利用机器辅助功能,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下形成的社区实现出版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互补,最大化提升编辑能效。

(二) 技术赋能下保有主体意识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编辑首先应注重内容的创新,提高内容的质量和价值。其次,编辑应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建立紧密的联系。技术赋能打破了编辑与用户的单向沟通模式,编辑应利用社交平台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策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再次,编辑应积极参与行业合作和知识共享,与同行和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推动行业的进步。最后,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背景下编辑需着重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领域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确保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锻造技术赋能下的内容把关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要求编辑加强对内容的把关能力。以学术出版为例,由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标准与法规普遍缺乏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存在对生成内容的原创性难以判断、人机协作成果归属不明确、对学术不规范的评判标准模糊等问题,导致研究人员难以在伦理说明和指南中获得实质性的建议,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技术赋能背景下的伦理监督作用被削弱。同时,人工智能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库生成内容,数据来源受限于地域、文化、政治、个体观念的不同可能存在信息不可靠、虛假信息或极端信息等现象,可能对学术出版的科学性、权威性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编辑活动的每一项都要做好把关工作,用独立、客观、科学的态度审慎对待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保证编辑在这一环节的主体作用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编辑群体或出版单位应形成统一的审查机制和问责制度。明确各产品类型是否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划定人机协同的作品的权属界线和标注规范,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问责制度等。

(四)基于技术协同形成全媒体编辑能力

编辑活动的实务性特征决定编辑活动与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编辑应勇于尝试、积极吸纳新技术,将之作为推动出版发展的辅助工具应用于编辑活动中。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编辑应注重数字媒介的使用,衡量不同传播媒介的价值,将传统编辑活动中的线性思维发展为视觉化思维,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4]关于技术赋能带来的编辑活动挑战,编辑人员要最大化发挥出版作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构建立体化、多层面的出版物知识服务体系,帮助受众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5]

(五)紧扣人文价值提升人机交互编辑能力

要想有效填补技术赋能造成的价值缺失,编辑需要在传统编辑能力基础上重新认知自身角色,梳理具备的技能、知识体系与规范向智能编辑出版靠拢,主动完善体系构建。编辑在人机协作过程中应探索人文价值与工具理性间的平衡点,在强调文化语境、内容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领域,面对技术赋能下的人文缺乏,更要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明确对社会服务和公共价值的追求,增强人机交互编辑能力。[6]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编辑要加强对国内外信息的获取,坚定文化自信,博采众长,探索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融合与利用,丰富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符合中国时代精神、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作品,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编辑还要持续更新编辑手段并创新理念,在坚守出版物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寻求新突破,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增强主体意识,实现以人文价值引领技术,增强创新创造能力,保持出版业的活力与生命力。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业降低了数据的统筹难度,放大了市场需求,这为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带来了技术红利,但其生成的内容颠覆了传统的出版生产模式,对编辑的权威性和身份认同造成了威胁。在此背景下,编辑需保有主体意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内容把关能力、全媒体编辑能力和人机交互编辑能力,增强创新和服务意识。尽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对出版业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和变革难以预估,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编辑职业转型和能力升级,必然将赓续人类的反思、批判精神和文化自觉。[7]编辑工作者乃至全人类迎接全智能化时代考验的关键,就在于变革的勇气、谦卑的态度以及理性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系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应对策略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