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几何”分析

2024-03-21周良发

关键词:几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

摘 要:读图时代的全面到来深刻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而人类赓续的图像基因、社會的图像化存在、技术赋能图像创作与传播以及图像内蕴的育人功能使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成为可能。立足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征、新期待,要从厘清视觉图像的效度与限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图像素养、加强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鉴别读图时代视觉图像真伪、构建图像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视觉图像;思政课;形象化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4)01-0063-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的建设,指出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378。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信息传播媒介与图像资源互嵌互融,使视觉图像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表征与传播模式,推动人类社会步入读图时代。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更为简洁的认知文本,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以更加直观形象、立体多维的方式呈现给青年学生,因而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关注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征、新期待,正视图像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技术赋能,探索读图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内在需要。文献检索发现,近年来理论界对读图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予以一定的关注。如周琪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的逻辑和路径,认为读图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形态、话语方式和实践场景将出现显著变化[2]。温小平基于历史视野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历史发展、现实危机及未来转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转向须厘清文字与图像、过去与现在、整体与局部、情感与叙事的内在关系[3]。赵本燕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着力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面临叙事、解码、运行三重张力,指出要明确话语转向的价值指向、丰富话语转向的时空意涵和提升主体创图识图能力[4]。阮博认为读图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深度”冲击,指出思政课教师须拒绝无深度的娱乐化教学表演,注重对教学图像的深度诠释并以研究型教学来提升教学对象的学习积极性[5]。相关研究成果的涌现为读图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推进夯实了理论基础,但鲜有论者从形象化教学视角探讨读图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鉴于此,本文以读图时代背景下形象化教学为切入点,就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等略予探析。

一、何以必要:读图时代青年学生认知方式的变革

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而教育对象的认知方式又与时代特征、社会发展情形密不可分。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给青年学生认知方式带来的变革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应然要求。整体观之,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认知方式图像化、认知载体立体化、认知思维形象化、认知过程建构化等特征。

1.认知方式图像化

当前,人类社会正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书写时代向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转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看图读图再度成为时尚应归功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赋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视觉图像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图像化特征。在图像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视觉图像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主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总量的96.5%[6]。尽管现实世界并不能完全用视觉图像呈现,但人们也倾向于把文字表达简略化、直观化和形象化。青年学生作为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成长的一代,他们对视觉图像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认同度,甚至把观赏视频、阅读图片作为学习和生存的重要途径。在看图读图用图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视觉图像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世界和现实生活,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方式。“即便在一些名校的大学文科课堂上,也常见教师一追溯学科概念源流则学生眼神迷离,一播映视频短片则莘莘学子目光炯炯的景象。”[7]这无疑表明,视觉图像正以其强大的穿透力和引领力不断渗入青年学生的生存、文化乃至认知层面。对此,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弗雷特里克·詹姆逊作出精辟论断:“整个文化正在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8]2-3

2.认知载体立体化

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认知时代,人类的认知载体具有单一性、平面化等特征。该载体只能按照词汇组织特点、语言表达体例把语言文字的线性结构呈现到世人面前,这使得人们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只是历时的、线性的和平面的。囿于缺乏共时再现和立体交互功能,人们无法真切感知事件的立体、多维性,从而限制和弱化了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随着互联网和媒介平台的发展,人们普遍生活在数字网络全面覆盖的世界中。尤其是生于1995—2010年、伴随互联网技术成长的一代人,因熟谙数字媒介、痴迷视觉图像、注重感官刺激而被学界形象地称为Z世代[9]。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电影电视、微博微信、动画动漫、音频视频、图片图景等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播和接收模式,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也随之改变。即Z世代青年学生摒弃传统的单一、平面、线性的认知载体,更加青睐集声音、视频、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立体式认知载体[10]。相比平面化认知,立体化认知主要有具象化认知方式、多元化认知角度、层次化认知维度等优势,使青年学生能够立体、多维地认识世界、把握对象。

3.认知思维形象化

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需要支撑媒介,而所用的媒介又反过来塑造自己。当下,人类认知方式正由以语言文字为主转向以视觉图像为主,其认知思维亦因载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伴随视觉图像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其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烙下了视觉图像的痕迹。如果说语言文字诉诸人的抽象思维,人借助抽象而深邃的语言系统来把握世界、表情达意和互动交流,那么视觉图像则诉诸人的形象思维,人依托生动而鲜活的视听产品来认识世界、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在移动网络、“四全”媒体和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大量视听产品不断涌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场域,也日益重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语言文本不同,视听产品能够实现图像与语言、图像与思维等的完满结合,形成了生动鲜活的图像语言和思维形象,人们基于此来思索、认知和把握世界,进而感悟和领会视觉图像所内蕴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意涵。在形象思维的主导下,青年学生对视觉图像的依赖日益明显,其互动交流哪怕是文字交流也需要图像的介入,否则就会感到知其义而不达,明其理而不辩的不快。

4.认知过程建构化

从认知过程来看,语言文字认知与视觉图像认知亦有显著差别。具体来说,语言文字主要通过描写来反映世间万物,然而抽象凝练的语言文字难以完全穷尽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深度受限于语言文字的描述程度,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领会悟透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从而阻滞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想象力和能动性。视觉图像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有生动直观的真实再现,也有隐而不彰的隐喻与暗示。视觉图像与生俱来的隐喻、联想、暗示等功能无疑给观赏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如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留白,“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这为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无限可能,也决定了青年学生对视觉图像的观赏不是单向接受过程而是双向互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主动建构自我认知,创造出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图景,实现现实世界的有效延伸和拓展。读图时代建构性认知将逐渐成为主流,使青年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更直观形象,也更全面深刻。

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图像化生存模式使他们热衷于视觉图像而非语言文字,倾向于形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青年学生认知方式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无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思政课教师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视觉图像推动思政课教学形象化,助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使思政课在高校铸魂育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何以可能: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基本保障

读图时代与形象教学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诚如图像与形象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一样[1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形象化教学是对青年学生图像化生存的有效回应,进而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向选择。而人类赓续的图像基因、社会的图像化存在、技术赋能图像创作与传播以及图像内蕴的育人功能使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成为可能。

1.图像基因: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前提基础

基因作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这里所说的图像基因,实质上是指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对图像有着特殊情感,看图读图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婴幼儿,图像始终是人们最初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信息传播手段。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图像创作与图像表达曾有所减弱,但是鉴于图片图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大多数人依然保留着看图读图的思维习惯。而且近年来视觉图像日渐丰富、传播媒介日益发达,通过视觉图像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相较于语言文字,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性的视觉图像来感知和了解世界。深究其缘由,有学者将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图像的追求归因于“人的心灵是图像的流淌地”[12],表明图像早已深深植根于人类的血脉基因里。也正是人类深层赓续的图像基因,为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提供了前提与基础。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高度契合了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深邃的科学理论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影像,把逻辑严谨的政治术语转化成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在视频观赏、图像阅读中悄然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导。

2.图像社会: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现实机遇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视觉图像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挤压语言文字的生存空间。视觉图像之所以具备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盖因其在文化表征与传播模式上正好切合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在此情境下,图像社会日益发展,“图像青年”渐成主流。一方面,图像社会日益发展。异彩纷呈的视觉图像充斥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娱乐场域,图像社会日益成为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正如美国学者斯蒂芬·阿普康所指出的那样,“整个世界就是一块大屏幕”[13]12。图像社会改变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视觉图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承载介质。思政课教学在贴近社会现实的前提下,要不断拓展和彰显视觉图像的思想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图像青年”渐成主流。在视觉图像充盈的现实社会,人们被大量的视频图片所包围和裹挟,享受着视觉图像所带来的感观刺激而不自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俨然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图像青年”。对于“图像青年”而言,视觉图像不仅是不可或缺之物,而且就是生活本身。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正视Z世代青年学生的图像化生存模式,不能摒弃抽象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就很可能反过来被青年学生所忽视,继而有悖契合教学对象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目标。这无疑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内容图文式呈现、教学形象化推进提供了现实机遇。

3.图像技术: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技术保障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图像先于文字出现,而且是文字形成的根基。然而随着文字的产生,其在可读性、逻辑性、系统性上的优势使得图像在表情达意、信息传递上的短板亦显现出来。加之图像创作与传播需要特定的技术手段、媒介与载体,不能像语言文字那样便捷书写和迅速传播,致使绝大部分人群无法直接制作和便捷使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图满天下”再次成为现实。纵观人类文化传播活动,媒介传播的内容鲜有实质性改变,反倒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手段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图像传播、文字传播再到图文传播的历时性变化,而这恰恰是媒介技术有效赋能的结果。近年来数字媒介的迅猛发展为视觉图像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突破了图像生产与交流面临的技术障碍。而且随着制图软件的不断精简化和智能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图像生产者和传播者。读图时代先进的图像技术完全可以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使教师形象化教学、学生沉浸式体验有了介质和技术基础。一方面,图像技术使教学视频、图片制作与选用更加便捷,也更为精细。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媒介挖掘思想政治理论图像元素的时代价值,确保思政课形象化、教学不落窠臼而又成效可观。总之,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使思政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受众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方式,通过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视觉图像强化育人理念、提升育人效果[14]。

4.图像育人: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核心功能

基于视觉图像推进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关键在于视觉图像具有育人功能。借助视觉图像开展思政课教学,青年学生简单地播放一些视频,教师不只是观看几幅图片,进一步而言,还要让他们看懂看透,在深彻凝望的基础上产生思想碰撞、引发情感共鸣,继而增进认知认同。如果视觉图像不能发挥育人作用,无法承载思想政治教育意蕴,难以宣传普及党的方针政策,那么以视觉图像来推动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就缺乏逻辑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在思政课形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甄选与应用视频图像必须以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旨归,从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丰富并增强青年学生的视觉刺激且提供直观体验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最大限度的阐发和传播,全面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三观”建设。这就要求把图像是否具有育人功能作为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基本准绳。为切实提升视觉图像的育人功效,可以从典型形象、艺术形象、虚拟形象等多维度来制作和选择视觉图像。比如,运用典型形象推进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教师要运用视觉图像把典型形象的先进事迹生动直观地呈现和展示出来,使青年学生在视频观赏和图像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意义上,视觉图像蕴含的育人功能是其在思政课形象化教学中作用发挥的逻辑起点。

三、何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推进策略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以抽象化学理阐释为主,轻忽了时代发展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诉求,难以及时回应读图时代对形象化教学的迫切需要。视觉图像因其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新形态、新功能,有望成为数字媒介下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基于视觉图像赋能思政课教学已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实践探索。2021年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图像化建设大幕悄然开启,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统编教材附有大量二维码、图表和图片,对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向纵深推进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此,要立足《纲要》课统编教材,借助视觉图像有序推进形象化教学,帮助青年学生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入理解历史和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5]9,使青年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厘清视觉图像的效度与限度

以视觉图像推动《纲要》课形象化教学,必须充分认识视觉图像在教学场域中的優势及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视觉图像的育人作用,切实将《纲要》课形象化教学推向纵深。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视觉图像的效度。网络流行语“有图有真相”道出了广大网民对视觉图像的信赖和认可。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认知方式,无疑为读图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能、指明了新方向。Z世代青年学生依赖于图像化的表达方式、沉醉于浅白化的视觉效果、习惯于具象化的直观体验,因而将视觉图像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也就高度契合了青年学生的需求,严格遵循着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征。鲜活而直观的视觉图像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现场性缺失、体验性欠佳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使青年学生在观看图片、图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与认同。在《纲要》课形象化教学中,可以利用VR等虚拟现实技术“仿真”,重走长征路,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看待视觉图像的存在限度。视觉图像在直观认知和形象表达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着力开启思政课教学图像化新纪元也面临着思想深邃性、理论深刻性不足的现实窘境。教学实践证明,思政课若缺乏思想性和理论性,不能给予青年学生深刻的理性认知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其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迎合青年学生的需求而把《纲要》课教学变成娱乐化的教学表演,不能充分彰显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必然导致形象化教学面临“深度”困境[5],无法从根本上发挥《纲要》课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用。鉴于此,既不能因为视觉图像契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而一味地使用视频图片,也不能因为读图时代《纲要》课形象化教学面临“深度”困境而否定视觉图像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要理性客观地看待正奔涌而来的视觉图像大潮,明确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的功能互补,寻绎《纲要》课形象化教学中的图文和谐共生之道。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图像素养

基于视觉图像推动《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图像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如果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图像素养,对图像解读错误或者仅停在表层,势必会影响《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实际效果。这决定了形象化教学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他们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还要有编码(视觉图像制作)、解码(视觉图像解构)能力,进而成为读图时代《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行家里手。一方面,要提升视频图像的制作能力,确保由“言”生“象”。随着制图技术的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思政课教师运用制图软件制作教学视频和图片变得更容易,也更便捷。但是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它更注重意识形态、强调价值指向,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视觉图像制作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个主题主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行视觉化转换、图像化处理,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科学真理、正向价值、核心要义等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为《纲要》课形象化教学提供丰富多彩而又真实可靠的视觉图像资源。另一方面,要提升视觉图像的解码能力,完成由“象”生“意”。视觉图像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是简单嵌入就能完成的。视觉图像育人作用的发挥,既需要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准确解读,把视觉图像元素内蕴的“意”有效解构出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精准识别青年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视频图像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历史性,重点选用标识度高、现实感足、冲击性强的视频图像来推进《纲要》课形象化教学,如《国家记忆》《山河岁月》《苦难辉煌》等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优质纪录片,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山海情》《大江大河》《人世间》等聚集小人物、彰显正能量、讴歌新时代的优秀影视作品。作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事情,可以作为《纲要》课第八、九、十章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形象化再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穿透力和思想引领力。

3.加强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

视觉图像资源是《纲要》课形象化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缺乏资源的有效支撑,形象化教学便难以为继。为此,要把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与维护,实现视觉图像资源的动态更新作为《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重要抓手。建设视觉图像资源库重在制作和选用,要将适切性、典型性、时代感等作为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原则。从适切性来看,视觉图像的制作与选用必须切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征,不断增强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典型性来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视觉图像资源相当丰富,显然无法将其都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只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视觉图像才能使青年学生触类旁通、触景生情,进而引发思想共鸣和政治认同。如“建国三部曲”,以建党、建军、建国三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中心,视觉化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坚定信心。从时代感来看,《纲要》课教学对象是茁壮成长的青年学生,形象化教学的视觉图像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与新时代青年学生同频共振。为此要做好视觉图像的动态更新,切实增强形象化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序推进,与日俱增、臻于完善。动态更新视觉图像资源是实现思政课图像育人的应有之义,并要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储备有代表性和新颖性的视频图像库,如《觉醒年代》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早期共产党人创党建党的心路历程,势必能引发无数青年的共鸣和敬仰之情,进而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与此同时,也要让青年学生充分参与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这样不仅能丰富和充盈视觉图像资源,还能找准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此,要以中国近现代史上与青年相关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等,拍摄短视频、制作情景剧,通过引导青年学生“自己拍”,倒逼其“认真学”“用心悟”。总之,高校师生应当群策群力,共商共建共享视觉图像资源库,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纲要》课形象化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4.鉴别读图时代视觉图像真伪

在“图满天下”的读图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视频图像资源,人们在肆意享受视觉盛宴和感官刺激时,往往轻忽了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取向。这其中失实的、片面的、虚假的视觉图像不仅无法产生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还可能导致青年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而有效发挥视觉图像育人功能的前提是对丰富多彩的视觉图像加以鉴别、去伪存真、科学运用,准确定位视觉图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对视觉图像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才不会沦为视觉图像的狂热追随者和盲目跟风者。如大型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对慈禧、李鸿章等历史人物存在美化和粉饰之嫌,要引导青年学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其历史观和党史观的侵袭和歪曲。面对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师要从艺术真实中把握历史真实[16],把鉴别读图时代视觉图像真伪作为《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关键环节落到实处。为此,一方面要从官方媒介和正规渠道获取视觉图像资源。为确保视频图像来源权威正规、内容真实可靠,应着重从央视、央网、央媒、中央出版机构以及各省市区相关部门获取资源。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每卷均附有大量珍贵图片(第一卷45幅、第二卷29幅、第三卷41幅、第四卷45幅),无疑是《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重要图像来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存在争议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更要以官方和权威媒介发布的视觉图像为准,使青年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与真伪。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图像鉴别水平。读图时代的高校师生要常怀“本领恐慌”,练就“火眼金睛”,不断提升自身的图像鉴别水平,才能使《纲要》课形象化教学行稳致远并取得实效。因此,无论是制作还是筛选视觉图像,都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指示,始终紧扣思政课教材,确保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绝不能被虚假的、片面的、错误的视觉图像所迷惑而偏离育人目标。

5.构建图像育人质量评价体系

视觉图像蕴含着巨大的育人潜力和应用前景,但能否充分挖掘和有效彰显则不明确。这就要求构建和完善图像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质量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纲要》课形象化教学往新里走、往深里走和往实里走,使青年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出成效。首先,创新质量评价理念。图像育人催生出《纲要》课教学新形态,其效果评价显然不能完全因袭传统,而要充分观照图像育人的独特性及青年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创新评价理念,将图像究竟给青年学生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是否引发其思想共鸣以及增强其政治认同作为评价重点。其次,拓展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的效果,既要遵循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也要凸显视觉图像教学应用的自身特色。近年来盛行的弹幕文化是数字化教学情境下动态把握青年学生学情的有效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借助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对青年学生观赏视频时的点赞、送花、评论、提问、吐槽、标语、动图以及表情包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此作为《纲要》课形象化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思政课教师应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自主评价,并在与青年学生的互动中建构主流舆论、发挥育人效能。再者,完善质量评价反馈。质量评价作为调节棒,旨在为提升《纲要》课形象化教学质量“保驾护航”。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质量评价结果并进行反馈、干预,以使视觉图像在《纲要》课形象化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高成效。为此,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让思政课教师及时把握青年学生的认知和观感,以进一步完善图像育人的模式及环节,使形象化教学成为提升青年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持续赋能下,视觉图像全面“碾压”语言文字而获得更广泛的青睐,“读图”相比“读文”成为绝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群的优先选项。视觉图像不仅以各种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还发挥着理论传播、价值引导和信仰塑造的重要功能,图像化生存也成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诚如法国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所言:“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17]73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似乎在视觉图像中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视频图像以生动直观性而不失思想引领力的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并走进其思维世界和生活场域。而读图时代青年学生认知方式的深刻变化,正驱使《纲要》课教学越来越互动化、形象化。从实践运用来看,《纲要》课形象化教学目前尚处于浅层化、碎片化的状态,但视觉图像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却不容小觑、赋予的创新动能更不可轻忽。在“图满天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工作上精准发力,深入挖掘视觉图像的育人价值,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灾难史、血泪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奋进历程和辉煌成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引领青年学生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并不是要以视觉图像完全代替理论讲授,演变成直接观看视频、阅读图像等碎片化、浅白化的娱乐活动,而是重塑数字化时代的图文关系,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的良性互动,探索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的和谐共生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8],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要义的讲授是必要的。而将思政课教学置于视觉图像中加以检视,旨在以形象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创新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8],确保青年学生在沉浸于视觉图像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思、有所悟[19]。基于这种情形,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学理性阐释与形象化展示的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乃是读图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应然旨趣。

[责任编辑:杨 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

[3]温小平.图像叙事与叙事图像: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历史与未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106-111.

[4]赵本燕.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J].理论导刊,2023(2):106-111.

[5]阮博.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困境及其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20(10):140-144.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3-16].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7]梁剛.论图像时代知识分子的行动角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72-77.

[8]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谢洋,王曦影.21世纪全球Z世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102-109.

[10]王水雄.中国“Z世代”青年群体观察[J].人民论坛,2021(25):24-27.

[11]孙婷婷,骆郁廷.图像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6(1):70-78.

[12]高德胜.教育如何回应图像时代的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20-26.

[13]斯蒂芬·阿普康.影像叙事的力量:在多屏世界重塑“视觉素养”的启蒙书[M].马瑞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14]周良发.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2

[1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6]许昕.用主旋律影视作品点亮大思政课[EB/OL].光明学术.(2023-03-14)[2023-03-16].https://www.gmw.cn/xueshu/2023-03/14/content_36429530.htm.

[17]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M].黄迅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9]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53-56.

“Geometry” Analysis of Visualizati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Reading Pictures

——Taking the Course of The Essentials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ZHOU  Liang-fa

(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arrival of the era of reading pictures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cognitive way of young students,and also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ntinuous image gene of human beings,the existence of social images,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mages empowered by 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mplied in images make the visualizati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ssible.Based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ctations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picture-reading age,we should clarify the validity and limitation of visual images,improve the image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isual image resource library,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of visual images in the era of picture-reading,and construct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mage education,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visualizati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visual ima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visualization teaching;The Essentials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收稿日期:2023-01-23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智能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能评估与优化研究”(SK2020A0201);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研究”(2022sxzz020)

作者简介:周良发(1979—),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几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