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安全之基 筑牢发展之路全方位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2024-03-19郭现伟
▊文/郭现伟
坚持以创建安全高效矿井为目标,提境界、树标杆、抓引领、强基础,探索走出了一条安全状况好、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优、生态环境美的发展之路
基本情况
◆ 核定产能600万吨/年;人均工效21.822吨/工;机械化程度100%
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济三煤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以创建安全高效矿井为目标,提境界、树标杆、抓引领、强基础,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探索走出了一条安全状况好、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优、生态环境美的发展之路,现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7周年。矿井曾获得全国首批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全国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示范煤矿、全国首批“冲击地压防治示范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夯实安全基础,为矿井发展保驾护航
安全稳则企业稳。济三煤矿始终把安全作为保护职工的首要职责、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首要前提,坚持“先安全再生产,拿不准先停下,定方案要会商,有把握才能干”的安全生产原则,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安全责任逐级压实,员工自主保安意识显著增强,为矿井安全生产夯实了坚实基础。
1.强化“责任”抓落实
以岗位安全责任为抓手、严考核严问责为手段,建立涵盖管理人员、单位部门、岗位工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695项,制定安全办公会议、领导干部跟班带班、安全生产承诺等安全管理制度31项,强化单位主体、干部履职、业务保安、现场管理责任落实。打造“覆盖全面、分区精准、职责明确、标准清晰、考核到位”的可视化网格管理和地面卡点式“码”上巡查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机制。
2.强化“双基”抓重点
通过“干部值班网格巡查、安全重点工作上报、专业问题系统剖析、管理人员现场巡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坚持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全面夯实安全基层基础。做实“四五级”联动培训、“5+1”自主管理班组创建、小改小革等基础工程,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品牌区队、典型团队和先进个人,6人获评全国煤炭工业、山东能源、兖矿能源劳动模范和山能工匠。
3.强化“标准”抓提升
大力推进“本质安全型”“精品工程”创建活动,精心编制实用性强、科学规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导手册,形成8个专业及综机加工件在内的108个图例施工标准。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采掘工程质量验收”联合考核机制,做到“一周一通报、一周一亮相、一月一考核”,通过评树精品工程创建示范作业点,实现“一专业一品牌、一区队一亮点”。
4.强化“双防”抓预控
聚焦“防大风险、除大隐患、控大事故”的目标,实行“四五级”联动分级管控,建立“四级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落实隐患“ABC”分级治理。紧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实施超前分析、动态排查、专项整治、精准施策,重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开展自然灾害停产撤人、井下水害等9项应急预案演练,应急处置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巩固。
抓实挖潜增效,为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近年来,济三煤矿聚焦“储煤建设、充填开采、区域降温、品牌创建”等重点工作,将精益理念渗透到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全力以赴攻难点、高质高效抓落实,以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挖潜创效”,全面提升矿井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矿井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1.市场化实现“持续升级”
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通过植入精益思维,善用精益工具,确定构建以“12356”为工作思路、具有济三矿特色的“两化融合”卓越运营管理体系。搭建精益大项目、短期速赢项目、自主改善“三个平台”,做实人力资源和工程施工“两大市场”,推行“拆班重组、跨区借员”结算管控模式,促进富余人员流动共享、协同创效,完成井上下工程334项,2023年实现创效1355万元。
2.内控管理实现“持续完善”
树立“大成本一盘棋”意识,创新实施“136”成本管控模式,建立全过程预算责任体系,逐项分析费用项目,做到细化指标、刚性考核、精准兑现。重点做好过程控制,每月严格分析超预算项目,制定措施,杜绝超预算。制定年度经济政策,对经营指标、洗选发运、成本控制进行规范,切实提供强大政策保障。
3.节支降耗实现“持续加强”
借鉴“两化”融合达标管理机制,对回收修复单位从制度建设、任务管理、现场管理、台账管理、激励加分五方面进行月度检查、季度评比排名,夯实修旧利废基础。强化材料计划申报、审批管理,根据基层单位材料费预算指标和实际生产需要,结合库存情况,平衡控制材料计划,避免材料超进或积压。积极进行自供水系统优化、分区供水改造,实现井下生产用水重复使用,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提质增量实现“持续创效”
根据煤炭市场形势和现场生产条件,实施“精煤战略增收入、电煤长协保增量、浅槽配煤创效益、煤泥提灰稳达标”的洗销模式,加大原煤入洗,积极组织价格高、销售好的品种煤洗选发运,有效保证了效益最大化。严抓洗煤过程管理,加强对重介车间开机率的考核,提高精煤质量和产率,并加大对洗煤副产品的抽查和考核,严格控制洗混煤灰分水分、洗矸灰分和煤泥产率,确保矿井效益最大化。
5.重点工程实现“持续加速”
高效建成泗河口港储配煤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储煤集散基地,仓储总量和密度在国内同类型煤仓中位居首位,成为京杭大运河的能源中转站、两级公司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推进煤矸分选充填工程,采取“专业协同、联合作业、集中攻坚”方式,组织施工配套巷道工程1150米,安装设备55台,安装各类控制、负荷电缆8000余米,实现采区原煤分选及矸石充填,形成“采选充”一体化绿色开采新模式。加快建设井下区域降温系统,投入2700万元,安全高效安装制冷机组、循环水泵及供配电设备60余台,敷设系统管路约11000米,建成西部采区集中降温机组,同时满足三个采掘工作面降温需求。系统运行以来,作业环境温度最高下降7℃、湿度下降14%,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科技创新引领,为企业发展凝聚动能
科技是兴业之基、发展之本、活力之源。近年来,济三煤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创效活动,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能。
1.全面落实“科技强矿、科技兴安”战略
打造科技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科技和安全、生产、效益有机结合。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方式,拓宽研发投入渠道。每两年召开科技大会,对矿井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对成绩突出的、技术领先的技改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并指明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每年评选奖励科技创新单位、突出贡献专家和杰出人才,对获得认定的省部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给予嘉奖。
2.强化科技创新管理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实行三级技术管理,与院校进行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采用过程管理方法,对各科研过程按照PDCA模式进行实施和改进,保证科技研发的有效实施。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建立项目例会制、专家评审制等管理方式,科技研发效率大幅提升。加强全员创新意识,发展对外合作,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制定专利管理办法、专业技术成果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全员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3.深推智能化矿井建设
不断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持续在采掘、机电、辅助运输、通防、洗选专业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探索形成“339”智能化生产模式,即高标准建成3个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以设备智能控制为主、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智能化、常态化运行;建成综合信息、智能通风、机车监控3个综合管控平台,实现辅助决策、智能监控;组织完成联合排水系统优化、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升级等9项智能化工作,逐步为矿井采煤生产、安全管理装上“智慧芯”,全面提高矿井智能化建设水平。矿井顺利通过山东能源集团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
4.全员创新激发活力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深入挖掘职工创新潜力,推进创新成果现场推广应用、落地见效。建立实施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目标、责任、督导、验收闭环管理机制,有力推动了矿井高质高效发展。2023年,荣获全国煤炭企业优秀“五小”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5项。6项成果分别在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和山东能源集团首届工匠论坛参展。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面向未来,济三煤矿将以建设安全高效矿井为引领,深推安全机制工程、生产接续工程、管理创效工程“三大工程”,打赢生产组织、灾害治理、成本控制“三大攻坚战”,实现安全自主化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掘进效率提升、数智化装备提升“四个提升”,推动矿井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