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大风的“人民大众音乐观”

2024-03-19卢竹音

人民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溪人民大众舞曲

卢竹音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尤其是1958年他在温州市泰顺县东溪乡创作的《采茶舞曲》广为传唱,长盛不衰。2023年5月11日,“百年大风———周大风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采茶舞曲》创作65周年纪念活动”在温州市泰顺县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泰顺县委宣传部承办。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黄于群、县委宣传部部长胡晓立分别致辞。活动期间,浙江大风艺校东溪分校繁星合唱团演唱了《采茶舞曲》,举行了《百年大风·周大风和他的采茶舞曲》新书首发仪式;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周大风先生的“人民大众音乐观”》专题演讲组进行宣讲:周大风先生的侄女周山涓阐述先生生平和业绩;周小风结合家风家教,深情讲述父亲的“音乐工匠”精神;《采茶舞曲》纪念馆馆长陈建国谈到了周先生重视培育音乐人才和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切身体会;笔者阐述了周先生的“人民大众音乐观”及其价值与意义。随后,在东溪乡举行的座谈会上,周小风将父亲生前所使用过的钢琴赠送给东溪乡《采茶舞曲》纪念馆。与会嘉宾晓其、谈声贤、钟冶平等数十位专家围绕周大风艺术成就、茶歌小镇发展之路等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

周大风先生是宁波人,笔者是他的近距同乡,并曾经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共事,与先生交往相处28年,深深体会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即与之化矣”的深刻含义。“看似一个平常人,怎么有用不完的精力?”经长期观察和探究,逐步悟得,他最可贵、最根本的品格就是要把自己的音乐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大众,而且一辈子都在践行,这就是大风先生这部“音乐永动机”的动力所在,笔者称之为他的“人民大众音乐观”。

一、从《采茶舞曲》的成就说起

《采茶舞曲》自1958年在东溪乡土楼诞生,传唱至今,成为经典。无论是1959年国庆期间,在天安门广场作为伴舞音乐连续百十遍地播放,还是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乃至2016年杭州“G20峰会”晚会隆重演出,迄今已被制成了上百种音像制品,在各种场合、媒体,以多种形式进行演绎和传播,足见其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地,2005年泰顺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确定《采茶舞曲》为该县县歌,随即全县进一步普及这首歌曲;东溪乡建立的《采茶舞曲》纪念馆于2017年正式开放,该乡正在建设“音乐之乡”“茶歌小镇”和“四大音创基地”,全县将进一步做深“音茶旅”融合发展文章。纵观《采茶舞曲》问世以来的种种经历和繁盛迹象,已经形成了“《采茶舞曲》現象”,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采茶舞曲》的创作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是周大风先生“人民大众音乐观”思想的丰硕成果。正如大风先生对笔者说过的那样,《采茶舞曲》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他所在的越剧团全体人员炽热的文艺奉献人民大众的心情以及东溪乡农民兄弟姐妹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把他心中的情感和音乐积聚催化所迸发出来的“音乐烈火”,是“众情的催化,积累的迸发”。

《采茶舞曲》是我们关于当代文艺创作的一本教科书,它的成功回答了我们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可以说,它是一面镜子,其中可以照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风貌,也可以照出我们文艺服务的方向和质量。周先生在谈到创作这首歌曲体会时说:“人民大众是音乐的主人,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音乐;为人民大众创作、奉献音乐,这是我们崇高的事业和根本的责任;坚持文艺‘二为方向,有许多工作环节,关键是要有属于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好作品。”①说到这里,他往往动容。

二、“我用音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大众”

周大风先生在世93年,他的作品都是为人民大众而作。周大风先后创作过歌曲四百多首,无论是抗战期间他创作《白米谣》等几十首爱国抗日歌曲,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有感而发,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汶川地震后,他在第一时间创作了《妈妈,我要回家》,催人泪下。他始终关心儿童歌唱题材,创作了多首适合儿童歌舞的作品,如《数新楼》《老师来到我们家》《小警察》《大灰狼讨饶了》等。此外,他为戏曲、电影、话剧、广播剧的配乐有数十部,同时还就专业音乐、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民间音乐等方面撰写过上百篇理论文章,也大都是来自大众和面向大众的。

大风先生说:“我出生在农村,后又当过学徒工,再参加革命文艺工作,我自己本身就是人民大众中一员。1945年以来,我从来没停止过对地方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可以说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除越剧外,对婺剧、姚剧、绍剧、甬剧、瓯剧,再加上一些曲艺,它们的唱法和历史,我都很清楚。”“1947年,我曾跟着舟山的一帮渔民出海,一百多天,每天喝酒聊天。那些老渔民唱,我就记录,回来后整理出了81首舟山渔歌。”

1958年初夏,周大风“成了东溪乡的一个临时农民”。他说,不去东溪乡参加劳动,哪会有《采茶舞曲》的歌词?俗话说,“砻糠搓绳起头难”,那晚正当他提笔徘徊纸面写不出第一句歌词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溪水的声音,想起了白天阳光明媚,青山绿水的好风光,便沉浸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自然就写出了头两句歌词‘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这都是大实话啊。没有置身劳动场面,没有听过他们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也不会写出‘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没有看到那你追我赶的场面,也不可能写出‘你追我赶不觉累,要与老天争春光来”。正所谓:“识得群众真感情,只缘身到此景中。”大风先生还说,搞音乐创作的人,把音乐送到群众当中去之后,就要到群众中去听意见,不断改进提高,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服务的质量。他所在的越剧团演出时,他常常坐在中、后排观众席中“明察暗访”了解反映,以促进提高剧目质量。

“人民大众音乐观”还体现在他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大风老师多次说道,提高人民大众的音乐素质要靠更多的音乐人才,要形成普及音乐的队伍和足够的力量,主要依靠年轻人去做,因此要重点做好培育音乐人才工作。为此,他积极为省教育厅的音乐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参与筹划相关活动,一直持续到85岁。同时,他还创办了三所培育音乐人才的学校,长达几十年,成就显著,影响深广。

1980年,周大风当选为浙江省音协主席后,创办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他提倡要“发挥音乐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在刊物中开设了“音乐畅想”“创意课程”“词花花”“我的第一节音乐课”等栏目,让师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有初试锋芒的园地。至今,这个刊物办了四十多年,其受益者数以百十万计,深受大众欢迎。周先生曾自豪地说:“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重要作品。”

大风先生屡次和笔者提到为国为民作奉献的心绪,他说:“我用什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大众?用我的音乐!”所以,他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面向人民大众的,比如《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小学音乐名作》《音乐简明知识》等。仅有关教育方面,他就写过《创造教育》《类比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等十数篇文章。他就是要帮助大众爱音乐、懂音乐、享受音乐、使用音乐,“一个人会自己‘驾驭音乐要比欣赏音乐进一步,这样可以走进音乐殿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移风易俗,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三、“我的音乐永远属于人民大众”

由于战乱等原因,周大风自小在苦难中成长,在漂泊中求生,受到诸多考验与磨砺,他深深感到每一个国民的生存是与祖国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逐渐培养和坚定了他脚踏实地、注实效地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呐喊的品格。

17岁时,周大风看到报纸上刊发蔡元培先生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歌词,觉得比较深奥,谱成歌曲也会不大好唱,于是,就给蔡先生写信提出了意见,还把一首自己写词谱曲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寄给蔡先生。后来他的這首歌被选为会歌,听说还是蔡元培先生亲自推荐的,使他备受感动。他说,创作这首歌有两大收获,一是坚定了音乐要为大众服务的信念;二是被蔡元培先生的崇高品质所感动,“要爱惜人才,要甘为青年人做人梯”也成为他的培养人才的动力和做人的原则。笔者在浙江艺术学校和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任职时,先后请来一些名家讲座、指导,他都会特地前来陪同,他说:“我们都是音乐朋友,志同道合。这个志,就是立志把音乐献给祖国和人民;这个道,就是音乐面向广大群众的道。”

大风先生虽然没有上过专业音乐学校,但是他学习、掌握和研究的音乐却十分广泛、深刻,且常常有独到见解和独创成果。先生家中藏书很多,几乎每一本都可以看到他的批注。他在自述中说:“我要用毕生的精力继续研究祖国的民族音乐,以此倾情奉献,遂我幼时心愿,表我赤子之心。”②先生不仅可以教昆曲名演员拍唱,还创造了越剧男女合演唱腔的形式和方法,制定出有关规范,总结、创建了浙派越剧的风格特色。从民间小调、小曲、仪式音乐、曲艺音乐,到庵堂寺院、佛经道曲等宗教音乐,再到中西方的音乐史、音乐理论,他都可以举一反三。尤其是他关于五声音阶的“三音列和弦”的论述、“乐感———乐者之魂”的观点,被业界广泛认同和传递。

大风先生一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常常尽义务去上课、讲座和为学校的钢琴调律,他把钱用于音乐普及,自己却没有什么积蓄。他晚年曾说:“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对社会的贡献。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家乡灵山学校老师‘要做一个101%以上回报社会的人的教导,我要做这样的人,现在基本做到了,我会不断增加回报的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奉献兑现了他“我的音乐永远属于人民大众”的诺言。

结语

今天,我们探索周大风先生的“人民大众音乐观”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有利于文艺工作者努力提高个人的素质,树立为人民大众创作的音乐观,在新时代面向世界,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精神风貌的文艺精品;有利于促进做好全民音乐教育工作,把专业教育与业余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全社会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高民众音乐素质,学习音乐,应用音乐。

猜你喜欢

东溪人民大众舞曲
黑马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设计为人民服务
醉游东溪,千年古韵入梦来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烂漫舞曲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东溪四月》(水粉)
浅析毛泽东诗词的人民大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