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诗词的人民大众性

2009-12-17张晓亮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关键词:毛泽东 诗词 人民大众 通俗易懂

摘 要:毛泽东诗词具有多方面的美,也有很多特性,其中最鲜明的特性当属人民大众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诗词多以人民群众的视角来构思及行文,又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这对我们后人进行文艺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曾多次提倡文学艺术要大众化。他一再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成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反映和歌颂人民大众的生活,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他在1931年1月31日写给路杜的信中说:“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词在内,我觉得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人民所不懂。适合群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此常谈从古至今确实少有人能做到,诗人毛泽东却做到了。在目前已发表的他的七十多首诗词中,大部分都是热情讴歌人民大众的千古未有之作。适合大众需要,为大众所理解和喜爱,毛泽东诗词给后人做出了光辉典范。

一、毛泽东诗词来源于人民大众主人公是人民大众

毛泽东从小便广泛阅读中国的小说和民间故事。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这种小说有一种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中国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农民做主人公。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泽东在他最早形成的文艺观中就开始思考广大劳动人民在文艺中的地位问题。他敏锐地感觉到人民在文艺中的无地位,对这种现象表现出极端怀疑、愤懑不平和批判的态度,并下决心做农民的代言人。当时,他曾对小伙伴们说:“我们长大了也要写书,要写农民的书,要写广大劳苦人的书。”后来,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他更明确地认识到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他们创造了整个封建社会一切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都是属于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的,这是一个大颠倒。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地主与农民地位大颠倒的问题,于是便在他的诗词中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恢复并确立了人民群众本应有的主流地位。

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谁能称得上风流人物呢?毛泽东诗词给出的答案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数以亿计的广大贫苦人民群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评说人民大众的诗词有之,但像毛泽东这样热爱人民大众的诗人却绝无仅有,可以说千古一人。随意翻阅他的诗词就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强烈的高度赞誉人民群众的浓重气息。“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这一句与“十万工农下吉安”都是词中从古未有之句,也是从古未有之境。此句勾画出了一幅雄伟、热烈而迅猛发展的人民群众奋起斗争的图景,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汹涌澎湃的革命复兴局面,由衷讴歌了数百万工农义无反顾的革命热情。“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不周山下红旗乱。”红军所到之处,劳动人民得到解放,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地加入了革命队伍,情景热烈沸腾,令人鼓舞。“千百万”与“二十万”构成映衬,衬出红军的力量得到千百万工农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作者借用“共工”这个神话传说,并赋予“共工”形象以强烈的生命力,热情地赞美了进行武装斗争的广大工农群众,讴歌了他们敢于扭转乾坤,摧毁一切腐朽势力的伟大事业,也表达了作者对实行人民战争争取更大胜利的巨大信心。革命事业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全国解放了,一切都不同了,每个人都是皇帝,是中国人民崇敬的圣人。作者借用一个古老的传说,高度评赞了六亿人民的主人公态度和聪明才智。

以上仅是毛泽东诗词中歌颂人民大众的凤毛麟角,要对其歌颂人民大众的诗词做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评析实在需要很大的篇幅!毛泽东诗词热情赞誉人民大众的文字笔笔皆是。如:“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

二、毛泽东诗词通俗易懂

毛泽东很称赞白居易写诗给不认识字的老妪听的做法。他认为歌颂什么仅仅解决了为了什么人的问题,仅仅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你歌颂的内容能不能被广大群众理解、接受,能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第一,引用典故通俗易懂

毛泽东诗词以引用典故而著称,在一首诗词中找到四五个典故不足为奇。古今诗人所引用的典故多晦涩难懂,而毛泽东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甚为熟悉或比较熟悉的。如尧舜、华佗、陈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牛郎、吴刚、嫦娥、唐僧、金猴等;其引用来历出处的诗句,不注明出处也不难理解,如“众志成城”、“飒爽英姿”、“秋风萧瑟”、“蚍蜉撼树”、“一枕黄粱”、“虎踞龙盘”、“倒海翻江”、“桃花源”、“九派”、“同仇”,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诗词贯彻了大众化的原则。

第二,具有民歌化的大众作风

意大利诗人韦大利在1896年出版的《北京儿歌》前言中写道:“尽管这些儿歌的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不识字的老百姓,但它显示出的创作技巧却不亚于欧洲许多国家的诗篇,甚至几乎可以说同意大利诗歌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可以预言:中国新的民族诗歌的样式必然会在这些充满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民歌基础上产生出来。”毛泽东对于群众的语言也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反对党八股》中他说:“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1936年4月在延安鲁艺做《怎样做艺术家》的演讲时,他又说:“文学上的用语,知识阶级的言语是不完全的,老百姓的言语是比较完全的。”“农民讲故事,不用古典,用许多新典——口头上极美丽的言辞。他们不懂胡适的‘八不主义。但常是诗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

毛泽东别具一格的《八连颂》则可以说是吸收群众语汇以传统民歌形式写出来的饶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献。“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歌革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为了突出“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这一防止和平演变的主旨,全诗通过“全军民,要自立”和八个“不怕”的多侧面论述,最后归结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震古烁今、发人深省的结论。此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活用和改造了“安民告示”一类应用文的大众化形式,寓“深入”于“浅出”之中,融革命宣传读物与抒情诗为一体。此诗必然会在人民子弟兵及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口语入诗明白如话

毛泽东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拿不出千古流芳的世界名著,又不愿为今天的民众服务不行。以为通俗了便伤了自己的尊严,以为通俗了便惨淡了自己的颜色,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在虚无缥缈的对未来的幻想中蹉跎人生,这实在是中国封建士大夫虚而不实的文化性格的遗毒,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害无益。”今人做诗词,不得不大量运用古汉语,词汇,以至作品或层次迭出而少现代色彩,或典雅深婉有余而通俗大众化不足。诗人毛泽东突破了原有词汇系统,创造性地大量地引用现代口语及常用的词汇入诗,是其诗词通俗易懂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念奴娇·鸟儿问答》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突破原有词汇,引用现代口语及常用语的典型范例。其中,“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等,简直是日常口语。诗人甚至不避粗俗,将“不须放屁”这样的句子写进词中。对此句入词,有人有所非议,认为太“粗俗”了,不宜写进词中。这是对这首词缺乏整体理解而做的粗浅之评。大家应当知道,词中的蓬间雀,反对一切战争,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被压迫人民的民主革命战争都反对了,这无疑是对所有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背叛;它对共产主义做了极庸俗的解释与宣传,无疑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签订“三家条约”就是要搞核垄断,保持超级大国的核威慑,以便在国际上推行霸权主义。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战士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实在是不能容忍的。“不须放屁”,正好表达了对蓬间雀的言行不能容忍的谴责,谴责中还带有轻蔑。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表达不仅在情在理,而且大快人心。正因如此,周总理在重病期间,听身边人员读此词当听到“不须放屁”时都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不须放屁”这是中国民间极通俗的愤怒的口头语,用在这里好似当头棒喝,力重千钧,嬉笑怒骂,即成佳章。

“不须放屁”,诗人毛泽东肯定也明了此词的确有点俗气,但是他仍将其入词,可见只有此词最能表达当时中国人民及世界所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对蓬间雀的愤怒与蔑视。郭沫若说:“所以大众文艺的标准应该是无产阶级文艺的通俗化,通俗到不成文艺都可以,你不要丢开大众,你不要丢开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始始终终要把人民大众刻在你头上。”“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毛泽东开拓出了一条诗词从过去文人墨客的书斋走进工农劳动大众的创新之路。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产物,是催促广大被压迫阶级兄弟缚住“苍龙”的号角,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凯歌。其灵魂——对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拥有一颗火热而赤诚的心将永远激励后世中华儿女。毛泽东诗词永不过时,永远值得后人去拜读,去探究每一个词句里所饱含的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张晓亮,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任傲霜编著:《毛泽东散文作品赏析》,海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2] 夏赞忠主编:《精神生产概论》,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3] 刘清平:《时尚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 冯贵民:《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论稿》,武汉出版社, 1992年8月第1版。

[5] 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7] 陈晋编:《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8] 陈晋编:《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9] 陈育德:《美学与文学艺术论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10] 李伟健:《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责任编辑:张晴)

猜你喜欢

毛泽东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猜诗词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