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联动,构建乡村教师研训新路径
2024-03-19杨强强黄春燕
杨强强 黄春燕
教师乃学校发展之本,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乡村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面临资源少、平台低、教研氛围差等客观困难,且存在自身发展意识淡漠等主观问题。因此,研究破解制约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构建有效的乡村教师研训体系至关重要。
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抱团成长
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建立了联片研修共同体机制,以省市教学示范学校为依托,以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组建了三级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团队,发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城乡联动、片区互动的教师研训新格局。每学期分学科组织以课标研究、集体备课研讨等为主要内容的联片教研活动,进行真教研、实教研,促进同行间的专业交流,形成相互启发与激励的氛围。同时组建线上虚拟共同体,实施“FTP共享式集体备课”模式。首先,主备教师上传教案到公共FTP站點,其他教师下载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主备教师再修改,形成共性教案上传;最后,其他教师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形成个性化教案。
此外,利用寒暑假时间,阳信县组建了“空中课堂”演练共同体,开展实战演习。教研室主任、平台管理员、校长和学科教研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平台维护和学生监管,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县域内成长需求强烈的乡村教师则组成执教团队。执教团队通过现场交流、网络教研等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与磨课,形成授课稿和教学课件,轮流执教。在反复的演练中,加深教师对课程和课堂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双师引领,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
为满足部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愿和团体学习需求,阳信县实施了双导师绑定指导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选拔重点培养对象,为其配备人生规划导师和业务指导导师。人生规划导师由校长、业务副校长或校长助理担任,业务指导导师则为学区内同学科的业务骨干。在导师的指导下,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成长计划,并进行专业阅读、教学思想提炼等,提升师德修养和自主发展能力。每学期或每学年,由导师团从师德、公开课、单项教育教学技能展示等方面,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此方法打破了“一师多徒”的传统带教模式,通过双师引领,实现了教师的个性化“自生长”。
三级教研,跨越发展障碍
为鼓励乡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阳信县落实县教研室、学区、学校三级教研,构建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联动机制。县教研室负责全县的教研规划和活动组织,以及省市县课题的申报、指导、管理;学区负责辖区内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通过主题实践探索问题解决策略;学校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开展,针对实际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通过“提问—反思—重建—形成”四步研究思路,引领乡村教师挖掘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突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内嵌工作实境,推动教学能力迭代
在双师培养模式下,表现突出的乡村教师会被安排到县内外优秀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研修,实地感受和经历真实的教学场景,并撰写跟岗体会;研修结束后进行汇报总结,跟岗学校对其进行考核评定,评定优秀者将成为双导师的后备人选。
为突破乡村教师教学力提升的“高原期”,阳信县以学区为单位,邀请“国培计划”专家、“学本教学”思想创始人进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临床诊断”,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定制”培养方案,随后通过专家执教示范课、课标研读及教材解读、学校教师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为期两年的嵌入式、跟进式指导。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引领教师转变育人方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主动发展。
通过“共性、个性、跨越、迭代”四环联动,阳信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师研训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乡村教师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从根源上找到了一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引领乡村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