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4-03-19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玥
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张玥
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注重开展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招聘信息,将学生与企业相关联,拉近学生与招聘企业之间距离,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能通过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收集关于招聘企业的信息,依据自身职业规划与发展需求,向企业投递简历,促进快速就业。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首先,上网成本降低。手机、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普及,网络资费不断变化调整,学生上网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完善,上网成本逐渐降低,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投入经济成本较低。其次,新媒体逐渐贴合大学生特点。具有多元化、海量化、互动性、随时性等特征的新媒体正在与微视频、微阅读等元素快速融合,无形之中与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相契合。最后,信息化网络渠道逐渐增多。大学生不仅能在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上投简历,还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企业信息,扩大了大学生求职渠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影响就必然会产生消极影响。首先,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中总会存在不实信息,学生对就业信息筛选不严时会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信息不对称。就业单位会依据市场及企业自身需求不断调整招聘策略,当高校与企业沟通联系不到位时,招聘信息就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从而对学生信息获取与简历投递造成影响。最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与搜索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个人综合素养等存在差异性,通过网络检索到企业招聘信息的能力不同,对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仅存在于信息发布上,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较少,例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开展就业咨询工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辅导等就业服务均不完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及简历投递方式,缺乏动态就业指导,不利于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与自我认识,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不够。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主要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观念为主,学生须自主进行企业信息筛选工作,自主完成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就业干预认识不足,没有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工作调整。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时,并没有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建议,而是依据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类情况作出相应的分析,导致针对性不足。此外,高校对网络信息监管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信息延迟的情况居多,学生无法获取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的企业招聘信息[2]。
(三)现有指导方式缺乏创新性。大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公共课,将就业指导公共课纳入课程体系中,教师采用讲授法对学生开展知识的讲解。引进案例对大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指导,但有些案例缺乏趣味性,课堂内容相对乏味,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四)信息技术使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所采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相关技术相对较少,就业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不能将企业招聘信息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进行汇总,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条件。此外,缺乏专业人员的有效管理手段,对学生获取及时、可靠的招聘信息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阻碍学生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用不大[3]。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多样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建立就业咨询平台。组建教师团队对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更新相关就业知识,还可以发布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高频问题和解决措施,提高学生就业信息辨识能力。最后,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采用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大学生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从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职业需求认知,进而对就业方向提供正确指导[4]。
(二)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建设。聘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人才建立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并提高大学生使用体验感,避免出现技术问题。例如,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就业信息网站、创建就业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提高大学生使用平台进行就业信息检索的体验感,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其次,利用互联网对就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发布到就业信息平台,依据大学生实际需求与平台反馈进行信息完善与修改,帮助大学生依据自身真实情况获取相对完整的就业信息。最后,研发就业指导软件。高校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软件开发,支持并配合相关部门与企业开发就业指导软件,为其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意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的功能创设,为大学生提供创建简历与管理、求职技能交流、职位检索等多功能应用,以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个人发展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
(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进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互联网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求职片段或者求职节目作为课堂案例进行分析,能有效促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制作微课视频做成系列网课,发布在慕课、学习通等平台供大学生学习,添加资源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多职场知识,为大学生求职路途扫除障碍。此外,可总结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共性特点,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训练和提升,实时跟进并了解大学生求职的真实状况,依据掌握的信息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求职体验。与此同时,还可开展就业求职讲座、座谈会,邀请专家为大学生讲授与求职相关的知识与技巧,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面对面交流,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5]。
(四)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新媒体时代,学生能将获取到的就业信息与企业信息进行实时共享,提高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效率。首先,高校须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资源信息交流共享,建立高校就业信息分享交流群,学生可结合自身经验对就业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其次,高校需开展线下招聘会,将线上线下招聘工作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汇总企业信息,并将参与招聘会的企业名单公布到就业信息平台上,对参与线下招聘会的相关企业提出明确要求,招聘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并将相关信息采用海报、宣传单、网页等形式在招聘会上展出,安排招聘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高校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网。学生的从业经历与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多依赖于网络,高校须对信息网络中的就业信息进行完善和丰富,并提高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高校与企业信息共享。新媒体视阈下,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首先,高校建立的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与企业实现共享。对于平台相关企业内容及学生点击浏览量,高校与企业均可看到,企业依据实际招聘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实时跟进修改,确保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资源。其次,高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促进沟通交流,获取详细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决策与调整[6]。最后,制定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就业信息编辑流程和规范。组建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管理教师团队,专门负责就业信息的整合、完善和修改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制定信息化平台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管理,与企业就修改信息方面达成共识,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共同提升信息化平台高效、高质量的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使用体验感。
(六)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是促进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高校须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对于建立的信息化平台与就业指导途径,高校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真实反馈,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其次,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设计,以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积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经,提高就业信息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最后,在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上预留问题反馈渠道,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就业信息内容或者信息化平台功能方面有改进意见或者建议均可通过此渠道进行反馈,管理部门须及时处理并依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使用体验。
四、结语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尊重大学生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采用合适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与企业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