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4-03-18李晓云孙逸梵张萍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通识适应性院校

李晓云,孙逸梵,张萍

(1.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1418;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3)

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引领。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民心相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能够推动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互建、互通,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势在必行[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在面向工业制造4.0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35 的伟大征程中,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职业教育担负着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使命,需要积极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技术迭代间隔已经小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成几乎人人需要职业能力重构的社会现状[2]。传统旅游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下的单一技能、简单任务导向的高职旅游人才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因此,探索切实可行、有效的旅游院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是当前高职旅游院校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在职业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职业教育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提高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

1 旅游专业人才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性

1.1 职业适应与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职业适应性(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意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一定素质或能力,可以满足职业所需最低能力和特性要求、熟悉工作速度、意愿适应、工作安全性等,表现为人与职业匹配合理、科学,提高工作效率。在适应性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提高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院校要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建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行业产业等育人主体,通过调整、顺应、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所需,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期待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在未来,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更多表现为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和面向未来终身发展的职业变迁能力[5]。职业教育适应性内涵需要从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来理解和把握,需要特别重视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应对不确定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变革的可能[6]。在宏观层面,职业教育要适应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在微观层面,职业教育要着眼于个体发展与个体职业、职业新要求以及新兴职业要求。

1.2 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要素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创新了旅游文化发展业态。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剧场、智慧旅游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给旅游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音翻译、AR/VR 数字导览、机器人客服、智能行程规划、酒店服务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和服务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旅游产业已经逐渐开始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复合的“信息密集型”产业转变。单一技能服务型人才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旅游产业的需要,行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互联网+旅游”跨界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7],提升旅游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迫在眉睫。

从产业人才需求角度出发,适应“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加紧培养各种新业态人才。通过调研发现,旅游相关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更青睐于“全面型人才”。其中,沟通表达、创新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是企业招聘员工最为看重的核心素养。这些需求也是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面对不同的客户类型,进行沟通;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旅游产品的价值除了从业人员需要展现的服务技能以外,沟通与创新、员工的价值观等隐性的技能和素养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企业认为从业人员的创新理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信息素养是高校学生在全媒体时代学习生活的基本素养,是衡量学习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主导学习过程、扩展学习领域,以获得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工作绩效与发展前景[8]。在旅游全媒体时代,信息整合能力既是不可缺少的综合能力,也是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企业认为,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更加完善的技能结构,才能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内容,获得长足的职业发展。

1.3 旅游教育回应适应性的改革方向

旅游专业教育具有立足产业实践、面向国内外需求、依赖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9],决定了旅游人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既要强化技能的学习,又要强调适应新型旅游业态的灵活性,以满足生产和工作需求;既要强调素养与技能并重,又要强调支撑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能力。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着眼于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方式、结构体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办学定位的适应性给予了更加明确的定义。人才培养方案即办学思想,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办学定位的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10]。

2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因素构成与现状

随着智慧旅游、全域旅游、5G 旅游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产业形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需求随之而来。为了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和学生现有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亟须对当前旅游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研究首先对多所旅游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梳理,归纳出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旅游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综合职业素养,适应现代旅游业态发展的要求的“未来员工”;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 所示(资料来源:根据以上旅游院校官网公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统计时间为2022 年12 月)。

表1 部分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旅游专业通识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结合前文中企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核心素养的调研结果,本研究的问卷从“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价值辨别”“信息处理”和“沟通表达”5 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综合素养进行调查研究。问卷的具体问题从国际通用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的中文版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11]中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同时结合了部分学者针对目前旅游职业适应性的研究问卷进行设计[12-15]。问卷共包含了“创新意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辨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5 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10 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对应一道选择题。选项采用5 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计分,获得各个维度的总分。回收结果通过SPSS 进行初步分析。

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本次研究共收回有效样本303 份,其中,女性243 人(占比为80.2%),男性60 人(占比为19.8%)。以一年级学生为主(223 人,占比为73.6%)。专业主要分布为:酒店管理(占比为35.64%)、旅游管理(占比为23.1%)、旅游外语类(占比为19.8%)等。

经过统计分析,问卷5 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分析能力(3.07 分)、判断能力(2.97分)、信息处理能力(2.95 分)、价值辨别能力(2.76分)、创新意识(2.75 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综合素养平均总分为14.5 分,说明目前旅游专业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性,会主动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例如,在“分析能力”的维度下,关于“尽你所能地学习,你永不知道学到的东西什么时候有用”和“当面对一个重要抉择前,我会先尽力搜集一切有关的资料”等问卷情境下,选择“赞同”的人数比例达到了98%。

相比较而言,旅游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价值辨别能力还需要提升。如在“创新意识”维度下,调研对象中有超过43%的学生不愿意“用很多时间尝试理解新事情的运作”;有47%以上的学生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想法缺乏创新性或者新颖性”。

在“信息处理能力”维度下,仅有45%的学生认为“即使是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轻易转发给同学或者朋友的”;而仅有40%的学生认为“我能在较短的时间分析各种信息,综合形成自己的判断或者观点”。还有大约80%的学生在交流展示素材比较多、难以取舍的情况下会选择使用“大段的文字”,说明旅游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能力仍有待提升。

3 旅游院校职业适应性培养的路径选择

旅游院校职业适应能力的教育路径选择是指旅游院校如何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确定旅游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的各要素,协调形成提升旅游专业人才职业适应性的路线。

在国家规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一般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成。通识教育一般包含人文社科类、自然社科类课程,是基础和前提,重点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健全其基本人格,为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项技能,注重学科思维培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构成高职教育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通识教育学时比例不低于38%,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16]。通识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被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素养等课程,被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高职院校提升通识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尤其在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岗位技能不足、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等情况,在旅游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制造背景下,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结构的矛盾突出。因此,在职教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选择既要从宏观层面设计通识课程的逻辑框架,又要从微观层面落实课程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桥梁和基础作用。

现有研究为探讨通识教育与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王丽娜等[17]基于“通识引领、专通相融、文旅融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认为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可以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杜洁莉[7]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文化类课程改革实践为例,认为课程的改革应采用信息化多元化教学资源,以虚拟仿真、交互课堂等方式,结合个性化实训和网络交互评价等方法,进行课程教学的转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基于对上海某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适应性综合素养的调查结果,笔者由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视角出发,从3 个方面提出了旅游院校通识教育可能的实施路径。

3.1 “专通融合”,建设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课堂”

第一,要围绕职业要求设置通识课程,从复杂多变的内涵中明晰通识教育的角色和定位,从而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人才与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多维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对标旅游行业职业适应能力要素特点,通识课程与专业融合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职业适应性的重点是要提升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度,形成与时代相符合、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例如,旅游院校可以通过平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梯度,使通识类课程能够跨学科地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更好地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育人成效[18]。与此同时,在通识类课程中提升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质量与实践实训机会,与时俱进地更新与旅游职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成效。

第二,通识课程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以合理、反思、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从企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中不难发现:企业看重有面对不同客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合理方法解决突发问题能力的人才,同时旅游院校的通识课程目标也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导向,通过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案例的结合,推动通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批判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判断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专业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要适应新技术革命、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19]。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点在于信息获取、加工和使用能力。通识课程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自查文献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检索和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旅游院校学生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信息环境。但是当前学生在健康信息素养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还不强[12]。旅游院校应在通识课程中加强学生的信息评价、甄别、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养成学生“不轻信”的习惯、培养学生“会分析”的能力、坚持“有立场”的态度。

3.2 “通技融合”,建设产教融合育人“大平台”

产教融合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真正发展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适应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6]。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等形式,专业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先进技术和管理进教材难、进课堂难的问题。依托通识教育与技术融合的课程设置理念,可以为学校、企业、学生搭建产教融合育人的“大平台”。虽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有较高的匹配度,但对于适应流动多变的就业模式、产业发展新职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产业,但在旅游专业类的通识课程中融入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能更好地拓展从业人员的素养,更有利于建构与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体系。旅游产业的新发展、新业态可以依托通识类课程进入课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旅游活动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会因为信息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变革。通识教育的课程要着重将教学内容由“源于企业”变为“先于企业”,将新技术的转化创新环节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科技的全面认识,有助于补齐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

3.3 职业精神融入,打造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应对时代背景和产业变化情景,对育人思路的探索和革新,是高校教育知识传递与育人任务相统一,是回归教育初心和重构育人价值内涵的高度一致[20]。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归根到底是让职业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而课程思政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实现职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具有深度契合性,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通识教育课程较其他课程建设更有直接相关性,更易成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师资、内容、方法都有待提升[2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评价研究也有待丰富。旅游产品的构成既有“有形”的实体产品,也有“无形”服务产品;且在“无形”产品中,人的情感、交流、价值观等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识课程中的“德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等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平等意识、劳动意识以及对于工作的信心[22],并由此树立职业文化自信。因此,旅游专业的通识教育要如何立足育人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在职业素养和岗位要求的融合点、凝练通识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契合点,是培养德技兼修的合格职业人才需要探索的路径[23]。

4 结束语

在职教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通识教育既要从宏观层面设计通识课程的逻辑框架,又要从微观层面落实课程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桥梁和基础作用。旅游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应不断探索通识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持续推进通识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联动调整,打通教学领域存在的专业壁垒。从发展的观点看,职业适应既是主体与客体即外部环境和职业对象互动的过程,是外显可见的行为,也是主体在与客体互动中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结果。通过职教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课程的研究,挖掘通识教育介入职业适应性的路途、方式,为专业教育之外的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条件的职业岗位能力,最终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产业距离更近,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应成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指标之一[24]。探索职业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有利于各国间职业教育经验和人才的交流,对树立平等合作、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通识适应性院校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