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的版画创作思想及实践探究
2024-03-18李斌康贝贝
李斌 康贝贝
摘要:目的:彦涵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大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经受了很多磨难,但为中国当代美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典之作,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通过对彦涵的艺术生涯进行回顾,结合他的版画作品,探究其创作思想及艺术特色,感受彦涵版画的巨大魅力与价值。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研究彦涵版画创作的背景,总结彦涵版画的艺术特色,探索其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结果:彦涵的版画创作共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为朴素时期、写实主义时期、黑色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抽象构成时期,这五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彦涵的版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论:彦涵从年轻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到中年时期作品抒发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再到晚年对抽象表现语言的不懈追求,经历了巨大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上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艺术人生的超越,这在同一时代的艺术家中非常罕见。当今时代,弘扬彦涵先生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艺术精神,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延续鲁艺精神的艺术家,更是为了让后起的艺术学子了解艺术家如何有效驾驭艺术,为国家、社会贡献出理想的光和热。
关键词:彦涵;版画;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3
2011年9月,著名版画家彦涵在北京逝世。彦涵曾这样说过:“有一天我会离去,但我会像烟花一样迸裂开来,留给人世间最后的美丽。”纵观彦涵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他几乎经历了新中国的每个重要时期。彦涵的版画作品共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为朴素时期、写实主义时期、黑色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抽象构成时期,这五个时期,既有区别,又存在内在的联系。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经典之作,其作品之多、影响之大,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 彦涵版画的艺术特征及思想
1.1 题材的选择
彦涵这一生如同一名战士,以刻刀为武器,永远奔赴在第一线。分析彦涵版画的艺术特征,首先应从题材来探究。彦涵的版画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一类是后期较为抽象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战争之中。作为一名记者,彦涵进行过许多战地采访,有机会直接参加对敌斗争,其中他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民兵,很多时候彦涵都与他们一起行动。在游击战中,彦涵深切地体会到民兵在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为他日后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提供了重要素材。例如《运粮》这幅作品,彦涵描绘了八路军战士在背粮途中有说有笑的情景,表现出在艰苦的条件下,革命战士依然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后来彦涵回到了相对平静的延安,这个时候从冀西传来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英雄事迹,这立刻引起了彦涵的强烈共鸣。彦涵根据此事件,完成了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1]。他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创作出了十六幅木刻插图。20世纪50年代是彦涵版画创作的写实主义时期。在朝鲜战场采访的沿途,彦涵留意观察生活,他看到几个妇女蹲在路边卖苹果,而在不远处就站着几个把守海岸线的志愿军战士。彦涵受到启发,开始构思“摘苹果”题材作品。经过反复推敲,朝鲜少女送苹果给志愿军战士的创作思路逐渐变得清晰。彦涵由此创作了套色木刻版画《刚刚摘下的苹果》,后来这幅作品通过外交部赠送给了朝鲜美术家联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彦涵创作了一大批与青春和爱情有关的作品。彦涵的青年时期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他没有享受过美好的青春,因此到了晚年,他越发向往青春,向往那些逝去的时光。值得注意的是,彦涵对人性的表達,发生了从以往的集体主义模式向以个性表达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预示着彦涵的艺术正在接近普世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这为他的艺术融入世界体系打下了基础。
1.2 构图的设计
彦涵作品的构图样式,前期较为饱满,以各式各样的点线刻画重大场面,后期的构图则趋向简洁疏朗,画面具有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这与他后期的抽象风格有关。《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见图1)是他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品。该作品黑白的处理和构图使人感到有一团被压抑的火要从黑暗的地平线下冒出,这暗合了中国人民当时的处境及其必然挺起胸膛走在大地上的美好期待[2]。1962年的秋天,彦涵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一幅解放军胜利渡长江的大型套色木刻版画《百万雄师》,在画面上采用了排山倒海式的宏大构图,在艺术的情节处理上,没有描绘传统的作战场面,而是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战斗打响前的一瞬间。这种以静制动的艺术手法非常扣人心弦。在经历了一个极其痛苦的时期之后,彦涵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感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彦涵的艺术开始走上了普世的道路,其中彦涵在1962年创作的经典木刻版画《老羊倌》便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木刻版画《老羊倌》作为一种人性的象征,在天苍苍、野茫茫之间,彦涵通过展现老羊倌对羊羔的怜爱之情,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人性。在20世纪80年代,彦涵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万花筒般的变化,许多奇妙的构思不断涌现出来,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一种风格出现后,很快就会被另一种风格替代,甚至在一个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又包含着数个小的渐变。比如,在《舞影凌乱》《奔马》以及一些类似手法的草图和彩墨画中,可以看到一种“错乱”意识的存在。再如《海的女儿》《浪花》,其斑点化的特征非常接近后期印象主义的“点彩派”。
1.3 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彦涵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彦涵现象”,如果将其作品罗列起来,并制作一个时间标尺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每隔十年,他的艺术风格就会发生一次突变。20世纪40年代是彦涵解放区木刻的朴素时期;50年代是他颂扬新中国的写实主义时期;而60年代则是他作品的黑色时期;接下去的70年代,是他表达人性的浪漫主义时期;90年代,是他用几何抽象表现的现实主义时期。从彦涵艺术发展的脉络来看,这五个创作时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它们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虽然彦涵的艺术风格始终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他一贯坚持的人民性和思想性。
从1943年开始,彦涵在延安期间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的一些木刻成了传世的经典。这批作品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木刻版画《来了亲人八路军》(见图2),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二月的大“扫荡”中,日军将许多村庄焚毁,粮食被抢光,人民被屠杀,损失非常惨重。彦涵根据此事件创作了这幅木刻版画。在这幅作品中,彦涵刻画了一个瞎眼睛的老大娘在抚摸一个小战士的脸,作品在揭露敌人残暴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民对八路军的热爱,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人。研究彦涵抗战时期的木刻,有一个重要特征不能忽略,那就是主题的人民性。其作品除了表现八路军之外,对民兵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木刻版画《护送伤员的民兵》,描述了民兵在反“扫荡”中自发组织起救护队,在漫天大雪中用棉被将伤员包裹起来,撤退到安全的地方,许多被子上都沾满了八路军战士的鲜血。彦涵创作的部分木刻版画涉及特殊的历史背景,如在1942年的两次大“扫荡”中,日军在奔袭中直接从老百姓那里抢夺粮食作为军需,因此围绕粮食的斗争就有了战略意义,彦涵根据这一事实创作了木刻版画《不让敌人抢走粮草》。在这幅作品中,他集中表现了农民为争夺粮草而跳上马车与敌人展开搏斗的情景。在彦涵解放区木刻第二阶段,他创作了《豆选》这一作品。彦涵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用豆子选举村长的情景,墙壁上张贴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在参与选举的人们中,彦涵还特意刻画了一个妇女,她弯腰小心翼翼捡起失落在地上的豆子,表示出她对自己民主权利的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幅木刻版画《豆选》被复制成了大幅油画,悬挂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大厅里,作为民主制度的一种象征。
1973年,彦涵开始冷静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他深刻领悟了鲁迅的一句话,那就是“为人生而艺术”。在闷热的夏夜,彦涵肩披湿毛巾,在只有9平方米的小屋里奋力雕刻木刻版画,由此他开始创作《鲁迅小说》插图。在他的创作中,每个故事都有着现实的深刻含义。在创作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彦涵特别强调孔乙己的腿虽被打断了,但他腰板依然挺直,彦涵说:“我就是想通过孔乙己的形象,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倔强。”在彦涵创作的所有插图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阿Q。他说:“我并没有把阿Q描绘成一个可笑、可怜的小丑,而是想从他复杂的内心去揭示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弱点。”彦涵所创作的阿Q形象,是他在《鲁迅小说》插图中唯一的一幅独立肖像画。
在晚年的彦涵看来,其前半生的创作大多与战争有关,甚至有人称他是“战争画家”。彦涵说:“事实上,这样的称谓与我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争,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因此我需要去表现的是和平。”1983年,彦涵创作了套色木刻版画《残缺的翅膀》,他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和平鸽被摧残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憎恶。1982年,彦涵又创作了木刻版画《亲昵》,他再次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两只相互亲吻的和平鸽,表达出人类需要和解的意愿。此时的彦涵从一个专门表现“战争”的画家,转变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
彦涵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的先驱者,其创作历程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并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早期创作是解放區生活与战斗的写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其成为“解放区木刻”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作品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彦涵的创作一方面延续了早期革命题材,另一方面又着力于表现新时期国家的建设与人民的生活,技艺更加精湛,具有史诗般的品格。从20世纪70年代起,彦涵作品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实主义走向象征、比喻,充满艺术的激情与力量。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化,其创作始终具有时代精神和服务人民大众的特质。
2 彦涵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纵观彦涵跌宕起伏、充满传奇的一生,他一共创作了近八百幅作品,其中包括版画、油画、国画、插图、书法,还有美术理论著作[3]。正如著名的美术理论家齐凤阁先生所说,一个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不容易,能够创作出经典作品就更难了,而一个艺术家能够在他的每个作品时期都创作出经典作品就更是难上加难,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彦涵。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在争取土地和民主权利的土地改革中,彦涵所创作出的木刻都散发出了不朽的光芒。改革开放以来,彦涵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80年代之后,彦涵的艺术开始进入了全面跨越的阶段,作品转向对社会的关注,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彦涵曾说过:“画画实际上就是在画思想。”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彦涵就在默默地做一件事情,他将自己随时涌现出来的艺术感悟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年复一年坚持。20年之后,这些笔记如同涓涓的溪流一样,终于汇集成了大海。2005年7月,彦涵正式出版了其著作《艺术随感手书集》,在这本书里,彦涵采用短句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艺术的精辟见解,其中包括“艺术的人民性与时代性”“人生观与艺术观”“美学心理”“美术的世界性”“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艺术创作方法论”等,涉及绘画领域的各个方面。《艺术随感手书集》的出版,表明彦涵的艺术已经完成了理论化的过程,这也是他想留给后人的一件指导性礼物。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对彦涵的艺术作出了详细的评价:“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中,彦涵先生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家,他不仅在延安时期就是最重要的革命版画家,以其画笔和刻刀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而且他也是新中国版画教育和版画事业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作品的画稿创作,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画面。
彦涵先生的众多创作,不仅反映了他杰出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新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4]虽然这些评论证明了彦涵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毕竟还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整体而言,彦涵的前半生十分辉煌,但他的后半生更为重要。这不仅在于他的命运跌宕起伏,还在于其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更为剧烈,思想性更为深刻,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更大。应该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思想被长期禁锢的社会里,在执意固守传统文化且中庸意识浓厚的民族中,彦涵的出现是极为罕见的。
彦涵是一位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的版画具有宝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他早期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血与火的战斗场面,并成为“解放区木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土地改革时期,他的作品表现了人民与专制势力作斗争的激奋场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彦涵的作品中又出现了现代抽象美学思想。
3 结语
彦涵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大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经受了很多磨难,但他为中国当代美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典之作,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紧扣时代前行的主题,为人民的胜利而欢呼。他的一生践行“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是为人民立传的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迹。
参考文献:
[1] 彦东,郝民,于溟跃.时代、思想与彦涵革命艺术人生:访彦东先生[J].艺术评论,2022(6):92-103.
[2] 君理.鲜血与烈火凝结的木刻[J].美术,2015(9):61-67.
[3] 彦东.彦涵艺术的发展和演变[J].美术,2011(11):46-55.
[4] 丁军立.黑色在版画作品中的艺术功能[J].美与时代,2009(9):73-74.
作者简介:李斌(1971—),男,江苏响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画。
康贝贝(1999—),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