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2024-03-17王健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有裨益,有助于夯实保障基础、提升践行成效及激发内生动力,进而使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多元文化交互冲突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政教育传统固化阻碍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培养,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制约了大学生思想层次的有效提升。对此,高校与教育者需要立足新媒体环境,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导向,全面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抢占思政教育新阵地,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以营造新媒体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进而有效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使高校人才培育质量得以全面提升。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逐步深入地阐述新媒体环境下以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挑战及路径,旨在为高校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提供思路借鉴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自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16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湘南学院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与创新创业专项“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X6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和意识形态建设。青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高校需要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优势,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效,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夯实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保障基础
新媒体场域是多元文化交互冲突的主要场所,且其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观念,其中的错误思想和不良理念弱化大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接受和认可,不利于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2]。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手段,可以使大学生全面认识并了解本国文化,明确不同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对立与冲突的一面,使其警惕“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战争”,进而高度认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作用与育人功能。在学校与教育者的指导下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因素和错误理念的侵袭,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开展夯实基础。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践行成效
以理论性灌输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全面发挥文化的载体功能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3]。然而,新媒体场域中存在各种形态的“快餐文化”“伪文化”,还充斥着大量裹挟不良价值观念的消极文化,制约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推进[4]。对此,高校需要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助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践行成效的有效提升。
(三)有益于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生动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具广度、深度和精度,依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手段优势,高校可以拓展本土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提升文化素养,在革命文化的学习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使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认知层次,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媒体的赋能和支持下自觉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注入不竭的内驱动能。
二、新媒体环境下以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交互冲突弱化了大學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随着新媒体的深度应用和全面普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以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的手段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5]。现阶段,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载体,这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和不良观念的侵袭。在西方国家文案、音乐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逐渐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裹挟,进而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爱国主义、团结精神及奉献精神不屑一顾,甚至将追逐西方国家的节日与风俗习惯作为潮流,成为西方文化的忠实拥趸,逐渐丧失了对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自信心,弱化了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使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和重重障碍。
(二)思政教育传统固化阻碍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培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信息交互方式的全面转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思想诉求和内心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较为传统固化,不能及时转变育人理念和教育手段,难以全面发挥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优势[6]。思政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依旧聚焦于书本知识和专业理论,忽视了对大学生本土优秀文化及主流文化的教育,未能将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7]。同时,在日常施教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实施有效的文化育人,无法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制约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对以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践行造成了阻碍。
(三)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制约了大学生思想层次的有效提升
以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赖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层次和认知高度,这对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网络文化泥沙俱下,部分文化传播行为充满了“泛娱乐化”和“泛低俗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对优秀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8]。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大学生乐于追求新鲜事物并强调个性化,加之其理解力和判断力有待提升,因而容易受到新媒体场域中包含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的“伪文化”的影响,扭曲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弱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严重阻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
三、新媒体环境下以文化自信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应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指导大学生全面学习本土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建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增强[9]。同时,高校还需要引导大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思维及全面的视角对待他国文化,既要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学习他国文化的精髓和优势,又需要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交互冲突的本质与内涵,时刻提高警惕,避免受到“文化入侵”与“意识形态战争”的影响,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侵袭的危害,严厉批判裹挟错误思潮和不良观念的“伪文化”和“虚假文化”。此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与渠道优势,依托新媒体加强对本土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文化传播为武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抢占思政教育新阵地,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
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迅速抢占思政教育新阵地,将思政育人功能拓展至新媒体场域和网络空间[10]。对此,高校需要全面打造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11]。思政教育者要依托新媒体加强文化传播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和立德树人效能,使大学生在本土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水平并树立较高的道德标准[12]。以此使大学生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并通过自省、自查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自觉接受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三)营造新媒体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随着媒介方式的全面转变,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开展信息活动的主要空间[13]。要实现以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需要高校在新媒体场域全面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借助新媒体的渠道作用强化本土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传播,以此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14]。对此,高校应聚焦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新媒体平台,创建官方自媒体账号,定时发布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党史知识、时政热点等内容,定期举办新媒体书法国画比赛、唱红歌比赛、党政知识比赛等活动,并以抽奖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15],使大学生在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中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提升对新媒体场域各种文化形态的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素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空间准确识别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始终筑牢思想防线,真正成为可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設者与接班人。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是唤醒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核心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将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导向和有力抓手,积极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交互冲突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理念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以此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功能,为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筑起安全防线,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赵婉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变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99.
[2] 杨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媒体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8):108.
[3] 于婕.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102.
[4] 唐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90.
[5] 管然浩.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81.
[6] 尹成鑫,李礼.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监测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81-85.
[7] 唐倩,佟晓露.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81-82.
[8] 曹宇巍.新发展阶段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省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33-36.
[9] 白林驰.网络短视频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1,4-6.
[10] 周俊利.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多维探索[J].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150.
[11] 赵妍.信息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97.
[12] 诸琦睿.新媒体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28-32.
[13] 闫雪琴.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50-52.
[14] 宋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57-58.
[15] 唐龙.红色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J].人民论坛,2021(12):102-104.
作者简介 王健,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