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4-03-17阿的勒·扎克王琦璇林渝皓邢宇
阿的勒·扎克 王琦璇 林渝皓 邢宇
摘要: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度更高,对社会焦点事件思虑更深,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性更强。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各个领域,新媒体已逐步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平台上层出不穷的新闻、信息、观点、理念吸引青年群体关注,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须抢占的思想阵地,能为高校共青团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和能力提供重要助力。但目前,各大高校团属新媒体工作仍存在没有深入了解青年需求、内容吸引力不足、高校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调查问卷的方法,阐述高校团属新媒体应加强新形势思政建设的重要原因,分析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加快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路径:提高对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形式的利用度,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模式;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人员的能力,从基础层面强化整体工作能力;加大高校团属新媒体工作的保障力度,多措并举保障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等,旨在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大格局,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共青团;网络思政;高校;团属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156-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新疆大学团建研究课题“团属新媒体‘三位一体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D TJ202106;2021年度新疆大学团建研究课题“高校从严治团工作与三力一度有效衔接的体系探究”成 果,项目编号:XDTJ202116
当前如何立足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思考的内容[1]。各大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提高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水平。积极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理论,不断强化正面思想理念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负面舆情的管理管控水平,追寻新时代的宣传大格局,传播新时代的强大正能量[2]。
一、高校团属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应当加强新形势思政建设的重要原因
(一)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通过数字化和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和网络平台。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并深入渗透各个领域,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移动智能终端高度普及,新媒体已逐步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整体网民规模已达到10.7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9.8%。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4.4%、32.4%、26.8%和28.6%。网络视频用户占整体规模的96. 8%;短视频用户占整体规模的95.2%。网络直播用户占整体规模的71.0%;网络文学用户占整体规模的49.0%[3]。这些数据充分印证了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事实,新媒体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
与此同时,青年网络用户比例不断攀升,新媒体已成为青年了解外界信息、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高校共青团也需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对网络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转移到新媒体上,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抢占舆论高地,在这片新的领域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理论,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二)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亟须抢占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舆论舆情高地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要求,各级团组织要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紧扣新的形势要求,巩固发扬传统品牌优势,优化创新项目载体[4]。
在新媒体得到长足发展、多种文化传播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国外敌对势力也不遗余力地对中国青年群体进行文化渗透。一方面,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中植入西方文化思潮,在潜移默化间让青年群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动摇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更容易抢占舆论话语权,编造和传播各种对立性质谣言的难度和成本更低,而主流媒体辟谣的难度和成本大幅提升。
青年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群体对于多元文化冲击的抵抗力不强,在多种价值观念的诱惑和迷惑下,个别青年的道德认同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和扭曲;个别青年具有服从性、盲目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根源在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人生阅历有限。
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社团建设等方面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的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三)新媒体日渐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9年8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5]。因此,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在潜移默化间正向影响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在此基础上,新媒体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助于高校共青团进行的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窠臼,实现形式与内容创新,弥补原有思政教育内容形式方面的短板,进一步突出思政教育的自发性、多元性、趣味性等优势,促使高校学生强信念、守初心、践使命。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堂是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阵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阵地已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和案例,弥补思政课堂学习的不足,強化思政课学习效果[6]。
二、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一)没有积极了解青年群体对文化内容的需求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7]。其中各大高校均已开设本部新媒体运营平台,截至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共计163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都已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虽然从数据上看,高校的新媒体开设率极高,但从所发文章的影响力来看,其思政原创内容少,思政工作以转发官方媒体的消息为主,自主形成的思政内容水平参差不齐且同质化程度高,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低下,思政工作成效非常有限。现今的高校团属新媒体没有深入探求青年群体所追求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较少深入青年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没有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青年学生的整体政治思想风貌把控不完全、了解不透彻。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团属新媒体亟须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了解青年群体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文章内容产出,强化高校团属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让新媒体阵地的思政工作摆脱应付指标和被动作为的局面,主动投身于积极宣传和创新中,减少形式主义错误,让强制学生转发内容变成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转发关注,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8]。
(二)高校团属新媒体的部分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
高校团属新媒体常常仅以本校师生作为新媒体活动的受众,定位狭窄,影响力有限。
同时,因为预期受众数量少,受众接收的信息同质化程度高,使得高校团属新媒体产出的思政教育内容形成了简单化、形式化、同质化、僵硬化的特点,对文案缺少精细修饰和深度加工,对青年学生缺乏了解,使得优秀思政作品产出难度大、数量少[9]。
统计54所高校所发布的新媒体文章发现,优质作品占比较低,其中阅读量超过10万的占比2.07%,阅读量低于1万的推文仍是主流,可见这些公众号推文对青年群体的思政教育效果极其有限。
另外,高校团属新媒体未将发布的话题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不愿走出舒适圈进行创新,没有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在青年学生中难以产生良好的反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内容吸引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团属新媒体工作者的能力不足,其表述能力和转述能力有待提高,克服思政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同时应强调多元性、科学性等,激发思政教育媒体平台活力。
(三)各高校对于新媒体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对于本校团组织的新媒体工作重视程度较低、人员遴选机制不完善、人员招募流程不规范[10]。新招募的学生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工作内容的熟练程度也各不相同,加大了招新后的工作难度,延长了招新后的培训时间。
与此同时,高校团属新媒体的正式工作人员数量普遍较少,干部多由原高校共青团团委成员兼任,一岗多责,权责利划分不明晰,缺少高校团属新媒体建设专项干部以及新媒体行业高水平优秀人才[11]。又因高校团属新媒体部门为新设立的部门,保障条例不完善、保障机制不明晰,使得部门在人才招募、运行经费、工作场地、专业设备等方面没能得到足够支持,整体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同时,高校团属新媒体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使得团属新媒体部门难以与本校马列主义学院、思政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理论探讨和信息交流,也不易与本校教务处、学生处等学生情况统计部门共享青年学生的思想舆论动态。
上述问题是由高校对于团属新媒体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的。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一)提高对新时代文化传播形式的利用度,丰富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共青团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和思政教育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团课建设新方式,主动走出舒适圈[12]。
通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中,优化创新目标载体,将思政课从课本和讲台搬到智能手机和微信公众号上,增强团课学习效果,强化青年对于党的认同。要将青年群体关心的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间影响青年学生。同时要从单一的微信公众号中脱离出来,利用抖音、快手、bilibili、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性探索利用图片、短视频、纪录片、直播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扩大团属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发挥新媒体的信息共享作用,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接,积极建设高校团属融媒体中心,打造高校校际融媒体联盟,加强对校际资源的利用,实现地区高校团属新媒体共同发展。
积极组织高校思政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和思政教育影响力,配合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工作人员推出符合当代思想理念要求,且具有传播正能量作用的網络文学、网络音频、网络视频等作品。通过搭建课下思政第二课堂,开展趣味化的思政宣讲,增加非正式化的思政交流互动,创新思政教育传播方式,更有效地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
常态化举办各种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和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在校青年学生征集摄影、网络文学、音频、视频、动漫、电影等具有正面思想引领意义的作品,面向高校教师征集文学作品、论文报告、工作案例、微课等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优质作品,充实作品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进一步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强化党对于思想舆论阵地的领导。
在此基础上,建设作品选题规章制度,规范议题设置与作品选题的策划,具体内容创作应围绕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不断提升原创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以内容优势在青年群体中建立口碑,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13]。
(二)提升高校团属新媒体人员能力,从基础层面强化整体工作能力
首先,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团属新媒体人员招募章程,规范招募流程与需求,提升高校团属新媒体人才质量,减少新人入职后的培训时间和适应时间,提高高校团属新媒体工作人员的整体基础素质[14]。
其次,需要主动提高工作人员与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主动转变工作视角,聚焦青年群体与社会普遍关注的各项问题。积极联系青年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问题思考,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辨析与舆论引导,积极发出真实的、有质量的、有价值的声音,发挥共青团宣传的窗口作用和带头模范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主动培养和打造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队伍,孵化一批政治素养好、思想觉悟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临场应变能力强且粉丝量众多的网络思政教育大V、校园青年网络红人,全面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效果。
(三)加大高校团属新媒体工作的保障力度,多措并举保障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保障条例制定与保障机制的设立。各高校团组织要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立足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实际,优化各种激励引导机制,在人才获取、运行经费、工作场地、专业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的支持[15]。
其次,应当明确划分权责利,建立专门的团属新媒体工作组织,设立高校团属新媒体建设专项干部,并引进新媒体行业高水平优秀人才,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团属新媒体人员招募章程的基础上,增加团属新媒体工作人员数量,借此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通达性、有效性的与本校相关部门的联席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强化各方信息互通,壮大学校的思政教育宣传队伍的力量。并且,应由上级党组织牵头,积极组织参与学校思政宣传工作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与新媒体素养,提升网络信息再加工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特色化建设、创新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共同探寻的方向,如今新媒体已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青年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亟须抢占新媒体育人平台的先机与高地,在这片新的领域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理论,引导青年学生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 杨凤美.高校团属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优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28-30,3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5):13.
[3] 杜沂蒙.共青团中央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N].中国青年报,2022-04-25(001).
[4] 何贤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出路[J].西部广播电视,2016(3):22-23.
[5] 吴静,杜宇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08-111.
[6]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3):125-128.
[7] 李丽君,黄翘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4):207-209.
[8] 刘珊.新媒体下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军转民,2023(20):96-98.
[9] 张家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多维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2023(10):128-130.
[10] 于敏.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194-196.
[11] 张亚辉.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5):19-21.
[12] 余靓豪,李强.新媒体時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167-169.
[13] 陈玲.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途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5):139-142.
[14] 崔人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123-126.
[15] 刘艳,雷荣珍.发挥高校新媒体平台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2(4):28-30.
作者简介 阿的勒·扎克,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王琦璇,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高校思政。 林渝皓,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高校思政教育、党团建设。 邢宇,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