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艺术性分析
2024-03-15毛科明
毛科明
[关键词]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艺术特征;小提琴
小号这件乐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至古典主义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类型。这首作品一开始是伟大的艺术家海顿专门为E调小号而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音乐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乐器制作工艺与演奏技巧的科学改良,这首作品也时常有演奏者用B调小号演奏。海顿为小号创作的作品《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一首具有深邃艺术内涵和高超演奏技巧的作品,这首作品是世界豪华职业乐团、国内职业乐团的入团考试必考曲目,同时还是权威国际小号比赛(如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莫里斯安德列国际小号比赛等)的首轮考核作品。这首作品备受关注,不仅仅因为它具备深厚的艺术底蕴,还因为它对小号专业技巧的演奏要求较高,在作品中能够考查演奏者在吹奏技巧、表达能力和音乐理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海顿与《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简介
(一)海顿简介
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是欧洲音乐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大师之一。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之一,他奠定了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被后世称为交响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是一位具有独特创作灵感的作曲家,他的创作题材遍布声乐、器乐、钢琴、弦乐等众多领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二)《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创作背景
海顿的第三个创作时期从1790年开始,这是他创作中的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海顿表现出澎湃的创作热情,作品也获得巨大成功。海顿从英国回到维也纳之后,与他的小号演奏家好友维丁格尔一起对巴洛克小号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如将按孔变为活塞、演奏音阶从自然音阶发展至半音阶等,这一系列的改变让小号更具艺术魅力与演奏潜能,提升了小号的创作空间。在1797年,这首专门为按键小号而作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更是让海顿的音乐才能得以完美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整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轻松愉悦,与其两次受邀至英国伦敦皇室创作演出有很大的关系。在英国期间,海顿的生活和精力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造就了《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这首作品也成了海顿的最后一部协奏曲。这首作品从诞生之际至今,都在小号演奏者内心最想演奏的名单之一,在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不减当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比赛与专业演奏中常演常新,成为小号专业学习的必学经典之一。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艺术特征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属于典型的协奏曲规范,由快一慢一快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第一樂章共169小节,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作品建立在E大调的基础上。
呈示部(第1-92小节):作品开篇便伴奏出主部主题,音乐坚定有力、情绪轻快,紧接着小号奏出,在一个4+4双句乐段中呈现,乐句以主和弦终止式进入连接部。从第46小节开始,将副部主题娓娓道来,音乐情绪更为抒缓,充满诗意柔美。在调式调性方面,副部主题转入属关系B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展开部(第93-124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部的引入延续了呈示部的主题乐思,在变化过程中展开,第一个阶段主题为小调式,色彩暗淡,在丰富的和声变化进程中结束在A大调上。第二个阶段主题II对呈示部中的主部、副部材料进行了综合,调性为A大调的平行小调f,在第110小节处,出现了小号演奏高音区的八度大跳,将音乐作品推向高潮。
再现部(第125-168小节):再现部对呈示部的音乐进行了再现处理,通过对呈示部的音乐进行拓展而形成,在再现部的演奏过程中,通过连续独奏的三连音演奏音乐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最终作品在主调的大46和弦上终止结束小号的华彩,紧接着在乐队的齐奏中乐章辉煌地结束。
(二)第二乐章: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共50小节,短小精悍,由三部分组成,乐段A、B、A,尾声,A大调。
乐段A(第1-18小节):在小提琴细腻的演奏中乐队奏出歌唱性主题,旋律优美抒情。小号从第9小节进入,形成了两个4+4的方整性音乐结构,主题旋律的核心音高材料是通过主音的音阶上行展开,上半乐句在V级和弦半终止结束,下半乐句在小号主奏的三十二分音符中变奏主题全终止。
乐段B(第19-26小节):乐段由两个有同样主题的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为4+4格式,在转入小调之后,音乐的情绪由大调的明朗坚定转向暗淡迷离。在27-33小节中,进入第二个乐句,为再现段的开展作准备。
段A(第33-40小节):此乐段为变化再现,通过改变乐段的后乐句,形成对主题材料的重复回顾。在第10小节的尾声中,小号在通奏主音的伴奏下,从IV-V的半终止式中结束该乐段。
(三)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共297小节,属于回旋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主题材料为A1-B1-A2-C-A3-B2-C。
呈示部(第1-136小节):主部主题依旧由乐队奏出,在连接部与结束的衬托之下,在主部与副部主题之间添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副部调性转入bB大调,在小号的独奏中通过下行的音乐旋律走向形成与主部主题的大量对比。再接着由四度上行跳进表现犹如号角的主题,回归到主题的音乐元素中。
展开部(第137-180小节):展开部同样以主部主题引入,通过对主部的材料与连接部的材料进行综合展开,通过三个阶段,属关系大调的转换来完成音乐的衔接与发展,特别是在第二阶段中,在丰富的和声导人下,作品的调式发生频繁的转化,从f-bb-bA-f,在不断的调式转换过程中,音乐呈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也出现了作品的再次情绪推动。
再现部(第181-297小节):在再现部中,到了回旋主题的后半部分,通过延续主部材料的过渡进入副部,通过对属功能和声的变化与特征过渡,让音乐在充满回旋的进程中结束,在乐队强有力的节奏推动下,全曲富有活力地结束。
三、作品的演奏分析与艺术处理
(一)不同调小号演奏方法的对比
总体来说,B调是目前小号教学中最常见的调号,管径相对较短、号嘴较小,音色更为浑厚圆润,对于初学者来说音色更容易控制与演奏,因此初学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从这个调的小号先开始。E调的小号管径较长,音域较高,音色更为明亮,尽管这种小号音准更难控制和把握,但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更具有音乐表现力。在音色与音域的情况中,笔者认为E调的小号更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
尽管《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一开始是为E调小号单独而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与演奏过程中,也有人用B调来进行演奏,由于两种调性的小号各具特性,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有一定的演奏差异性。
差异性之一体现在气息上。B调小号音色更为柔和、管径更长,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气息作为支撑,整首音乐作品有大量的抒情乐句,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稳定的气息,才能对音乐的音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在吹奏E调小号的过程中,气息处理需作加快处理,太持久的气流会破坏乐器原本的音色,笔者认为在演奏过程中,E调小号的音色更接近作曲家表达的音乐情感。
差异性之二体现在对泛音的处理上。两个调的小号都属于按键式小号,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活塞组合来改变音高,在演奏中通过嘴唇、舌头、气息进行配合,形成泛音。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相同指法吹出不同泛音,需要演奏者对气息有非常精准的把握,而在两个调的演奏中,不同调的泛音演奏指法也不一样,如在同样的乐句处理中B调演奏版本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泛音指法(如谱例1)与E调演奏的泛音(如谱例2)指法有明显差异。
差异之三体现在高音的处理上。从乐器的构造来看,E调小号的演奏音域整体较高、号嘴较小,产生的气流会更为集中,在吹奏高音的过程中,音色更具穿透力,音乐表现力强。而B调的小号音色更为粗犷,需要有更多的气息去支撑,因此在高音的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因为调性的不同导致了记谱方式的不同,在E调的记谱中比B调的谱面要低一个纯四度,在演奏的过程中,B调在演奏高音的过程中,由于记谱方式的习惯,一些演奏者在看到较高音域的高音演奏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而影响高音的演奏。
(二)作品中主题多次出现的不同处理
在《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中,海顿便是严格遵循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规范写作而成,因此在整首作品近15分钟的演奏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时间出现的过程中体现的音乐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需要对主题的多次出现作不同的处理。
作品采用了双呈示部主题的开头,在伴奏中,主题旋律逐渐引出,力度标记为“P”,仿佛从海平面传来了悠悠的琴声,紧接着在第37小节独奏小号缓缓而出,与伴奏一唱一和。此时的演奏力度不能太大,作曲家在谱面作了“dolce leggiero”的表情记号,加上“f”力度,演奏轻柔、富有颗粒的音色。在下个小节中,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做到平稳匀称。
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本乐章的副部,主旋律由E大调转到其关系小调,从大调到小调的转换改变了音乐的音色及情绪,进入了较为暗淡的副部主题。通过与主题旋律的對比,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小号在本段的音色质感,更好地使用气息来完成与对号管的共鸣,从而让音乐很好地过渡。
主题再现出现在第125小节,力度为forte.调性转回E大调,旋律的重现使灰暗的音乐色调转为明亮,犹如雨过天晴又见彩虹,要用演奏者明亮的音色以及具有颗粒感的吐音,表达暗淡之后重回阳光明媚的心情。主题出现需要较之前主题更快速地演奏,音乐情绪更为欢快,在演奏的过程中,小号主题音色明亮、吐音清晰。在十六分音符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好legato与跳音stacc的区别,让演奏转换技巧的变化自然且无痕。
在本乐章主题的再次出现中,通过力度的变化来呈现出音乐的情绪变化,变化为弱一渐强一强一弱一渐强一强,特别是在第179-180小节的处理中对音乐旋律主题作突弱处理,音乐力度随着旋律上下起伏、来回波动,在强烈的对比效果中,演奏者需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技巧,通过对吐音的处理做出较为夸张的表情来增加戏剧性效果。
(三)不同演奏家版本对比分析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小号独奏曲中的经典作品,许多优秀的小号演奏家都对这首作品进行了独到细致的诠释。接下来笔者选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4位演奏家进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分析,通过在对不同演奏家演奏版本的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演奏。
选取的第一位演奏家是来自法国的安德列·莫瑞斯,选取的演奏版本为1979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选取的第二位演奏家是1951年出生于法国的卡瑞·安托尼,担任巴黎音乐学院小号演奏教授,是广大小号爱好者心中的大师级人物,选取的版本为1992年于日本雅马哈联合举办的国际小号演奏会上的录音版本。选取的第三位演奏家是来自美国拉巴马州的比比·布莱克,布莱克师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著名小号演奏家吉尔伯特。选取的第四位演奏家来自美国的温顿·马萨利斯,他在14岁时便成功与管弦乐团合作并在新奥尔良市演绎该首作品,此次选用的版本是1993年,与著名指挥家雷蒙迪在伦敦与英国室内乐团的演奏。
通过反复聆听,对4位大师的演奏版本进行不断地认真对比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每位演奏家的版本都堪称经典,都可为小号学习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细致的乐曲处理借鉴。4位演奏大师由于各自的演奏习惯、性格特征略有差异,因此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在对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法国演奏家安德烈的版本最接近海顿的原创思想,在演奏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淳朴、优美,小号的音色典雅、明快。在作品的处理过程中,安德烈对小号的把控可以称得上炉火纯青,气息处理、高音的表达、快速的吐音,都是在有把握的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对于作品中主题出现时的处理,每次主题的出现都作了细致的处理,作品的三个乐章安排合理、层层推进。笔者认为作品的三个乐章可以作不同处理,第一乐章可以呈现号角式的饱满,第二乐章朴实流畅,第三乐章动感活泼、充满生命力。在以上演奏家演奏的细节处理中都能表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对音乐技巧的把握。
结语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小号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艺术内涵,只有不断地实践并对作品不断细致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地把握作品的演奏方法,理解作品深刻的艺术内涵。小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作曲家的努力,离不开演奏者的传承。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艺术审美的不断提升,小号艺术将在国内逐渐实现普及,得到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