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4-03-15杨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提出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阐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在挖掘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优势,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共享平台及工作室六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政校企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JB1423040)研究成果。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学生更高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很难满足现代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因此,高校应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顺应行业企业对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人才需求,推动环境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素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缺乏创新培养理念

部分高校将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重点放在设计上,认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是核心任务,并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策略等方面偏重学生设计能力,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观念上对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忽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中只是零散地传授一些设计技能和方法,而缺乏对环境设计行业企业发展的调研与研究,没有从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很难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2]。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虽然与企业进行合作,但并没有真正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校企的合作只是浮于表面,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度融合,往往出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实训机会不足等情况,导致学生很难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内涵与优势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内涵

协同创新是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将协作各方势力有效汇聚,充分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突破教学机制壁垒,深入推进产学研多元化深度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二)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优势

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当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实现各方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与整合。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形成互赢互助的育人机制。首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多方聚力,改善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连接单薄等问题。比如,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校企合作可以建立更长久有效的育人机制,实现协同育人保障。其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多方的协同合作。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研究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等,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引领下,各参与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實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有的放矢

明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确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以学校育人方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人才需求等多元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又要有较强设计创新能力,还要具备综合知识与综合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构建完备课程体系,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构建完备的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境设计专业要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核心,对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创新。

协同创新课程体系将由高校教师、企业设计师、政府部门请的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及综合能力课程两部分。首先,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实践练习及综合训练四个阶段,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阶梯式纵向上升,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课程主要为选修课,如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沟通技巧、管理学等,促进学生横向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其次,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如创意设计、设计思维等课程,侧重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后,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就业后与实际工作脱轨。多设置实践类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相应内容的实践练习,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以实践形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协同创新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技能课程与综合能力课程建设,使学生在纵向与横向上不断发展进步,将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

1.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只采用讲授法,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下,应丰富教学方法,结合课程性质综合采用导学互动、PBL(问题导向法)、案例法及任务驱动法等进行教学,课堂上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并在教学引导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2.加强项目实践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将一个知识点展开来以实践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将企业工程项目引入教学作为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并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大赛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以竞赛获奖作品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拓宽学生设计、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以这些优秀作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竞赛。通过案例法促进教学成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赛、教结合,学生不仅能提升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能够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将专业技能竞赛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与学的双向提升,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思路。

(四)建立校企“双导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双导师”授课机制,一方面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实战能力,从而反哺专业教学;另一方面,邀请企业的优秀设计师,来到学校课堂讲授项目案例,带领学生学习设计公司的项目流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今后工作流程及工作技巧,并根据从业经验更精准地给予学生职业指导,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为其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4]。充分发挥校内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企业设计师突出的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兼具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水平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高校应定期邀请环境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以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需求,科学制定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以及技能操作等。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及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建立校企双师协同培养机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不仅能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五)建設协同创新共享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等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共享平台,一方面,作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行业最新资讯通过平台传递给教师及学生,使学生和教师虽身处校园却眼见世界。同时,此平台也可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重点授课内容提供便利,从而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

协同创新共享平台的创建,有效地整合了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及流程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建设协同育人工作室

为实现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建设协同育人工作室,以高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形成导师制。一方面,企业设计师将公司承接的实际项目引入工作室,并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包括与客户沟通交流、方案设计、设计效果表达及后期施工等全部工作流程,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践经验,而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室制项目实训,能够快速地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真正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5];另一方面,工作室内组建竞赛小组,导师指导小组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协同育人工作室的创建,实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企业精准对接,全面提升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环境设计领域输出更多高品质人才。

四、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即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完备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建立校企“双导师”,完善师资队伍,并建设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及协同育人工作室。以上措施并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助于高校构建起完备的协同创新育人新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能,从而为社会输送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促进环境设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巍.基于“高校-研究基地-企业”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248-249.

[2]李连影.基于“虚—实—创”协同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成人教育,2023(5):76-80.

[3]曹开艳.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2):128-132.

[4]张慧.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3(12):240-242.

[5]叶倩,牛海涛,田从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大观,2023(5):126-128.

作者简介:

杨星,硕士,哈尔滨华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见解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