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2024-03-15吴贵梅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乡村振兴

吴贵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致力于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国策,是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路线和指导方针。我国农业农村受限于资源、技术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农业农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从这三方面因素入手,分析并探索了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一、引言

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全面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以及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国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本文以财政金融助农、绿色农业发展和休闲农庄建设三种模式为例,对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措施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落实有所帮助。

二、创新金融手段,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财政基础薄弱分散,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发展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财政资源的大力投入,创新改革农业农村财政金融体系,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保障力和推动力。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对农业农村的经济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活力和资源总量,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整合调整农业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是提升农村整体经济效益、拓展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一)统筹管理财政资源,加强财政导向农业农村

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制度,统筹管理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资源,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财政资源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专项资金的调拨效率,保障农业农村拥有充足的专项发展资金,既能够为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推动力量,也可以为相关金融政策的落实以及社会资本的投融资运作提供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担保作用。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往往会产生虹吸效应,发达地区会吸引到更多的资源,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源短缺导致难以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重点县市、贫困县市的资金资源扶持力度,统筹管理、平衡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资金,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完善的资源互换合作机制,有利于促進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另外,这种统筹管理和资源调配模式,结合各地区特色和优势,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有效预防由于农业同质化发展导致的不正当竞争、附加价值降低、抗风险能力降低等问题,既能够提升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证以及前进动力。

(二)完善农村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

完善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是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推动力,金融的促发展能力能够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更科学的发展指导和更加完善的经济环境,对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体系与市场化经济体系深度融合等意义显著。通过金融体系的建设和金融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农村产业投融资、贷款等方面的难度,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大。政府部门可以为农村基层和社会资本搭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共同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平台,由基层村委会组织农民共同进行农业产业开发、抵押贷款、信用担保、投融资等活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资金支持,减少资源损耗,提升金融效率。社会资本能够在农村开辟一条新的投资渠道,在政府的有力担保和农村的产权抵押下也不用担心亏本,即使经济效益不高但足够稳定保值;社会资本依托自身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市场信息,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指导,丰富多样化产品营销渠道,助力农村健康平稳发展,实现双方共赢。上级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管委员会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管、监督和仲裁,保障社会资本及时、稳定地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防止出现经济纠纷,实现合作共赢,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另外,农业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还包括各种保险和基金等机制的构建。农业农村的抗风险能力较低,通过完善保险和基金制度,保障农业农村的产业发展稳定性,缓解由于意外因素导致的返贫问题;也能够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对实现农村的生活富裕和乡村宜居等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向着市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制度。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包括产权登记、价值评估、市场交易和风险处置等相关机制,对农村产业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上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科学建议,也向社会资本展示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和固有资源,提升投融资方的信心,有助于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吸引资源,从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当构建现代化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简化、规范产权登记流程,明确产权所有人,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交易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部门应当构建现代化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或与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合作,对农业农村资产进行科学评估,保证资产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既有利于提升投融资方的信心,也有助于实现对农业农村资产的统筹管理,防止农业农村资产流失,为农民提供坚实的资产保障。

三、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我国早在2014年就明确指出,要加强绿色农业机制的完善建设,强化农业绿色生态环保力度,加强现代化技术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转型支持,采用绿色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创设绿色农业发展经济道路。通过绿色农业技术的升级和发展,提升农业的环保质效,实现绿色农机对农业生产规模化、效率化、现代化、绿色化的发展保障,可以全面提升绿色农业的整体产量、综合效益和环保质量。通过自动化、规模化的农业机械应用,例如自动灌溉系统、联合收割机、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机械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质效,实现综合效益提升,降低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安全;也可以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业土壤的污染和破坏,保障土地肥力,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保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的稳定。发展绿色农业,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产业价值和效益的核心途径。

(一)加强绿色农机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力度

要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首先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绿色农机推广应用上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主导和行业引导作用,出台针对企业、部门、农户的绿色技术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相关领域对农业机械工程绿色技术发展的大力投入和广泛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工程的绿色发展质效。例如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相关政策激励和补贴,使用行政帮扶、税收减免的政策活动加强农机企业的发展和绿色技术推广能力,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技术研发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实现绿色技术应用和研发的企业进行发展扶持和奖励,实现农业机械工程中绿色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对农户进行专项的绿色技术使用补贴和引导,与农机企业进行合作施行资金补贴,帮助农户进行农机的购买和使用,实现政府推动、部门引导、市场拉动、统筹管理的绿色农机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的完善建设,让农户得到充分的优惠和福利,并体会到绿色农机对农业生产的优势特点,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深化绿色技术宣传普及

政府和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等手段,组织农户参观,并展示绿色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普及绿色技术的优越性,然后配合专项资金补贴,推动引导农户进行绿色农业技术及农机的购买和使用,促进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政府可以进行绿色技术宣传册的发放,并进行专人讲解,提升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和绿色农机的认识,帮助农民进行绿色农业技术培训,并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农户的绿色技术操作能力,对全面实现农业绿色化、环保化、机械化、效益化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农业集约化生产

要加强区域内农户的集约化生产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综合体建设,以农业大户为核心,散户为主体,进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改革,实现大规模、高集中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质效,提升整体化的农业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和污染排放,提升管理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提升。

(四)建设绿色农业推广体系

政府要加强对绿色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绿色农业机械工程制造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为两者搭建公平、公开、透明、高效的沟通渠道,鼓励双方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促进绿色农业机械工程的全面推广;另一方面要进行绿色农机下乡机制建设,保障农户直接面对农机的实体,并与企业建设联合培训班,帮助农户学习绿色农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要加强绿色农机综合维护机制建设,根据对农业生产地的综合调研,在合适的区域建设专业的绿色农机维护基地,保障绿色维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保障农户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农机维护,提升农机使用的环保需求和低成本需求,同时对于绿色技术也能够全方面保证其渗透,更好地进行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四、完善休闲农业建设,助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

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以一产为主,结构单一且抗风险能力弱,产业价值较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农村经济结构,保证农村地区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三产,不但可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可以提升其经济附加值,而且使得农村重换新颜风貌得到改善,提升农村的宜居性,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以休闲农庄模式为例对农业农村的三产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休闲农庄模式是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传统文化、农家生活等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开发,实现产业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身娱乐等多种休闲项目,农、林、牧、渔等行业都可以包括于其中。同时,也可以建设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供应链条,实现以休闲服务为主体、农业产品为附属的农业与旅游的综合产业发展,是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合于风景优美、气候适宜且缺乏大规模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村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不断转换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倾向于在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田园风光、自然美景、农村文化以及农家生活,回归质朴的农家体验,有利于对孩子生活经验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休闲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开拓更加广阔的休闲农业市场规模,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发展好休闲农庄模式,一方面要从休闲农庄的基础建设完善和服务水平提升入手,做好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对新媒体营销的体系建设和策略更新,多角度完善休闲农庄的品牌建设,以此提升休闲农庄的整体效益提升,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农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完善农庄自然环境设计和整体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加强农庄的整体绿化,保证农庄的田园风光;其次,要加强对房屋、道路、水电、通信、网络以及卫生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保障基础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增加指示牌、路线图、农活指导、动植物介绍等指示性标牌的设立,方便游客自助游览,然后建设产品作坊、展览室等实践经营设施,满足游客的动手意愿,也能增加纪念品收入;根据农庄的地域文化特点,增强特色建筑设计,满足游客对特色农家文化的游览欲望,增强农庄的文化吸引力和教育意义,丰富游客的精神满足感,可以有效提升农庄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提升休闲农庄的整体效益。

(二)提升农庄服务水平

农庄要进行专业的服务技能提升和服务人员培养,提升农庄的整体服务质量、餐饮卫生质量、环境质量和体验质量,全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服务水平,要从细节方面出发,例如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做到热情礼貌,真诚待人,从态度层面提升游客的愉悦感;其次,要增强游客游览的便利性,加强对农庄设施、游览路线、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介绍指引,让游客的游玩体验更加放松,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最后,要对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及时反馈,加强对游客评价的重视,以此为基础进行休闲农庄的进一步更新优化。

(三)强化品牌意识

要加强农庄品牌意识重要性认识,统一设计农庄品牌的公众号、网站等媒体平台名称和标识,加强农庄名称和标识的辨识度,形成全面的媒体力量,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农庄品牌的认识和兴趣,让消费者更容易进行品牌联想和记忆度加深,有利于吸引游客的注意;其次,要注意全媒体平台的资讯统一性和差异性,农庄的品牌网站要做到信息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公众号要做到信息的实时性和趣味性,短视频号要做到信息的互动性和新鲜性,不同的媒体平台要实现在统一品牌的基础上对不同信息内容的差异性设计,让所有的媒体平台推广宣传信息形成统一力量,有助于农庄特色品牌建设。

(四)优化营销内容

实现营销内容的优化,让内容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实现农庄和推广内容紧密相关,让用户能够对营销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让客户得到需要得到的信息,是优化营销内容的重点。对公众号而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发掘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最需要的服务需求,结合农庄的实际设施和活动特点,进行引导性的内容完善,同时,要加强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多融入网络流行语言、热门信息与农庄内容的综合联系,可以有效提升营销内容的吸引力,增强用户粘性,以此吸引游客,并将游客培养成为农庄的忠实客户,对提升农庄的经济效益和休闲农业的综合影响十分有效。

(五)优化媒体平台建设

休闲农庄要加强媒体平台的综合性建设,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能力,让各媒体平台实现流量的互相吸引,扩大媒体宣传的受众群体,吸引更多维度的流量,提升农庄的整体知名度,提升公众号的粉丝、订阅和转发量,增强搜索引擎的曝光率,让更多的人从多种媒体平台中加深对休闲农业的认知,了解农庄的特色产业,以吸引更多游客。

(六)增强营销针对性

充分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加强休闲农庄营销内容的明确性和吸引力,提升农场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准确度,分析目标人群的准确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针对目标人群精准投放,实现特定内容特定人群接收,可以有效提升休闲农庄的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是提升休闲农庄整体效益的有效手段。

(七)加强农庄主题文化建设

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整合设计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结合农庄特点进行特色化的休闲项目设计,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是进一步吸引游客、提升农庄品牌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休闲农庄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和谐中国的核心问题,要充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资源问题、现代化水平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等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开放思想,从农业农村本身的优势入手,因地制宜地调整乡村振兴策略,积极拥抱现代化技术和思想,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新思维,开拓新道路和新方法,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肖红.绿色农业理念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及结合优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6):41.

[2]程海.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J].江苏农机化,2022(06):33-35.

[3]李王飞.简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农家参谋,2022(18):61-63.

[4]何红雨.农村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促进作用发挥——评《立足“三农”,推动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4):245.

[5]周丽娟.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開发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04):164-166+176.

[6]张淼,江晶.休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10):92-95.

[7]王海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3(05):23-25.

[8]赵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机市场,2023(02):36-38.

[9]崔社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23(29):19-22.

[10]张伟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23(28):35-38.

[11]段丽敏,朱泓.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6):27-30.

[12]王艳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建议[J].山西农经,2023(15):78-80.

(作者单位:莒南县岭泉镇经营管理站)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