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2024-03-15王同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文本

王同花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篇目,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共安排了16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课文大多数以故事为载体,借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为后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打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进入文言文语境中,感知文言字词的独特之处,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文言文,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设学习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文言文自身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是读好课文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读好文言文,不是指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课文,理解文言文也不是指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而是指教师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巧读活动,感受文言魅力

读好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读对、读顺、读出韵味,落实这样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巧妙的练读活动,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扎实训练读好的基本功。首先是在比照中读好“句读”。比照读,提倡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读,注意读不好的地方,再用教师的“范读比照”,解决自己读不好或没有读对的问题。学生在读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就会滋生一种经历感,尤其是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断句,学生就能够在比照中自己找出原因,逐渐形成读准“句读”的能力。如《守株待兔》中的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学生容易按照现代文双音节词的朗读习惯读成“因释/其耒/而守株”,这是不对的。学生需要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单音节词“释”“耒”“守”“株”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才能形成正确的“句读”——“因/释其耒/而守株”。读对了文言文的“句读”,学生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其次在引入平仄中读出故事味。读出平仄,通常是读古诗词的要求,实际上文言文与古诗词一样,都是用文言字词进行表达,也具有平仄感。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课文时,教师要适当提示学生注意读出应有的平仄感。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学生在跟着教师读熟课文后,教师提示有些字按照古诗中的“平长仄短”的方法读,能够读出独特的故事味:“戏于庭”的“庭”拖音读,就读出了孩子们在庭中游戏玩乐的快乐感;“一儿登瓮”“水迸”中都有仄声字,读得短促一些,故事就出现了转折意味和司马光救人的紧张感;“儿得活”的“活”拖音读,就读出了人在紧张后产生的庆幸感。

2.巧借活动,把握文言内容

有些教师一说到文言文内容理解就强调字字落实,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需要设计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巧妙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借助图画形象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司马光》中的“瓮”,课文插图上已经呈现了实物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边讲解边画出“瓮”这种容器具有口小肚子大的特点,学生对瓮的把握就更清晰了。

引入诗词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李树多子折枝”,学生容易将“折枝”理解为折断树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杜甫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将其中的“压枝低”与“折枝”进行比较,学生了解到李树如果真的因为李子多而折断树枝,李子肯定会自己掉到地上。当然,文言文内容理解上的这种巧借活动还有很多。

二、趣化学习活动,体悟文言韵味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进入“趣学”之中,体悟文言文獨特的韵味。

1.角色体验,趣品人物入选小学教材的文言文以故事类为主,故事中都有一个独具特点的人物,故事就是围绕人物的活动展开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进行体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如学习《铁杵成针》,故事说的是李白早年在山中读书的情形,教师让学生以李白的身份进入故事当中,在看到老婆婆“磨针”的行为和听到老婆婆的话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学生就需要进入文本理解李白读不进书的原因,思考老婆婆的言行带给自己的启发:读书看上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读好书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要能够迎难而上才能成功。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就能清楚李白当时看到老婆婆磨针后所受的触动,听到老婆婆的话后找到了自己继续读好书的动力,由此走进李白的内心,读懂了故事中人物所具有的品质。

2.结合注释,理解故事

小学文言文课文的练习中多安排了说说课文故事的训练,即使到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中还有这样的练习要求。这足以说明说说课文故事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具有多重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文言文词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让学生讲述两小儿的主张时,学生就需要以自己的动作、神态,把两小儿当时争辩的状态表现出来,既要辩得理直气壮、自信满满,又要辩得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学生这样说故事,不仅用上了课文中的注释,而且将文言文词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故事就变得生动了。

三、丰富学习活动,扎实开展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抓手,文言文学习同样需要重视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表达秘妙,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推动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1.在仿写句子中训练语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文本出现的一些有规律性的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仿写活动,强化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式的理解。如教学《伯牙鼓琴》,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表达中的秘妙,即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并用琴声表达出来,钟子期就能说出相应的事物,并提出自己想象的画面感。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仿写支架——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又曰:“( )”。

2.在想象补白中体悟情感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省略的情形。教师可以选择文本语言中因省略而形成的留白,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必要的补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如教学《守株待兔》,在兔“折颈而死”和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留白:宋人捡起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时,心里会想什么?回家后怎么处理这只兔子?为什么宋人会放下农具坐在树桩边等兔子再来撞死?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补写出省略的内容,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宋人捡兔子、等兔子时的心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合听说读写,开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四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言实词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