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

2024-03-14佘士永李焱求聂续东

中国商论 202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

佘士永 李焱求 聂续东

摘 要: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對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从区域角度看,东中部、中西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作用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科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路径。

关键词:空间溢出;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产业升级;城乡协调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

本文索引:佘士永,李焱求,聂续东.<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3):-141.

中图分类号:F062.9;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3(a)--07

1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也随之提升。农业产值虽不断增加,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目前,中国整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5(林春霞,2023)[1],相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比值较高,其中贵州、甘肃等部分地区在3附近徘徊。在强调区域协调和共同富裕的当下,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寻求科学有效的破局之道。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而产业集聚也成为部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这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在不同阶段,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表现强度不同,从而推动产业和相关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动。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受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集聚在不同阶段对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立足于新经济地理学,以第二产业为切入点,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考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两方面,结合要素市场供需均衡,对其作用机理作出理论分析,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影响机制以及区域异质性等问题。最后,文章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Marshall的相关研究(Marshall,1987)[2]。国外有关产业集聚与收入差距的研究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较少,大多集中于地区收入差距。一些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拉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并试图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学者研究指出,要素和技术的集聚可以促进地区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当地生产要素回报[4]。部分学者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指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时,所吸纳的高素质劳动力有助于降低产业成本[6]。此外,有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导致的地区收入差距一旦形成,这种影响便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Rosenthal & Strange,2003;Fujita et al,1999)[7]。

国内部分学者从不同产业角度,发现产业集聚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1]。其中万思杝和张友鹏(2021)以及乔欢欢(2022)从具体的传导机制方面入手,分别发现城市化进程、人力资本积累和互联网信息化等间接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5]。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指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11]。然而,研究显示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并非单调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类似倒“U”型的关系[17]。如果考虑到变量在地区之间的空间交互效应,所得结论也会有所差异。蔡武和吴国兵等(2013)证实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交互效应,产业集聚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收入差距将作用传递到相邻省区[18]。罗芳和赵煦琨(2022)则认为产业集聚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存在空间交互效应,且不同的细分产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19]。其他学者的研究也都证实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不仅会降低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还会降低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20]。

综上,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这取决于研究的时期、区域范围以及产业类别三种维度。在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上,部分研究忽略了农业生产方面,而农业生产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方式,甚至转移至城镇的部分劳动力依然从事适量的农业生产。根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因此,其在不同地区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联系,而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忽略了区域之间的这种联系。此外,空间效应检验一般选择一个连续区域中的邻近空间单位的空间-时间数据,以更合理地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并测度这些邻近单位的影响[23]。传统的研究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割裂了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的密切联系,得出的结论可能与现实相悖。

3 产业集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通过促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而实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获得非农收入;另一部分留在农村通过改进农业生产实现增收。

3.1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较大的市场规模等有利条件,因此,产业集聚一般始于城镇。产业集聚初期,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小,城镇劳动力凭借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本等优势,将会首先获得就业机会。同时,会有少量农村劳动力涌入相关产业,但城镇从业者数量将占据绝对优势。因而,相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幅度更大,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扩大。随着产业集聚的推进,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幅增加。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一般大于农业,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较低。在此阶段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寻求收入的增加,向城镇第二产业转移。然而,随着农村劳动者的大量涌入,城镇工资水平会在一定时间保持均衡,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在农村,由于人口的转移,劳动力数量减少,外部雇佣者的工资水平得以提升。

随着各类产业、资源以及人口不断涌向城镇,集聚地区更高的要素价格开始对部分产业形成挤出,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高技能型产业由于对知识溢出和资本的依赖程度高而倾向更高程度的集聚。低技能型产业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过度集聚而造成规模不经济和其他的负外部性,因此倾向于向城镇外围或其他地区转移。这部分转移的产业在新的地区将会形成再集聚的过程,将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新一轮的影响。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入的产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且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是暂时或季节性的。虽然收入水平短时间内得到跃升,但长期而言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并不利于工资收入的持续增加。

3.2 产业集聚与农业生产

产业集聚拉动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部分闲置的土地通过流转走向集中,扩大了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得收益得以扩大。同时,农业从业者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城镇从业者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也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使得农用器具等工业品价格得以下降。这又加速了农用器具对劳动力的替代,同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缩短了工作时长,为寻求其他增收项目以及推动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

产业集聚导致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愈发依赖。首先,农村的人口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减少,这就迫使农村不得不进行农业生产改进或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在既定的生产要素总量下增加产量。其次,从业者收入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这也会刺激畜牧业的发展和饲料作物的种植。再次,部分以农产品为工业原料的产业扩张,将会增加对相关产品的需求。而农业生产也将为此作出调整或改进以增加产能并提高收益。不仅如此,产业集聚促进了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完善,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村劳动者更加方便地共享城镇化经济带来的益处。这些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农业生产改进和技术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对比第二、三产业,其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产值的比重在逐渐下降。农业虽然重要,但处境却较为被动。农业生产一般围绕城镇以及其他產业进行。相对第二、三产业,农业技术进步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因此,仅就农业生产改进或生产技术进步而言,虽然短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长期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还要视其他因素而定。

4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4.1 模型的构建

本文选取应用普遍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除静态模型外,为缓解内生性以及避免其他重要影响因素的遗漏问题,本文引入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构建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GAP表示城乡收入差距;X表示解释变量集(包括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共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1)地理距离矩阵,空间权重以两地省会城市之间距离的倒数来衡量;(2)地理邻接矩阵,当相邻地区有共同边界或顶点时,权重为1,否则为0;(3)经济距离矩阵,空间权重取两地实际人均GDP绝对差的倒数来表示。WGAP和WX分别为城乡收入差距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交互项;为N×1阶单位向量;为常数项向量;和分别为空间特定效应和时间特定效应。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方统计年鉴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被解释变量(GAP)

学术界普遍使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之比及泰尔指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在涉及两类指标的研究中,其稳健性检验显示两者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而相较后者,前者的原始数据较完整且容易获得,故本文亦选择前者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

(2)核心解释变量(AGG)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如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以及区位商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本文选取区位熵来测量产业集聚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GGij为产业集聚指数(区位熵);Pij为i地区j产业产值;Pi为i地区的生产总值;Pj为j产业产值;P为全国生产总值。区位熵的值越大,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采用地区实际人均GDP来衡量;对外贸易水平(TRA):采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人民币与美元按当期汇率换算;城镇化率(URB):采用城镇常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率的指标;人力资本水平(HUM):以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量作为代理变量。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以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为例,运用Moran’s I值对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Moran’s I值均大于零,并且在1%水平均显著。这说明我国各省份的城乡差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主要表现为相邻省份具有相似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是本文实证分析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

5.2 模型选择

表1传统的LM和稳健的LM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存在被解释变量的空间交互和误差项的空间交互效应。由此可见,SAR和SEM模型均存在适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更广义形式的空间杜宾模型(SDM)。Wald检验和LR检验的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可见空间杜宾模型不能简化为SAR和SEM模型,选择空间杜宾模型是合适的。Hausman检验也表明,采用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更加有效,结果见表2。

5.3 基本回归分析

本文分别对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1)至(3)列为三种权重矩阵下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3(4)至(6)列为相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表3显示,(1)至(3)列拟合效果较差,说明静态空间杜宾模型中仅外生解释变量并不足以对被解释变量做出解释,很有可能存在内生性或其他潜在影响并未得到体现。(4)至(6)列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三个模型中,引入的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绝大多数解释变量及其空间交互项的系数显著并且方向相同,说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回归结果比较稳健。因此,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能更好的解释空间效应以及除产业集聚外其他潜在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为准确描述相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还需要计算相应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此外,在效应分解中,静态空间模型并不能用来测算短期效应,而动态空间模型却能有效识别长短期效应的差异。因此,本文在后续将对(4)至(6)列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5.4 空间效应分析

表4(4)至(6)列各解释变量的长期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达到长期均衡状态。因此,表4省略长期效应,只对短期效应进行列示和解析。从短期来看,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114、-0.177和-0.127,且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产业集聚能够缩小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其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639、-0.134和-0.257,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特定地区产业集聚缩小了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因为本地产业集聚既拉动农村劳动力向相应产业转移,也吸引了邻近地区的部分农村劳动力,不仅增加了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工资收入,还促进了相应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各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效应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增长会扩大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收入,而非农产业的发展红利会最早惠及城镇人口。农业生产率虽然有所提高,但相比非农产业依然较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显著为负,这说明特定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缩小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結构等方面的差异,而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将会缓解这种失衡,实现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对外贸易水平的直接效应系数大多显著为正,说明对外贸易会拉大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外贸行业在城镇与农村的分布不平衡,城镇对外贸易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更容易获得贸易带来的发展红利,同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间接效应为负,说明特定地区对外贸易能够缩小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各地区在对外贸易中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的跨省流通为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直接效应系数为负,但不显著;间接效应系数大多显著为正。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其中一部分来自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另一部分来源于城镇区划扩张。前者因为就业的转移而带来收入的提高,而后者的收入在短时间内并未有实质性变化,甚至还有脱离土地而导致的摩擦性失业的风险。特定地区特别是发达省份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吸收了大量本地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邻近地区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系数大多显著为负,这说明本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本地及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劳动供给不断增加,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不利于城镇居民工资收入的增加。目前,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为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创造了条件。部分高技术农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开始向农村集聚,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也选择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扩大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5.5 区域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两者影响机制的区域异质性,将31个省份按照通常做法,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基于反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1,按前文所述方法进行回归。此处仅汇报核心解释变量产业集聚的短期效应,如表5所示。

表5结果显示,仅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各效应系数显著为负,这与整体回归得出的结论一致。而东部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绝大多数为沿海省份,除北京、天津及河北外,其他各个省份仅与其中的南北两端省份邻近。割裂与其相邻的中部及部分西部省份,而单独研究东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是片面且不够精确的。而中部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空间计量研究一般用位于一个连续区域中的邻近空间单位,否则不能一致地估计空间交互效应的影响[11]。基于此,将东部和中部合并为东中部,为稳健起见,又将中部和西部合并为中西部。本文在对合并后的区域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两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各效应系数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为负数。这说明在东中部和中西部,产业集聚能够显著缩小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在效应大小上,以东中部和西部分组为例。西部地区的直接效应比东中部较强,然而东中部的间接效应大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各地对于消化本地农村劳动力效果显著。但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在各省份间流动较少;而各省份由于产业集聚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布局缺乏优化,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因此,特定地区对于缓解邻近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较小。相对西部地区,东中部发展水平较高,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小,产业集聚的速度在放缓,特别是东部发达省份,由于生产方式趋于资本密集化和技术密集化,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因此,本地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相对较小。东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因此,相邻省份之间,特别是东部和中部各省份间,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特定地区的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邻近省份劳动力过剩尤其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6 结论与建议

综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2)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在时间维度上也存在一定惯性;(4)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部、中西部以及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作用显著;(5)除产业集聚外,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及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均能从不同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科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现有产业,在保持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的同时,适度引导劳动密集型等低技能产业向外围和乡村依次转移,使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充分释放集聚优势,惠及不同区间及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降低其转移成本和心理障碍。对新引入的产业,要统筹城乡发展,对产业定位及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研判,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减少过度集聚带来的各种成本和负面影响。要统筹好三大区域的产业布局,注重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强调各地区产业协调互补。

第二,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要统筹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增加农业技术投入,确保农业生产及时、充分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确保农业生产技术紧随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及销售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加强农业规模化和產业化运作,并拓宽和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高附加值产业。

第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路径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村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具备向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素质。对于留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的群体,人力资本投入也非常必要,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等,都是农业生产中的必需技能。而农用机械的操作、新技术采用等也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对农村劳动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就长期而言,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林春霞.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令人鼓舞[N].中国经济时报,2023-02-03.

Marshall J N,Damesick P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vironment & Planning A,1987,19(5):575-595.

Abdel-Rahman H,Fujita M. Product Variety, Marshallian Externalities, and City Siz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30(2):165-183.

Ciccone A,Hall RE. 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6(1):54-70.

Combes PP.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cal Growth:France,1984~1993[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7(3):329-355.

Combes PP,Duranton G et al.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Large Cities: Distinguishing Agglomeration from Firm Selection[J]. Econometrica,2012,80(6):2543-2594.

Rosenthal S S,Strange W C. Geography,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Agglomer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2):377-393.

Fujita M,Krugman PR et al.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The MIT Press,Cambridge,2001.

刘军,王佳玮,杨浩昌.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5(5):44-49.

俞彤晖.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经济纵横,2018(8):106-113.

俞彤晖.科技服务业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城乡收入差距[J].华东经济管理, 2018,32(10):114-120.

芮国强,董露露,马继迁.流通产业集聚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效应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9(13):20-24.

万思杝,张友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180-184.

乔欢欢.农产品电商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中介效应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2(7):90-93.

曾鹏,吴功亮.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8-34.

陈旭.城市蔓延、地理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J].产业经济研究,2019,4(3):40-51.

信成杨,闭明雄.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2(10):11-16.

蔡武,吴国兵,朱荃.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J].工业经济研究,2013(2):21-30.

罗芳,赵煦琨.区域制造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J].经济论坛,2022(1):26-39.

况佩杰,张宝兵,王佳玉.制造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21-27.

王亚男,张明斗.农业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社会资本调节效应的再思考[J].江汉论坛,2022(10):27-37.

蔡亚龙,廖添土.流通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2(4):34-41.

J.Paul Elhorst.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