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脾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肠镜下黏膜病变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4-03-13曾渊杰蒋婷婷薛寅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脓血粪肠乳酸杆菌

曾渊杰,蒋婷婷,薛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结直肠炎症性疾病[1],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2],易在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3],导致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结直肠癌。现代医学通常将UC 的发病与生活环境、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相联系[4],多选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5],然而用药疗效尚未达到预期,停药后病情易反复,治疗效果有待提升。中医认为UC 属于“脏毒”“肠风”“肠噼”范畴[6],多由于邪盛正虚、饮食不洁而发,应以凉血导滞、清热燥湿为治则。振脾汤具有健脾益气、凉血止痢的功效,但目前对于振脾汤用于UC 缓解期治疗的效果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探究振脾汤在UC 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2 年7 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90 例UC 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27~60 岁[(38.59 ± 5.53)岁];病程4~60 个月[(36.31 ± 9.78)个月];轻度病变23 例,中度病变22例;直肠病变18 例,乙状结肠病变20 例,降结肠病变7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27~59 岁[(38.61 ± 5.50)岁];病程3~58 个月[(36.47 ±9.71)个月];轻度病变21 例,中度病变24 例;直肠病变18 例,乙状结肠病变21 例,降结肠病变6 例。2 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23)。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7]标准,经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UC。(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8]中相关标准确诊为脾虚湿热内蕴型UC,主证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次证为口干、乏力,舌脉包括舌质黯淡、舌尖红、舌苔白腻或淡黄、脉沉细弱。

1.2.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 岁;(3)均为缓解期UC;(4)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3 排除标准 (1)UC 急性期;(2)依从性较差或无法随访;(3)合并急性结肠炎或结肠梗阻;(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5)对本研究用药过敏。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2 片/次,3 次/d,饭后30 min 口服,连续服用3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振脾汤加减方。药方组成: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9 g,甘草8 g,党参、茯苓、白术(炒)各10 g,黄芪15 g。腹泻加赤石脂,腹痛加醋延胡索,黏液脓血便加三七,里急后重加槟榔。中药汤剂由本院煎药室煎煮,制成150 ml/剂,分早晚2 次服用,1 剂/d,连续服用3 个月。

1.4 质量控制

由本院中医内科2 位已经取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的医师对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同时严格遵循中医诊断标准筛选患者。为确保临床疗效,由本科室指定医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减少患者对中药汤剂的排斥,确保患者严格按照本研究的服药方式服用,避免影响研究结果。另外,向患者或其家属交待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克服负性情绪,保证疗程正常进行。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治疗3 个月后行结肠镜检查,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报告规范》[9]制定临床疗效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肠镜复查结果显示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肠黏膜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肠镜复查结果显示肠黏膜有轻度炎症反应;(3)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肠镜复查结果显示肠黏膜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中医症候积分及黏膜病变严重程度 (1)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对UC 缓解期患者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予以评估,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给予0、3、6、9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2)Baron 评分:0 分(大肠黏膜正常)、2 分(大肠黏膜充血、水肿但无出血迹象)、4 分(大肠黏膜接触性出血,黏膜变脆易损,局部黏膜有颗粒感)、6 分(黏膜自发性出血,黏膜有黏液或溃疡)。

1.5.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取5 ml 静脉血,以2 500 r/min 转速离心处理10 min,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 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试剂盒由北京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利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试剂盒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5.4 肠道菌群数目 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取5 g 肠镜活检标本,加入生理盐水并以1∶50 比例稀释为均匀悬液,采用连续稀释法稀释,并选择培养基滴注并培养,菌落长成后计算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菌落数目。

1.5.5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复发率 用药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嗳气)的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6 个月,统计患者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再次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且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病变为病情复发。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每组n=4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黏膜病变严重程度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中医症候积分及Baro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中医症候积分及Baron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黏膜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分,±s,每组n=45]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黏膜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分,±s,每组n=45]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腹泻治疗前3.31 ± 0.67 3.32 ± 0.66 0.071 0.943治疗3 个月后0.77 ± 0.25a 1.04 ± 0.34a 4.292<0.001腹痛治疗前3.34 ± 0.31 3.35 ± 0.29 0.158 0.875治疗3 个月后0.78 ± 0.27a 1.11 ± 0.36a 4.919<0.001黏液脓血便治疗前3.28 ± 0.43 3.27 ± 0.41 0.113 0.910治疗3 个月后0.69 ± 0.26a 0.97 ± 0.33a 4.471<0.001里急后重治疗前3.26 ± 0.36 3.25 ± 0.35 0.134 0.894治疗3 个月后0.63 ± 0.37a 1.09 ± 0.31a 6.393<0.001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Baron 评分治疗前2.87 ± 0.44 2.89 ± 0.47 0.208 0.835治疗3 个月后0.51 ± 0.13a 0.67 ± 0.28a 3.477 0.001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hs-CRP、IL-6、TNF-α、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每组n=45)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每组n=45)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hs-CRP 为超敏C 反应蛋白,IL-6 为白细胞介素6,TNF-α 为肿瘤坏死因子-α,IL-23 为白细胞介素23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hs-CRP(mg/L)治疗前2.65 ± 0.49 2.64 ± 0.48 0.098 0.922治疗3 个月后1.48 ± 0.39a 1.81 ± 0.57a 3.205 0.002 IL-6(μg/L)治疗前13.27 ± 0.43 13.29 ± 0.41 0.226 0.822治疗3 个月后5.79 ± 0.51a 6.87 ± 0.53a 9.850<0.001 TNF-α(μg/L)治疗前31.19 ± 4.49 31.07 ± 4.38 0.128 0.898治疗3 个月后13.74 ± 3.11a 18.69 ± 5.14a 5.527<0.001 IL-23(μg/L)治疗前14.05 ± 0.58 14.10 ± 0.57 0.412 0.681治疗3 个月后5.54 ± 0.41a 6.69 ± 0.58a 10.861<0.001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目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均增加,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多于对照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目比较(lg CFU/g,±s,每组n=45)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目比较(lg CFU/g,±s,每组n=45)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双歧杆菌治疗前6.81 ± 0.47 6.83 ± 0.44 0.208 0.835治疗3 个月后9.11 ± 0.48a 8.03 ± 0.32a 12.559<0.001乳酸杆菌治疗前6.69 ± 0.78 6.61 ± 0.81 0.477 0.634治疗3 个月后9.49 ± 0.66a 8.47 ± 0.65a 7.386<0.001大肠杆菌治疗前9.68 ± 0.61 9.69 ± 0.62 0.077 0.939治疗3 个月后7.91 ± 0.58a 8.96 ± 0.67a 7.948<0.001粪肠球菌治疗前9.89 ± 0.63 9.91 ± 0.59 0.155 0.877治疗3 个月后8.61 ± 0.49a 9.07 ± 0.54a 4.232<0.001

2.5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复发率

用药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个月后,随访6 个月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3 个月后复发率比较[例(%),每组n=45]

3 讨论

UC 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因人们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改变而呈逐年上升态势[11]。由于病程缠绵、病情易反复、有一定恶变可能,UC 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现代难治病[12]。现代医学主要围绕抗炎、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治疗UC[13]。中医认为UC 属于“腹泻”“痢疾”范畴,多因湿热郁蒸大肠,气血郁滞,相互搏结,损伤血络,化为脓血而下痢赤白,湿热内蕴伺机而发,致使肠络气血凝血、血络损伤、血败肉腐[14],应采用扶正祛邪、清利湿热的治则。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中医症候积分及Baron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振脾汤加减方应用于UC 缓解期,在控制患者病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更好的效果。美沙拉嗪肠溶片作为一种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的生长与释放[15],减少血小板炎症因子合成,降低炎症因子对病变肠道的刺激,实现对UC 缓解期的治疗。振脾汤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黄芪组成。党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利水、养胃止泻,当归补气生血,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安神助眠,黄芪补气固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脾益肾、脾升胃降的功效。

临床研究表明,hs-CRP 为炎症标志物,IL-6、IL-23 为多效细胞因子,TNF-α 为炎症介质,均可反映UC 缓解期炎症病变程度。而且hs-CRP 可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IL-6、IL-23 主要在结直肠上皮细胞胞质上表达,IL-6 发挥促炎作用,活动期与缓解期的IL-23 表达有不同差异,活动期的IL-23 表达高于缓解期,表明IL-23 在UC 的发病中有突出作用,与UC 发病及肠黏膜损伤程度有直接关系,可用于评估UC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TNF-α 则通过刺激细胞分泌蛋白酶,参与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hs-CRP、IL-6、TNF-α、IL-23 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UC 缓解期患者使用振脾汤加减方可降低机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黏膜病变程度。邓颂等[16]通过小鼠实验发现黄芪中所含甲苷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白术中所含内酯可有效作用于胃肠道疾病,同时黄芪甲苷+白术内酯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IL-6 水平。孟燕等[17]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党参中所含多糖可有效作用于UC 模型小鼠,发挥抗炎作用,抑制小鼠细胞IL-6、TNF-α 水平。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个月后2 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均增加,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均减少,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升高幅度及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减少幅度更大。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致病菌增加,益生菌减少。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振脾汤方用于UC 缓解期的治疗安全性较高,且可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振脾汤方用于UC 缓解期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改善患者肠黏膜功能,减轻患者肠道炎症反应,平衡肠道菌群,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脓血粪肠乳酸杆菌
喝酸奶或可治疗抑郁
微酸性电解水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乳酸杆菌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脓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光动力疗法联合氢氧化钙对根管粪肠球菌消毒效果的体外研究
临床感染粪肠球菌致病岛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乳酸杆菌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之间的关系
《伤寒论》第306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