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建设实践

2024-03-13唐灵芝陈兰妹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药学线下化学

唐灵芝 陈兰妹 李 媛 洪 璇

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厦门 361023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列为药学专业五大专业核心课程之首。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药物化学课程,是助力学生专业能力成长、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效能感的关键条件。

1 课程定位

厦门医学院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办学定位;药学专业锚定学校办学定位,进行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2-4];并于2021 年被设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化学在厦门医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大二年级学生开设,共54 学时,是学生由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枢纽性课程,将化学类与生物医学类基础课程汇聚到“药物分子实体”之上,再由“药物分子实体”为出发点,以药物的构性关系、构效关系为传递链条,辐射至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深水区的先导性专业课程,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在原料药生产、新药研发辅助等岗位胜任力的载体性核心课程,是服务于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瓶颈问题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课程,但也是学生普遍反馈其是难度极大的一门课程[5-6]。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比较,药物化学课程的考试成绩与及格率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获得感。药物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痛点在于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度不高,学习收获的效能感不足。痛点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章节间知识点呈扁平化的平行关系,逻辑递进联系不明显,学生在面对扁平化的庞杂知识点时,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的自主性较低;其次,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在惯常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导致学习的参与度不够;再次,孤立地组织课程教学,未能帮助学生跳出课程本身,站在专业学习的整体角度审视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学习的效能感不足。

综上,如何理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设计立体化的教学组织策略?如何贯通课程学习的整体性,从知识与能力、专业思想综合素养两个层面,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价值认同?是横亘在药物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的3 个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3 药物化学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

3.1 立体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培养原料药生产、新药研发等岗位核心能力为共同目标[7-9];根据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构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包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实验、创新制药综合实训3 个模块的必修课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设计学2 门选修课,见图1。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核心,创新制药综合实训为应用,辅以药物合成反应、药物设计学为拓展,课程群结构架设完整,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专业认知框架,厘清相应的职业面向。

图1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立体化教学内容建构网络

在此基础上,以“医理融合”为牵引,从课程内、“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各门课程间、药物化学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间3 个维度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重构立体化的教学内容网络。包括:①梳理药物化学课程内不同章节间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构建知识图谱[10-13];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点间的迁移性学习。②梳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内的纵向联系。向学生呈现以药物化学为核心能力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知识传递链条,帮助学生沿着专业学习的时间线,理解药物化学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及拓展选修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③梳理药物化学与其他药学专业核心课程间知识理论的交互性。分别从“结构与活性及代谢特点”“结构与稳定性”“结构与理化性质”三重关系挖掘药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的交互性,帮助学生创建全景式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情境。相关教学内容网络可见图2。

图2 药物化学“青霉素类抗生素”章节知识图谱

3.2 立体化教学组织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以线下课堂为核心,以线上课程为延展,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以线下、线上贯通的立体化教学组织策略,提高学习的参与度[14-17]。以7 d 为一知识模块的运行周期,螺旋递进式开展课程教学,见图3。

图3 药物化学线下、线上交互的立体化教学组织策略

在线下课堂教学的前2 d,通过学习通课程平台发布学习目标并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铺垫。线下课堂教学的前1 d,教师确认并反馈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在利于教师调整优化线下课堂教学策略的同时,帮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做好上课准备。线下课堂教学中通过雨课堂平台,采用BOPPPS 教学法,按照“学习内容桥接-学习目标引导-知识前测-参与式学习-知识后测-知识总结与目标达成度分析”六段式渐进推进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参与课堂[18-19]。在“参与式学习”的核心模块,用“快速输出”倒逼“高效输入”的教育思路,采用PBL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线下课堂。线下课堂结束后,再回归至学习通课程平台,布置课后任务,充分利用学习记忆曲线特征,用4 d 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提升与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反思。线下课堂结束后第5 天,线上反馈收尾本模块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作为下一知识模块的教学运行的起始天,启动布置下一模块的学习任务。

以线下课堂为核心,以线上课程建设作为线下课堂的延伸与扩张,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构建师生良好互动格局,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3 贯通课程学习的整体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在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层面,以药物化学课程为核心,引导学生参与课程间贯通式系统学习;帮助学生从课程内与课程外两个维度,领悟本课程对于形成完备的药学专业素养所具有的内在及外在价值[20-23]。

在专业思想综合素养层面,以贯彻药学专业使命感与荣誉感为航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尤其是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患者生命安全观”“药品质量安全观”“求真求实之科研精神”“药学人生自我把控之就业导向”“中国药事中国解决之自信”等思想教育为着力点,浸润式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将课程学习的效能感,拔高至思想启明星的高度。见表1。

表1 药物化学“青霉素类抗生素”章节课程思政点

铺设多元化考核评价矩阵,运用信息化工具快速反馈,多维度全过程评估学习成效[25]。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40%)和终结性评价(60%)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课前、课中、课后3 个模块成绩组成,全面反映学生全阶段的学习表现,见表2。课前自测可以提供诊断性的评价,帮助教师把握学情、调整教学;通过课堂检测,并要求学生当日内通过超星学习通拍照提交当堂课的课堂笔记,作为即时作业,检验学生线下课堂参与度与反思收获;课后进行客观题自测,并布置延时作业,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完成各类典型药物学习总结,推进学生自主中心学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和应用。

表2 药物化学过程性评价组成模块及分值占比

4 课程创新性

课程团队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并最终提升学习的效能感,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推进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创新点有:①以“理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为土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塑扁平化的教学内容,以“课程内横向延展与课程间纵向递进”为目标理顺教学内容。以丰富而有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②以“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为桥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采用BOPPPS 教学法组织线下课堂教学,采用PBL 教学策略打造沉浸式学习的线下课堂,凝练及强化“结构决定性质”学科思维。配套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多元化学习模式。多元化考核方案,以线下课堂与线上课程贯通的立体化的教学组织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高阶学习能力。③以“贯通课程群学习的整体性”为引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感。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层面,注重课程群交互联系的构建,帮助学生从课程内与课程外两个角度,领悟课程群对于形成完备的药学专业素养所具有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在专业思想综合素养层面,以贯彻药学专业使命感与荣誉感为航向,多维度浸润式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及多元化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5 小结

经过以上课程建设探索实践,学生课程学习成绩逐年上升,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学生竞赛与科研、考研与就业等方面收获了喜人成绩。以“药物化学”专业核心能力为辐射出发点,构建了以药物化学为核心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药学线下化学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