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与路径探索

2024-03-29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专科共同体

李 静 刘 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团委,江苏南京 210029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将支持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长三角地区对健康中国战略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结构性改革,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及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中医药健康需求,共同体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2]。2021 年10 月,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优化和整合长三角地区的中医学教育资源、中医药卫生资源和中医药企业等,中医药改革经验互鉴,中医药发展成果共享,构建优质高效的全国中医药服务体系,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3]。

1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原则

1.1 以价值共识为前提,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全称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三省一市即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5 年来,长三角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2 个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的多个领域和行业已经取得了一体化发展推进的新成效[4]。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医疗水平发展的高地,四地30 余个城市共上百家医院组建了“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实现医疗资源互补共享和同质化水平管理,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提速发展,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区域医联体、区域转诊机制等互联互通,百姓的健康获得感日益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和新能量[5]。

1.2 以利益共享为目的,提升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影响力

为了打造健康长三角,全国中医药界一直在积极行动。作为全国中医药发展高地,长三角地区把协同合作和利益共享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影响力的核心要义,发挥中医药龙头带动作用,搭建品牌化、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围绕中医药发展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突破中医药事业发展堡垒,疏通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堵点,提升长三角地区在国际上的中医药影响力[6-7]。

1.3 以责任共担为依托,促进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中药材种植的农业、中医药制作的工业和中医药特色诊疗的服务业紧密联系,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增长点[8]。中医药创新在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增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竞争力,中医药发展在于推动中医药走向全世界,对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作贡献[9]。作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行业领头羊,长三角地区要发挥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沟通桥梁作用,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

2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构建模式

2.1 历史渊源是共同体建设的先天优势

2.1.1 地理区位优势显著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全国领先,长三角地区2022 年生产总值达到了290 289亿元,实现了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约1/3 的进出口总额的成绩[10]。长三角地区呈现了以上海市为头雁,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和合肥等城市为“雁阵”的空间形态,头雁、雁阵辐射带动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都市一体化发展显著,各省城市群协同发展、都市圈深度融合,同城化城镇化体系日益完备[11]。

2.1.2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中医文化在上海市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海市有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等,有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全国中医药老字号[12]。从后汉时期到民国时期的一千年间,江苏省名医辈出,史料记载江苏医家4千余名,居全国第一。具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美称的浙江省,中药材的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总数均列全国第3 位。而安徽省作为中药资源大省和中药产业大省,中医药历史悠久,霍山石斛、灵芝等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凭借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加快建设了十余个中医药海外中心,让中医药优质服务走向世界,惠及全球[13]。

2.2 各具特色是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2.2.1 医疗服务携手并进 根据2022 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拥有中医医院4 630 家,其中长三角拥有516 家,占比11.15%;全国拥有中医医师73 万人,其中长三角拥有11 万人,占比15.07%;全国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数为66 177.9 万人次,其中长三角为1 5251.9 万人次,占比23.05%;全国中医医院出院人次数为2 933 万人次,其中长三角为450 万人次,占比15.34%[14]。长三角地区中医药资源丰厚、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完善,中医药文化优势发挥明显,面对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等多种因素影响,实现长三角地区内优质的中医资源互联共享。

2.2.2 中医流派传承创新 长三角地区中医学术底蕴深厚,流派纷呈。根据地域分布,上海市有“海派中医”,江苏省有孟河医派、吴门医派等为代表的“苏派中医”,浙江省有永嘉医派、丹溪学派等为代表的“浙派中医”,安徽省有新安医派等为代表的“皖派中医”。2016 年的《中国的中医药》[15]白皮书中公布了全国首批64 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长三角地区有15家,占比23.44%。从空间来看,长三角地区中医学术流派多于其他地区;从时间来看,安徽省新安医学世传最多,而当代医学流派集中在上海市。中医学术流派建设的共享平台,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创新发展[16]。

2.2.3 优质资源盘活输出 上海市拥有9 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7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75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江苏省拥有6 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1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69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浙江省拥有2 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0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70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安徽省拥有3 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3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26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长三角地区要担负起总结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经验向面上推进的重任,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17]。

2.3 社会需求是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

2.3.1 医养结合需求明显 截止到2020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8.70%,已经超过国际上老年人口占比10%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8]。2022 年开始,我国进入了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医养结合需要稳步推进,也势在必行。中医强调“治未病”,集“防”“医”“养”为一体,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的理念与健康养老的理念相契合,将中医养生融入医养结合,根据老年人的体质辨识制订养生方案,实施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医疗措施,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老年人的疾病负担,有序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健康发展[19]。

2.3.2 医旅融合协同智慧 随着中医药健康产业和旅游时代的推进,医疗与旅游跨界融合,成为文旅化行业新的方向和业态[20]。中医药文化旅游主要针对老年群体和亚健康人群,他们前往拥有较高医疗水平、较好医疗服务的景区、城市等进行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参观中医药文化景区,可以体验中医体质辨识,可以品尝中医药膳食等。长三角地区中医药资源丰富,医疗保障体系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完善,在“中医药+旅游”的探索中,长三角地区不断创新其模式与内涵,挖掘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全国医旅融合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品牌特色项目[21]。

2.3.3 健康产业优势互补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上海市成立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率先建立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统计方法体系,为中医药健康产业“走出去”积累了成功经验。江苏省拥有多家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中药企业,康缘药业与江苏省中医院的合作开启了院企合作的创新模式,打造中医临床科研高峰。浙江省则全力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主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全国性生命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安徽省正在构建国内领先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在合肥、阜阳、亳州等城市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22]。长三角地区的中医药资源丰富,药企数量规模也日益扩大,各地政府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对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3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1 年10 月,长三角地区为了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地,通过构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发挥长三角中医质控联盟、长三角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人才联盟、长三角中医药产教融合联盟等品牌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

3.1 长三角中医质控联盟

3.1.1 共建中医重点专科合作平台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要以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的建设和培育为重点,围绕心血管科、肝病、脾胃病、肺病、肾病、肿瘤、内分泌等专科建设重点专科合作平台,建立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科研协作的重点专科管理机制,推进中医重点专科一体化发展,整合四地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优势,协同开展重大疑难疾病攻关、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争取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方面取得实效,形成广泛推广的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提升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3.1.2 提升中医优势病种质控行动 长三角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提升长三角中医优势病种质控行动,首批选取江苏的中医肛肠二科、浙江的中医骨伤二科、安徽的中医脑病二科、上海的急诊(脓毒血症)4个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建立中医优势病种质控管理协调机制,出台中医优势病种质控管理方案,制订可测量的质控目标,建立精细化的质控标准,推动长三角中医优势病种医疗质量同质化和规范化管理。长三角地区围绕中医病案、质控管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中医肛肠、骨伤等“高峰优势病种群”,辐射带动形成“高原优势病种群”,实现区域内优势病种协同发展。

3.1.3 发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聚焦重大传染病、重大疑难杂症,瞄准人工智能、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等,积极推进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整体层面上,依托四地现有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整合区域内优质的中医医疗、医学教育、科研资源,重点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战略需求的中医临床研究体系。具体层面上,长三角地区四地重点专科交叉融合,集中力量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解决中医药临床成果转化等“卡脖子”技术,实现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

3.2 长三角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人才联盟

3.2.1 中医学教育质量提升一体化 长三角中医药大学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质量提升,旨在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愿景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医学专业的结构优化和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主体联合参与,其中长三角中医药大学是提升中医学教育质量的主体,共享的大学教育资源、周密的大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依托长三角中医药大学的一流学科和附属医院的教育环境,联合培养新发展阶段中既要善于“治未病”,又要善于“治已病”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23]。

3.2.2 项目平台建设载体一体化 项目平台建设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要加强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项目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制约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的重大瓶颈问题,发挥四地中医药大学的项目平台基础设施水平和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特色创新人才队伍,鼓励区域内中医药人才聚焦中医药前沿技术,联合申报国家中医药重大项目,发挥各自在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批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高水平中心。

3.2.3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 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解决长三角四地中医药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手段[24]。通过整合现有四地的中医药大学教育资源,实现中医药教育资源内容的个性化、便捷性化和实践性,搭建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实现共建共享。个性化是根据中医药学教育的规律,构建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现代医学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便捷化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践性是根据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开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和流派传承教育资源,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资源基础。

3.3 长三角中医药产教融合联盟

随着国家层面对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四地的中医药大学与长三角中医药企业启动了长三角中医药产教融合联盟,中医药大学与政府、与中医药企业互动对接,促进跨专业、跨领域、跨地域、跨文化合作,形成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产教融合联盟[25]。中医药产教融合联盟要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围绕长三角地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现代化,促进形成长三角中医药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壮大资源、研发、生产、应用等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增强中医药产业竞争力。

3.4 长三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促进机制

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2021 年10 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沪苏浙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结合四地政策体系差异,发布《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6],提出在中医质控、中医重点专科、中西医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流派传承、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健康旅游7 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发展措施,让长三角中医药协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4 总结

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依然不足、分布不均,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等作用发挥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未来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要将目光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跨越四地制度体系标准区隔,打破超学科界限,破除中医药产业贸易壁垒,推动共同体向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性高水平中医医疗集团,推动全国中医药振兴发展。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专科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