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人体生理节律※

2024-03-12史宇兵JunFu杨洪义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期
关键词:节律生理季节

史宇兵,Jun Fu,杨洪义

(1.陕西中医药大学整合医学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46;2.VIAVI Solutions UK Limited,Stevenage,Hertfordshire,SG1 2AN)

生物体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在其自身代谢调节作用下,以及在外部的光线、温度、食物来源等因素的刺激下,其生理活动表现出随着季节、昼夜、进食活动等而周期性变化的生理节律。传统中医理论在探讨四季阴阳变化的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昼夜节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子午流注理论等时,对时间医学和人的生理节律方面有很多论述[1-6]。王琰冰等[1]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探讨生理节律对疾病的影响,指出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认识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节律性变化的基础,并概括了相关的时间节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典型表现,列举了时间节律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实例和经典论述。刘建唐等[2]介绍以人体的生物节律性、病理变化节律性和药物作用的时效性为基础的山西门氏杂病流派代表性联合方组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处方特色和独特疗效,为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提供了直观的实践验证。这些研究肯定了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节律和人体生理节律学说的正确性。与此相对照,邢玉瑞[5]对中医理论中运气学说的内涵和推算依据及运气预测的必备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分析,指出运气学说认为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命活动相关的思想是正确的,但是运气学说存在着推演方法所依据的历法有误差、忽略了地域差异、与事实存在差异等问题。此外,王继[6]认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年龄、性别、体质、活动量均影响气血流动速度,运用中医针灸治疗时应坚持辨证论治,不能拘泥于子午流注理论而机械取穴。这些研究对中医的生理节律理论提出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相关中医理论如气化理论、病机理论、养生理论等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的时间医学和生理节律理论,笔者将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相对照,比较异同点并进行思考。

我国的少数民族医学中也有关于生理节律和时间医学的认识[7-10]。王璞等[7]简述了傣医中根据季节、月份、日期、星期、时辰及患者年龄不同而调整方剂用药的一些规律。王月洪等[8]探讨了蒙医的温病学理论中三病素和血液的盛衰与时令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疾病诊治的影响。索朗等[10]介绍了藏医中关于季节和时辰变化对人体的三因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及其在疾病预防诊治中的应用。这些民族医学包含着特色鲜明又不同于中医的时间医学内容及对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可以作为我们深入研究的丰富素材。一些民族传统医学深受阿育吠陀医学这一印度传统医学的影响[11-12],因此有必要研究阿育吠陀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相关理论。

阿育吠陀医学属于印度传统医学,也有很多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论述[13-15]。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是人体内周期性发生的生理波动,是对周期性环境变化的反应,可分为远日节律、昼夜节律和超日节律[13-14]。远日节律指超过24 h的较长周期内的身体功能变化节律,主要指每月和每年发生1次变化的节律,例如季节节律、星象节律等。昼夜节律是以24 h为周期发生的定期重复的生理过程或活动,表现为每24 h重复1次的白天和夜晚发生的变化。超日节律是在24 h内发生1次以上的一系列身体功能变化节律,例如每餐进食后身体的代谢过程变化。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内有支配生理病理状态和变化的3种基本身体要素,即三因,分别为风因、胆因和痰因[16]。在正常情况下三因彼此保持平衡,共同支配身体的各项功能。当其中任一种偏多或偏少时就引起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风因主要支配神经系统和调整全身的运动,胆因支配着酶和激素,也与消化、色素、体温、饥渴、视觉、勇气等有关,痰因具有调节风因和胆因的功能,并与关节的结合、身体的稳固、生殖力、体力、耐力等相关[17-18]。三因在人的不同生理阶段、一年的不同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刻、摄入三餐后的不同时间均发生周期性变化[17-18]。阿育吠陀医学中的时间医学描述了在正常情况下三因随着远日节律、昼夜节律和超日节律的波动。如果三因偏离这种正常的波动节律,就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正确调整这种节律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对阿育吠陀医学中关于三因随远日节律、昼夜节律和超日节律而变化的相关论述进行简述,以期对中医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中关于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远日节律

阿育吠陀医学中的远日节律包含了年龄节律、季节节律、星象节律、营养转化为身体组织的节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季节节律。

1.1 年龄节律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的一生分为3个阶段,即童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童年阶段为从出生到年满16岁,属于痰因阶段,所以儿童易患咳嗽、感冒、黏液分泌等痰因类疾病。水元素是痰因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一般婴儿的食物是母乳和牛奶,而母乳和牛奶会加剧体内的痰因。成年阶段主要在16~50岁,属于胆因阶段,易患胆因类疾病。火元素是胆因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充满着活力。50岁以后属于老年阶段,是风因阶段,易患健忘、颤抖、气喘、关节炎、消瘦等风因类疾病[17]。

1.2 季节节律 在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中,一年有6个季节,包括春季(vasanta)、夏季(grishma)、雨季(varsha)、秋季(sharada)、前冬季(hemanta)和冬季(shishira)。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特点而影响着身体内的三因变化[15,17],如表1所示。夏季炎热,人体内的胆因加剧,而火元素是胆因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所以夏季养生应以避免胆因恶化为主,要晚睡早起,日中可以小睡补充能量,避免过度运动,少食咸、酸、辛味或热性食物。秋季干燥多风,人体内的风因加剧,所以秋季养生要以平息风因为主,要早睡早起,不宜断食,可以适当服用心叶黄花稔、印度葛根等草药以祛除体内过剩的风因[19]。

表1 阿育吠陀医学中有关三因随季节变化的节律

1.3 星象节律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每天都有相应的行星当值,而当值的行星与人体各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紧密关系,对人的身体、意识和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火星影响着肝脏的功能和血液中毒素的变化;土星能量的异常会引起肌肉萎缩和身体消瘦;金星能够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水星影响人的逻辑和推理能力[17]。此外,月相也影响着人体,对应着三因中的痰因。满月时,痰因在人体内加剧,这时候痰因型哮喘病和癫痫病患者的发病次数会增多,女性的痛经会更严重;新月时,胆因在人体内增多,患胆因型癫痫病患者的发病次数会增多[17]。

1.4 营养转化为身体组织的节律 每餐进食后,营养转化为身体组织的节律就会开始。随着身体组织转化成的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时间节律。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体由7 种组织要素组成,包括组织间液(rasa)、血液(rakta)、肌肉(mamsa)、脂肪(meda)、骨骼(asthi)、骨髓和神经(majja)、生殖组织[男性生殖组织(shukra)/女性生殖组织(artava)][15,18]。人在进食后,所摄入的营养物质需要数小时甚至1个月的时间才能转化为不同的身体组织。饭后6~8 h内会产生滋养细胞的食物前体,称为乳糜(ahara rasa),在24 h内会由乳糜产生未成熟的血浆组织,而淋巴管和静脉的黏膜内层(rasa dhara kala)将乳糜转变为成熟的血浆组织需要5 d,转化为血液组织需要10 d,转化为肌肉组织需要15 d。摄入的食物经过转化以滋养生殖组织需要35 d。牛奶是牛血浆组织中的高度超细精华,可以在24 h内完成相应转化而为生殖组织所用[15]。虽然营养转化的周期一般需要数十日时间,但是每次进餐后就会启动一个这样的转化节律,所以人体内通常有很多个处于不同阶段的转化周期在同时进行营养转化。

2 昼夜节律

阿育吠陀医学将昼夜节律分为2种,一种是三因的昼夜节律,一种是脏腑活动的昼夜节律。三因的昼夜节律中,风因活跃于2:00—6:00、14:00—18:00,胆因活跃于10:00—14:00、22:00—24:00 及0:00—2:00,痰因活跃于6:00—10:00及18:00—22:00[13-15]。见表2。三因中每一个因素处于活跃状态时,其所支配的疾病的发作机会就会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昼夜节律中的时间是相对的,并非如钟表的时间那样严格。这里所说的6:00是约略的太阳升起的时间,但实际上太阳每天升起的时间可能在5:30—7:30。同样,这里的18:00是太阳落山的大约时间,而实际的太阳落山时间也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15]。这类似于中医里十二时与十二辰的差别[20]。

表2 阿育吠陀医学中有关昼夜节律的时间特征

阿育吠陀医学中关于脏腑活动的昼夜节律如表2所示。阿育吠陀医学认为,6:00—8:00是肺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有支气管扩张症或有肺黏膜问题的患者会出现更多的肺充血,有哮喘的患者可能会喘息加重。8:00—10:00 及20:00—22:00 是胰腺的时间。胰腺调节糖和水的代谢,所以低血糖的人睡前会需要吃很多东西,因为这时候胰腺比较活跃。10:00—12:00是胃和小肠的时间。此时胃肠活动增强,会刺激人体产生饥饿感。再者,邻近午夜时分(22:00—24:00),由于胃中的酸度非常高,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更容易造成穿孔。0:00—2:00是心的时间,人吃饱后更容易发作心脏病,或者由于晚饭吃得晚而可能在深夜发作心脏病。2:00—4:00是肝、胆、脾的时间。肝炎或结肠炎患者在这段时间更容易发生胆囊疾病。4:00—6:00 及16:00—18:00是肾、结肠和膀胱的时间。下午的这一时段肾上腺功能低下,人们常常感到疲倦[15]。由此可见,阿育吠陀医学中也有类似中医的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思想,但是在对脏腑活动节律的具体时间的认识上,与中医却迥然不同。

3 超日节律

阿育吠陀医学中超日节律的思想体现在人每次进餐后的食物消化过程。在消化过程的初期,食物停留在胃里,痰因在体内占主导地位。随后,食物进入小肠,这一阶段胆因为主导。最后,食物到达结肠,风因居于主导。这种在食物摄入过程中发生的三因节律性变化,在每餐后都会发生,而且每天会发生几次,所以被划分为超日节律。

4 造成生理节律紊乱的因素

在阿育吠陀医学中,健康被定义为“身体、思想、精神和社会福祉之间的平衡”。生理节律的紊乱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多方面的身心疾病。导致生理节律紊乱的原因包括遗传原因、光/季节/温度/生态系统/高海拔等外部刺激、生活方式的变化、轮班、旅行时差、压制正常的生理冲动、放纵不当的生理冲动和负面情绪、不当的饮食(过量或过少、食物不符合身体需要、不规律的饮食问题等)、不当的睡眠(睡眠障碍、睡眠过多或过少、不规律的睡眠模式等)等。生理节律的紊乱,尤其是对昼夜节律的损害,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情绪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学习和工作表现下降、发育不良、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和癌症等[13-14]。

为了保持生理节律的稳定和正常,防止出现身心疾病,人应该遵循社会和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准则生活,调整好心理和情绪状态,顺应季节和昼夜的自然变化而生活,根据个人的体质选择食物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和充足的睡眠。在身体出现生理节律紊乱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地通过瑜伽锻炼、行为疗法、强光疗法、褪黑激素等药物、助眠剂等手段帮助矫治,尽早避免发展为身心疾病[13-14]。

5 小结

中医药学和阿育吠陀医学对人体生理节律有不同的认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傣医深受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对时间医学和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与阿育吠陀医学的相关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藏医和蒙医以三因/三病素随季节、时辰等的变化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阿育吠陀医学的三因致病理论相似。本文介绍的内容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的时间医学和人体生理节律理论。

基于中医药学和阿育吠陀医学各自所成长的人文、地理、气候等环境,二者对于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有相同也有差异。本着求同存异、学习借鉴的原则,本文整理和总结了阿育吠陀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相关内容,以及年龄节律、季节节律、星象节律、昼夜节律、营养转化为身体组织的节律、进餐后的食物消化过程节律等,以供中医包括藏医、蒙医等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者参考。

猜你喜欢

节律生理季节
打破生理“平衡”
我喜欢的季节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花的季节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