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12徐媛媛唐娜娜陈抒鹏缪慧慧王思梦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期
关键词:外治法耳穴图谱

徐媛媛,唐娜娜,陈抒鹏,缪慧慧,王思梦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

失眠是长期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的一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27%的人口存在睡眠障碍,已成为仅次于抑郁症的常见精神障碍[1]。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然而部分患者仍需服用西药以维持睡眠[2]。中医外治法作为口服药物的补充疗法,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患者接受度越来越高。针刺、艾灸、推拿、火罐、刮痧、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均对睡眠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各具特色,可相互促进与补充。灵活选用适宜的治法联合应用,事半功倍。

随着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知识图谱等领域的发展,各界学者开发了以CiteSpace和VOSviewer为代表的一系列用于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分析的软件[3-4]。这些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5]。本文分析7种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探索其发展趋势,为失眠的研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①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②检索策略。专业检索:TI=(失眠OR 不寐OR 睡眠质量)AND SU=(中医外治法OR 针刺OR 针灸OR 埋针OR 温针OR 手针OR 电针OR 皮肤针OR 三棱针OR 火针OR 耳针OR 埋线OR 推拿OR 手法OR 按摩OR 火罐OR 拔罐OR 闪罐OR 走罐OR 刮痧OR 出痧OR耳穴压豆OR 磁珠压耳法OR 王不留行贴压OR 穴位敷贴OR 中药贴敷)。时间跨度为2012—2021年。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主题:与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相关。②研究类型: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③研究对象:失眠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障碍分类)》[6],《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7],《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5版[8-9],或《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3版》[10];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中医内科学》(第2版)[13]。

1.3 文献排除标准 重复文献(选取内容更全的);文献类型为病例报告、论著、报纸及经验报道;仅有摘要的文献,且经过邮箱联系作者仍无法获取完整数据的文献。

1.4 标准化预处理 ①中医症状标准化:按照《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进行标准化处理[14]。同一症状如出现不同表达方式,予统一描述,如“不寐”“睡眠障碍”“浅睡眠”“夜寐不安”“不得卧”等统一为“失眠”等。②病名标准化:为了便于计量分析,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5版)去除同一疾病的不同分级(分型),如“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病”统一为“高血压病”,“抑郁症状”“抑郁症”“抑郁障碍”统一为“抑郁症”等[15]。

1.5 数据录入及分析方法 将相关数据标准化后,逐条录入Excel表格并保存。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数据可用知识单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关键词数据清洗,将关键词导入Excel中,由两名研究者进行关键词规范化处理,同义词合并,第3名研究者进行校对。通过CiteSpace 5.7R3版本,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f Works格式导入,建立data和project目录,并设置参数,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项根据需要选择“Top N”,每一片段选择前50个高频节点数据,裁剪方式为疏散,裁剪每个切片网络,并裁剪合并后的网络。选取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分析、突现词分析,并统计关键词词频。运用VOSviewer分析机构合作图谱、作者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

2 研究结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共检索到文献12 934篇,其中中国知网4 059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4 717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4 158 篇,导入NoteExpress,去除重复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文献5 592篇。年发文量是分析研究领域发展历程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成果指标,2012—2021年发文量稳步递增,平均年发文量559.2篇,其中2020年发文量达753篇,2012—2021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见图1(扫描标题处二维码查看,下同)。

2012—2021年该研究共出现254位核心作者,其中徐世芬(20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岳增辉(15篇,湖南中医药大学)、陈云飞(15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为该领域的发文主力军。徐世芬团队主要研究包括临床研究、综述研究、学术探讨,擅长调督安神针法[17]、骨膜刺法[18],治疗原发性失眠、高血压病伴失眠、卒中后失眠、围绝经期失眠。岳增辉团队的研究主要包括综述研究、基础研究、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发现5-羟色胺[19]、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20]、褪黑素[21]等是针刺调节睡眠的重要物质。陈云飞团队的研究包括临床研究、理论探讨、综述研究、基础研究,擅长以穴位贴敷治疗失眠[22]。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2.3 机构分析 共有3 853家机构参与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通过VOSviewer生成机构合作图谱,见图3。图中各节点连线稀疏,成果产出合作性不高。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80 篇,成都中医药大学65篇,天津中医药大学42篇,各地区医院、大学、研究所共同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2.4 载文期刊分析 共有427家期刊载有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相关研究,其中《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8篇,《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3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3篇,《按摩与康复医学》13篇,《新中医》13篇,《上海针灸杂志》11篇,《中医学报》11篇。从发文期刊看,该研究领域成果主要集中于非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时间区间2012—2021年),表明该领域研究初具规模,但权威性研究成果较少。

2.5 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词频分析 对5 592篇文献的关键词词频的外治法、经穴、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共有18种中医外治法,总频次为3 750 次,其中耳穴压豆占比29.33%,针刺占比25.23%,针灸占比19.89%,见表1。29种穴位被研究,其中耳穴、四神聪、涌泉、百会、神门等使用频次较高,见表2。共有17种失眠相关疾病的研究,总频次为569次,其中失眠伴抑郁症、脑卒中、焦虑、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等研究较多,见表3。可见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方法较多,可选穴位丰富,涉及疾病范围较广。

表1 2012—2021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研究的18种外治法使用频次及百分比分析

表2 2012—2021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研究高频穴位分析(前20位)

表3 2012—2021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研究的17种失眠伴随疾病频次及百分比分析

(2)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基本原理是统计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次数,通过分层聚类,揭示与主题间的亲疏关系。本研究通过VOSviewer对数据库中的4 605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为简化图谱选取最小出现频次为4的关键词生成图谱,并通过Pajek(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大型数据集合的知识网络分析软件[23])优化可视化结构,最终生成图谱,见图4。针刺疗法、耳穴压豆、睡眠质量、针灸等出现频次较高。

(3)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以时间为横轴,关键词为纵轴,生成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见图5。聚类参数模块度Q值=0.82>0.3,轮廓系数S=0.96>0.5,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合理。时间线图反映各个研究点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图上方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的年份,右侧则是以CiteSpace的LLR 算法生成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包含#0穴、#1艾灸、#2焦虑……#11穴位埋线等12个聚类标签。

#0穴与#10涌泉穴均是以腧穴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在该段时间轴中最早出现的穴位为神门、四神聪等,2014年开始涉及肿瘤患者的失眠研究,2017年出现对乳腺癌的相关报道[24]。#1、#4、#5、#8、#9、#11开头的聚类标签展现了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针刺、针灸、穴位埋线6种外治法的发展过程,同时各种外治法聚类间存在连线,表明不同外治法常被联合应用。#1艾灸以临床研究为中心,其中神阙是艾灸治疗失眠的重点穴位。#2焦虑以临床研究为主,其中推拿占据重要地位。#6护理是2013年开始形成的一个新领域,中医护理的发展也为失眠的研究作出了贡献。2012—2016年节点及连线密集,处于研究的繁荣发展期,然而2017年各个节点稀疏,表明研究热度下降。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涉及范围广,但各类外治法的持续性研究较低,出现停滞、瓶颈现象。

(4)关键词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时间段突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反映某一时间研究的热点与重要转折点。2012—2021 年外治法治疗失眠出现25个突现词,见图6。2012年出现10个高强度突现词,表明在201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热情高涨。四神聪、百会的持续时间均超过5 年,表明四神聪、百会在失眠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2013年开始出现颈椎病相关的失眠研究,2014年涉及中医护理的研究,2017—2021年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突出了针药并用。吴茱萸成为失眠穴位贴敷的常用药,同时子午流注针法得到了发展。

3 讨论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临床经验。《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学……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外治法与口服中药相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已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不同的外治法各有优势与缺陷,联合运用可取长补短。针刺因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突出,在肿瘤患者的失眠中优势突显;推拿因舒适度适宜,且能调整虚实、疏理气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疗效更加显著。

3.1 研究现状 2012—2021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蓬勃发展。9 384位作者参与该领域研究,其中有254位核心作者,累计发文5 592篇,共有3 853家机构参与,427家期刊报道相关文献。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综述研究,各机构间合作较少,发文期刊主要集中于非核心刊物,权威性研究成果较少。热点话题多,但是外治法的持续性研究较少,出现研究的停滞、瓶颈现象。

3.2 研究热点 2012—2016年为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出现20个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以下3个方面。①外治法。17种外治法被用于治疗失眠,其中电针、穴位埋线、推拿、足浴、揿针是热点话题,尤其是电针应用广泛。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确切[25]。②失眠相关疾病。17种失眠相关的疾病被多次研究,颈椎病伴失眠成为研究热点,颈椎病患者常表现为顽固性失眠[26]、重度睡眠障碍[27],主要病机为心肾不交[28]、肝气不畅[29]等,常采用针刺、艾灸、火罐、推拿、埋线等方法治疗。③腧穴。有29个常用穴位,其中神门、四神聪、三阴交、百会、耳穴、背俞穴成为失眠研究的热点。

2017—2021年为稳定发展期。在此期间年发文量仍在增长,出现7个研究热点,研究主要以临床研究为中心,刺法及穴位贴敷得到了发展,如吴茱萸成为失眠穴位贴敷的常用药[30],子午流注针法多用于顽固性失眠[31]。近年来,子午流注的时间节律与高血压节律的学术探讨较多[32]。研究发现,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可有效调节血压昼夜节律[33]。

3.3 研究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失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4]。《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针,中医外治法作为药物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价值[35]。失眠及其并发症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医外治法在失眠及其并发症中优势突显,其中电针、子午流注针法、推拿、耳穴压豆等在失眠伴焦虑、抑郁、高血压病、颈椎病等疾病中作用突出,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热点话题主要分布在外治法的联合应用、失眠伴随疾病的研究、腧穴的选用等方面。不同外治法的联合应用及在失眠及伴随疾病的应用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猜你喜欢

外治法耳穴图谱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绘一张成长图谱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