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五苓散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4-03-12陈双李洁宋业琳宋彦洁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期
关键词:五苓散发文文献

陈双,李洁,宋业琳,宋彦洁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2.山东省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的经典方剂。《伤寒杂病论》第71条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1]。现代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疗效确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纠正糖脂代谢等作用[2]。近年来,有关五苓散的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升高,研究进展迅速,但缺少系统的整理和多层次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近20年有关五苓散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便于了解五苓散的研究概况及其前沿动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精确)”,以五苓散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共检索出2 064篇相关文献,人工二次筛选后剔除重复文献、征稿通知、外文期刊等共299篇,总计纳入1 765篇有效文献进行本次研究。

1.2 文献筛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与五苓散研究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且五苓散组成为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五苓散加减方及其相关合并方研究文献。②排除标准:征稿通知、声明、会议论文、外文期刊、学位论文、重复发表文献等;已撤回文献。

1.3 数据整理 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记录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导出内容包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标题、年度、关键词、摘要、文献类型、来源期刊等,导出后比对各条目内容,并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主要是关键词同义词的合并,如“加味五苓散”“五苓散加味”统一规范为“五苓散加减”,“临床观察”“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临床经验”规范为“临床研究”等[3]。然后将数据转换为CiteSpace 5.8.R1 可用的download_***.txt格式。

1.4 数据分析 利用CiteSpace 5.8.R1软件内置的Data Import/Export功能进行格式转化,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分区(time slicing):2002—2022年,每两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节点类型(node-types):依次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生成不同的可视化共现图谱。阈值设置(topnperslice)为50,剪切选项(pruning)为关键路径(pathfinder)、修剪图形(pruning sliced net-works)。

2 结果

2.1 发文趋势 为了解该领域发文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发表时间对五苓散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如图1(扫描论文标题旁二维码,查看图片)所示,五苓散相关文献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10年发文量少呈波动上升;2011年是年文献量的节点,发文量突破100 篇,2011—2021 年平均发文量为110 篇,虽然2022年截至数据收录完毕五苓散的相关文献仅有23篇,但通过图1的走势可以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将持续上升,说明近20年五苓散的研究发展势态向好。

2.2 作者发文量及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扫描论文标题旁二维码,查看图片)。每一个节点(N)对应一个作者,图中作者之间的连线为其合作关系[4]。图2 显示的作者发文量均≥3篇,N=276个,合作次数(E)=148 次,即1 765篇论文由276位研究者发表,作者间共有148次合作。发文量由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作者分别为刘晓霞(14篇)、何东盈(13 篇)、魏爱生(13 篇)、刘毅豪(10 篇)、唐荣志(9篇)。根据最高作者发文量计算核心作者人数最低发文量(n),计算公式:(ηmax为最高发文量值)[5],结果显示,ηmax=14(篇),n=2.8(篇),而发文量在2.8篇以上的作者有21人,占总发文人数的7.60%。核心作者发文量126 篇,占总量的7.14%。按照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应达到总量的50%,然本研究实际比例与之相差甚远,说明此领域核心研究人员不足,仍有巨大潜力[6]。

据知识图谱可见,发文量较高的代表性团队有魏爱生-刘晓霞-何东盈等人团队,其次是刘毅豪-唐荣志等人团队、王东生-陈方平、王宁生-宓穗卿等人团队。其余团队发文量较少,团队联系不紧密,作者人数较少,故节点较小且分布零散,在知识图谱中未予展示。

2.3 机构发文及合作分析 发文机构知识图谱见图3(扫描论文标题旁二维码,查看图片)。图3中,共包含363个节点,201条连线。图3显示的机构均为发文量≥4篇的机构[4]。统计发文量和中介中心值由高到低排名前5 位的机构分别为南京中医药大学(30篇)、成都中医药大学(25 篇)、山东中医药大学(24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9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6篇)。见表1。中介中心性为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测量指标,用于衡量节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中介中心性均为0.00,说明各机构在该领域均未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合作机构知识图谱显示很多研究仅限省内或者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之间,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小,联系不紧密,未完全打破地域局限。存在学术壁垒,会阻碍该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交流[4]。

表1 中国知网中2002—2022年与五苓散研究有关文献的主要作者机构信息(按发文量由高到低排名前5位)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可以反映1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是五苓散(中介中心性为0.91)、茵陈五苓散(0.17)、五苓散加减(0.24)、临床研究(0.15)、中医药治疗(0.18)、《伤寒论》(0.11)、张仲景(0.02)、真武汤(0.15)、中西医结合治疗(0.19)、桃红四物汤(0.11)。综合来看,高频关键词以五苓散加减应用和名医经验总结为主。通过归纳和总结,可将关键词大概分为名医经验与交叉学科研究、治疗方式、辨证论治、疾病类型四大类,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知网中2002—2022年与五苓散研究有关文献的关键词归类一览表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短时间内关键词频次显著增加,可据此了解该段时间关联度较高的研究,并分析判断领域的研究热点[7]。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近20年间有18个关键词出现爆发点。见图4(扫描论文标题旁二维码,查看图片)。

3 讨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2002—2022年中国知网中有关五苓散的文献进行分析。从年度发文量分析结果发现,2011 年可作为分界点,2011—2022年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21年发文量最多,这可能与国家政策或治疗模式的转变有关。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中医药单列一节,财政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同年《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海南)》提出脾肾阳虚水停证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均对五苓散临床规范应用有重要意义[8-9]。在多种内科疾病治疗模式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潮。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增加了“清肺排毒汤”[11]。清肺排毒汤由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和射干麻黄汤加减而来,故五苓散的研究热度也持续上升。

从发文作者统计结果发现,近20年发表过五苓散相关文献的作者有276人,合作次数148次,其中核心作者21人,占总发文人数的7.60%,核心作者群发文总频次126次,占所有作者发文频次的7.14%。发文量较高的作者群仅有3个,说明作者之间合作较少,提示领域研究核心团队还有待形成,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以拓宽研究视野。

从发文机构统计结果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发文量较多,但机构之间合作发文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各大中医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这可能与高校强大学术资源及科研氛围有关,但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建议各地区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研究深度和产出成果。

从关键词归类结果显示,在研究方向上,有关五苓散的名医经验与交叉学科研究较多;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五苓散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多与其他方剂加减应用。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联合五苓散能参与骨愈合中的骨重塑过程,有效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表达水平,促进血运重建和血管生成,缓解术后肢体肿胀[11]。真武汤、五苓散均是中医治疗心衰阳虚水泛证的经典方剂,以温阳化水、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12]。分析疾病类型发现,这些疾病多涉及心、肝、脑、肾等,多与水肿相关,这与五苓散的主治相符。此外,五苓散的药理实验研究较临床研究少,现代科学依据尚不充足,限制了其更高水平的开发利用和临床适应证的拓展。

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出,早期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主要在特发性水肿、小便不利等方面;2006—2011年,中医药疗法的热度提高;2008—2015年,五苓散应用于肝硬化的研究增加;2010—2013 年,温阳化气、张仲景成为热点词;2010—2017年,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同时出现的频率升高;此后学者们加大临床研究,侧重探讨五苓散的中医基础理论,如2016—2019年五苓散证的关注度很高;2018—2022年,五苓散与猪苓汤在病机、方药等异同方面研究增多,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脑水肿、肥胖型2型糖尿病,以及相关指标进一步明确,如心功能、肾功能;2020—2022 年,网络药理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热点,这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继续推向新的高潮有关。

研究发现,泽泻能有效降低门静脉高压,五苓散可明显改善肝功能[13];五苓散合茵陈蒿汤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显著[14];五苓散对脑水肿及线粒体生物合成有积极影响,进一步证实五苓散具有脑保护作用[15];五苓散具有显著的护肝、保肝作用,且在不破坏电解质平衡的前提下,可以祛除湿气,增加尿量[16];五苓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17];五苓散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干预Bcl-2/Bax/cleaved-Caspase-3 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通路,发挥保护心脏的作用[18]。这些研究说明五苓散的相关研究与临床疗效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总之,五苓散的研究热点逐步从回顾性研究向临床研究、机制研究转变,热点集中于五苓散对心、肝、肾功能的改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网络药理学等方面,未来研究可能继续集中于临床应用范围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探索。

五苓散作为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的经典用方,疗效显著,为了更好地挖掘并发挥其作用,建议作者、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形成有强影响力的科研团体;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开展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全面、系统地阐述该方剂的作用机制、药物靶点等,为五苓散治病、防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五苓散发文文献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五苓散治盗汗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