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体会 *

2024-03-11翟晓艳杨李旺赵焕新季新燕储开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学科

翟晓艳 杨李旺 杨 蓉 赵焕新 季新燕 储开博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自2000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20 年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了8.4%,我国已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要解决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人才是关键。从2016年至今,教育部分批在全国123 所院校(不含中外合作办学)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3]。山西中医药大学于2020年也获批设立该专业[4]。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5]。基础医学概论作为该专业医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现结合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概论的开展情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措施。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 授课内容多 基础医学概论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其中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或生理功能;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6]。可见本门课程知识跨度大、内容广泛,且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文科背景,缺乏生物学知识,因此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而本课程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基础医学素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

1.2 各学科教师之间交流少 知识结构不系统 衔接不通畅 基础医学概论中,三门学科的系统各不相同,授课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课程组,暂时没有独立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组。由于学科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强调各自学科的系统性,缺少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导致学科之间脱节或者重复,容易造成各学科之间渗透不足,知识结构不系统,衔接不流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降低。

1.3 专业针对性不强 培养目标不明确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一个新型的专业,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念,掌握健康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健康管理特长,拥有健康服务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保险机构、养老中心、健康管理企业从事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健康指导、健康管理等的应用型人才[3]。由于其专业工作内容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需要深入地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而只是需要对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因此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应该以满足专业需求为目的,不必过分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解剖学部分中,运动系统只需要掌握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的基本形态特点和功能,对于具体每块骨的突起、隆起、沟以及关节面等细节,每块骨骼肌的起止点、位置、运动功能等,不必过分要求;在循环系统中,重点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对于全身动脉、静脉的走形和分布范围,全身淋巴结和淋巴管道的分布,则不做过多要求;在生理学部分,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功能、现象和规律,机制部分过于复杂,对本专业没有太多意义。

目前各医学院校虽然制定了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但大多只是在临床医学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压缩和拼凑,知识结构设计不尽合理。对学生而言,不能真正意识到现在所学基础医学概论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为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7]。

1.4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学习主动性欠佳 基础医学概论中包含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学科,知识结构从微观形态到宏观形态,从形态结构到功能,从系统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多,而课时相对少,因此授课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7],整个教学过程以授课教师为主,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

2 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2.1 成立独立教研室 培养专业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的内容涉及广泛,知识之间衔接紧密,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授课教师需要有强大的医学知识背景,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可以将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因此专业的教师团队必不可少,成立独立的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势在必行。新教研室成员可能只对自己学科的知识比较精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比较少。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擅长的学科,集中统一备课,取长补短,共同讨论授课的细节、内容、重点和难点、授课方式等;组织新教师试讲,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2.2 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知识结构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就业要求是培养能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保险机构等领域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3]。针对其专业需求、专业特点修订教学大纲,使专业知识点与学生工作的需求充分对应。在教学大纲中,对于知识点的把控,既能满足面的要求,还能满足深度的要求,但不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在科学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由于受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限制,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结构优化以及与后续相关临床课程的衔接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的内容要重组,避免相同内容重复讲解;同时重点难点内容要详细讲。例如在讲器官肾的时候,先讲其宏观的形态结构——形态、位置、毗邻和大体结构。如大体结构中讲到肾实质,可以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富含血管呈红褐色,内有细小的点状颗粒,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髓质主要由圆锥形的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的尖为肾乳头,尿液由肾乳头流入肾小盏,每2~3个肾小盏汇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再汇合成肾盂,肾盂出肾门后移行为较细的输尿管[6]。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肾脏滤过的尿液从肾小体通过后,由肾皮质流经肾髓质、肾小盏、肾大盏、肾盂,最后经肾门出肾,经过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那肾是通过怎样的结构滤过尿液的?引出肾的微观结构。肾实质中主要是泌尿小管,泌尿小管由肾单位和集合管两部分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呈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入肾小囊后分支成毛细血管网,在肾小体内卷绕而成。肾小囊是双层薄壁的杯状囊,内层紧贴血管球,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共同构成滤过膜,有利于血浆中尿液的滤出。由此我们总结出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包括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的足细胞裂孔膜。学生理解了肾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出肾的泌尿功能。首先经过滤过膜滤出的液体为超滤液,即原尿(大约为180 L/24 h);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都会在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被重吸收,最终排出体外的为终尿(1000~2000 mL/24 h)。掌握了一般功能后,再学习肾脏泌尿的调节功能。这样的知识重组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层层递进、深入浅出,既减少了知识的重复讲解,节约了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相互关系,构建出知识的整体框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丰富教学方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器官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先提出问题:肾脏的形态是什么?引出肾的形态结构;其次提出问题:肾脏的泌尿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引出肾的微观结构以及滤过膜的组成,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内分泌功能;根据以上的内容,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会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而在血型与输血这部分,则更适合采用BOPPPS(即教学目标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发布本部分的学习清单、PPT 讲义和录屏内容供学生预习,并分小组收集资料;课中以影视剧中“滴血认亲”和“急救输血”的画面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给患者输血的原则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布15道选择题以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本部分学习内容包括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系统的抗原分布和抗体形成、Rh血型系统的抗原分布和抗体形成、输血原则;同时在能力上要掌握血型的判断方法、临床输血的原则等;在情感上要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分组讨论,讲解本节内容。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讲课内容给予补充和纠正。同时宣讲我国的献血政策,鼓励学生们去无偿献血。最后总结本节内容并再次提出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总之,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的系统性评价[7]。终结性评价反映的只是本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最终结果,与之不同的是,形成性评价更加侧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优点是可以根据学习过程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优点,基础医学概论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平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包括随堂考核、考勤、课堂讨论(占20%)以及实验测试(占10%);学期末采用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的方式。

3 讨论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主要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个类别,其中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3]。本专业的学生不直接面对患者,但是在做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时,又需要相关的医学知识,因此在学习中既要突出医学知识的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故而会出现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作为新型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少、知识不系统,专业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都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例如教师团队人员不足、教学条件受限、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过重等,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作者期望不断地探索、尝试,综合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未来能够探索出一套针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针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比较成熟、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概论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超学科”来啦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