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高校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 *

2024-03-11李兆福普文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学生

李 莉 李 宁※ 李兆福 普文静

(1.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015 年1 月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当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1]。其中首次提出“科研育人”,这意味着高校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平台,需要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真正做到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 中医药院校形成科研育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与价值内涵

1.1 科研是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要做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就要聚焦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科研育人的重要方向。科学研究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的变化,使得社会对卫生健康行业的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人民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各种需求将扩大,这将促使如疾病诊断与病毒检测技术、高端生命生物技术、卫生健康服务等的创新需求层出不穷,医学高校作为科研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育人才创新能力的重任,经验表明,知识创新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知识创新就是重视科研作为教学手段的重要意义[2]。因此,把握好历史机遇,将科研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挂钩,有益于发挥医学人才在卫生健康行业中的基础与支撑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医学生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科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验证,有益于创新突破与自身发展协同并进。

1.2 科研是培育国际视野的重要窗口 国际视野培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对外交往逐渐密切,国际视野在未来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储备中将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医学类高校应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目标之一,将“科研育人”作为重要手段,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平台学习其他高校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主动提升学术素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积极引进优秀的海内外师资力量、高质量的科研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科研育人的国际化;同时以科研活动为载体,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国际科研类竞赛等,提升学生科研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走出去,争取同具有国际化水平师资以及高水平学者的世界一流大学交流。

2 中医药高校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探究

2.1 坚持育人为本 育德为先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3]。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首要的是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要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抓手。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练就过硬本领,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具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家国情怀。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思想政治会谈、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学习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加强自我反思并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践行到科研学习中。高校还应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乡村义诊、红色旅游、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培养感恩奉献意识,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主旨融入学习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自我,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提高学科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在科研育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指导着学生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也将成为育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方面,高校应建立定期考核制度,评估教师课程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切实监督教师夯实专业之本。思想政治方面,教师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想上自觉地积极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靠拢,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还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自觉作为学生的表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2.3 构建教学科研一体的培养模式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高校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将学校课程教学与相关科研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教学科研一体”的培养模式。立足科研反哺教学,以科研为载体,将生动鲜活的科研课题实例放到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弥补以往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寓教于乐,教师与学生彼此支持、共同进步。这样做既可以深化课程的内涵、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大大提升效能,也可以积极促进高校良师益友格局的构建。同时,以教学为依托,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通过课堂解读,使之“接地气”,不仅能扩大科研的受众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科研受惠面,也能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医学院校要做好科研育人工作,构建“教学科研一体”模式势在必行。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生具备的临床诊疗能力与科研思维相辅相成。中医药高校应集中整合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学术平台等不同教学资源,真正将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科研发展等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独立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能力,使其从科研中践行理论知识、从实践中发现课题,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互惠共赢的“教学科研”命运共同体。

2.4 将实现中西医协同发展作为科研使命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4]。自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与西医药协同会诊、救治了众多患者,为我国抗疫情、防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也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药协同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卫生健康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中发挥好科研育人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是中医药高校的责任所在。中医药高校应始终将“实现中医西医协同发展”作为科研使命,以建设好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选择科研作为重要平台,为最大限度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武器”而努力;同时,打开科研思路,在预防医学、临床研究、药品开发等方面,贯彻“中西医协同”的方针,推动中医、西医在疾病预防、康复、治疗方面互为补充、协同发展。

2.5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优化科研环境 近年来,科研项目经费拨付、使用、报销过程繁杂,不少高校存在“重物轻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科研育人的脚步,束缚了广大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手脚。故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将经费管理自主权逐渐下放,切实将科研人员从繁冗的审批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同时,长期以来在课题组经费中占大头的是科学研究需要的设备、仪器等,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项目承担单位对参与科研实践人员的劳务费用投入少、缺乏合理公平的奖励制度等问题。故高校应转变观念,制定严格的科研奖励政策,对科研奖励的对象、参评方式、评审组织、奖励方式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定,给予有贡献的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激励科研人员继续钻研、勇于创新,这将为高校科研育人保驾护航。科研是一项具有路线不定性、灵感瞬间性等特点的复杂智力劳动。科研活动的中心是“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要素,要想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要时刻将人才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而激励广大学子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优化科研环境就是在优化培育人才的“土壤”。从硬件来看,实验室、实验设施、图书馆、科研经费、校内外导师等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工科学生,比如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来说,实验室是开展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必要场所,实验室设备更新、应用软件换代等影响着科研活动的进行;对于文科类学生,如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学生来说,学校图书馆资料种类和数量少、相关数据库更新慢、前沿期刊缺乏等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相关调查问卷[5],82%的受访者表明高校硬件设施的条件落后将影响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软件来看,高校针对医学科技创新以及建设的政策支持还需继续完善,例如提高科研项目经费占比、设立人才与学科专项、承办各类科研竞赛等;高校科研建设的相关机制需要更多突破,如建立合理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搭建科研转化支撑和服务平台等。

2.6 完善奖励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奖励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和鼓励不同类型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特色地分类发展。突出科研对教师的成长或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型、科研型及管理型人员都可以相应开展教学研究、理工科研究、管理型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促进所在学科的发展。在高校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及奖励评价时,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平衡好人文社会学科(如中医医史文献)与理工科的关系,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在学生奖学金等评先、评优的过程中可以突出科研的比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分项,通过项目申报和实施,如学生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育厅研究生项目、各重点实验室设立的研究生开放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奖学金加分项的导向又可以激励学生投入科研中。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要素[6],尤其是发表国际性高水平论文,更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也体现了中医药科研成果越来越被国际所认可,助力中医药走向国际化。

3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校建立科研育人长效机制是大势所趋,以科研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科研为窗口,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全面发展、品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好科研育人,就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导向,以此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领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要以实现“中西医协同发展”为使命,弘扬中华医药的智慧,汲取现代医药的精华,为公共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要教研结合、科教融合,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用合一;更要完善科研管理,优化科研环境,探索一系列科研工作改革措施,切实保障科学研究的质量。总之,科研育人将成为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好、发展好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学生写话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学生写的话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