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玉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初探 *

2024-03-11王世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王玉肺失咳喘

周 杰 王世岩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王玉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呼吸内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经验。王玉教授现今年过八旬,仍不辞辛劳坚持工作在医疗、科研第一线,不畏繁重任务,主持名老中医工作室工作,曾被医院聘请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室专家,指导“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王玉教授在学术上遵循《黄帝内经》研究,崇尚仲景理论,更能博采众家之长,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在临床中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经验丰富。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1 同病异治 辨明寒热虚实

咳喘疾病在历代医籍中记载颇多,病因也较为复杂,王玉教授在临床中博采各家所长,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治疗咳喘疾病首辨寒热虚实,善于运用同病异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如《伤寒论》中第35 条、63 条、67 条及《金匮要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条文,或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喘;或由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致喘;或因脾阳虚,痰湿内盛所导致的咳喘;或因痰浊壅肺,气逆痰涌而致的咳喘病。同为咳喘疾病,其病因不同,或为寒热所致,或因虚致实,或为虚实夹杂之证,疾病所处的病程阶段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1]。在临床错综复杂的证型中,王玉教授认为临证时要首先辨别寒热真假、虚实夹杂,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

案1 张某某,女,68 岁。反复咳嗽、喘息9 年。患者9 年前出现咳嗽、喘息,经检查后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曾长期口服中药汤剂及氨茶碱等药,病情时轻时重。现症:咳嗽、喘息、气急不能平卧,痰白清稀,畏寒,无汗,食少,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紧。中医诊断为“喘证”,辨证为外寒内饮,采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处方:麻黄10 g,桂枝20 g,细辛5 g,清半夏15 g,甘草10 g,干姜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共4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150 mL,分2次口服。

二诊:患者服上方后气急缓解,咳嗽、喘息明显减轻,时吐白痰,畏寒,偶汗出,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治疗有效,原方加川椒20 g,以温阳散寒,继服4剂。

三诊:患者偶咳嗽,喘息,痰少,微畏寒,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润,脉弦弱,病情缓解,转方以扶正为主,调整处方:麻黄5 g,细辛5 g,清半夏15 g,甘草10 g,干姜2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补骨脂20 g,磁石(先煎)30 g,党参20 g,白术20 g,山药30 g。继服6剂。

按语:本案例的治疗体现了“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首诊辨证为表里皆实,未见明显虚象,故给予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寒饮,其中麻黄、桂枝、细辛、白芷辛温散寒,清半夏燥湿,干姜温阳化饮,茯苓淡渗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止辛散伤正。病情缓解后转为培补脾肾为主,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阻于肺,根源却在脾,故求本之道必扶脾,正是“未发以扶正气为先”的原则体现。

2 分经辨治 善用经方

《伤寒论》中关于咳喘的条文较多,分布在各个经脉,王玉教授认为临证时应加以鉴别,分经论治。如太阳经第35 条麻黄汤证、第43 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大小青龙汤等,或为外感风寒,或为外寒里饮,或为外寒内热所致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痰饮犯肺,发为咳喘;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内盛,实热积聚,腑气不通,肺失宣降,故见咳喘等证,如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临床虽表现为咳嗽、喘促等症状,但病位在阳明大肠,治疗上应攻下实热。病在少阳者,如《伤寒论》第98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少阳枢机不利,三焦运化不畅,水饮上逆于肺而致咳喘,治疗上应从少阳和解。三阳经的咳喘各有特点,往往还会出现两经同病,如太阳经与阳明经合病,这时如果误以为是阳明病实热施以泻下之法,则会导致邪气内陷,治之则当提壶揭盖、上通则下行[2]。王玉教授认为,六经病变都会导致咳喘,平时应重视经典、熟读医案,临床中方能灵活运用,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汇通古今。

案2 张某,男,65 岁。反复咳嗽、咳痰3 年,加重2 周。患者3 年前出现咳嗽、咳痰,经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以后反复发作。2 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气急,自服罗红霉素、甘草片,症状略减。现症:咳嗽气急,咽痒,痰白而黏,夜间加重,乏力,寒热往来,胁胀,耳鸣,纳呆,尿黄,大便4日一行。舌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滑。胸片示双下肺纹理增强。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咳嗽,辨证为邪郁少阳、痰浊壅肺。方药如下:柴胡25 g,黄芩20 g,清半夏15 g,党参10 g,甘草15 g,桔梗20 g,紫菀20 g,陈皮20 g,郁金20 g,香橼20 g。共4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150 mL,分2 次口服。

二诊:患者咳嗽气急明显减轻,仍咽痒,无寒热往来,舌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滑。原方去陈皮,加百合20 g,款冬花20 g,继服4剂。

三诊:咳嗽气急消失,偶少量白痰,饮食增加,原方减桔梗、香橼,加黄芪20 g,山药20 g,继服4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急、痰白,为痰浊郁肺所致;寒热往来,胁胀,耳鸣,纳呆,脉弦,属少阳病,邪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少阳枢机通利,肺气自能宣降如常,则痰浊自化,咳嗽自止。咳嗽气急消失后痰仍在,为脾气未复,痰浊难化,故善后方加黄芪、山药以健脾化痰。一般祛邪过久正气易亏,故邪气解除后应予以扶正,如仅邪气解除就认为病愈而忽视后续治疗往往导致疾病复发,所谓“邪去而复来”,所以古代医家皆有病瘥收工之法,如采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即是此意。小柴胡汤为伤寒名方,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治疗咳喘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应用,所治基本机制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肺气不降,而出现咳喘[3]。

3 以肺为主 兼顾五脏

王玉教授认为,咳喘的病位虽在肺,但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详细说明了不同脏腑咳嗽的症状表现,如“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等。若肝气郁滞,疏泄失调,气机上逆犯肺,肺失宣降则可见咳喘之证;若各种原因导致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蕴,上逆犯肺则出现虚实夹杂之咳喘;心主血、肺主气,若心主血功能失调,心血瘀滞,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也可导致咳喘的出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虚,失于摄纳之功,可见咳喘之虚证,若久病及肾,肾阴肾阳亏虚,此时多为病程过长导致的正气亏虚所致,治疗时须加补肾之品,以治其根本。临证时不能见咳止咳,见喘止喘。《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调和五脏,往往起到异曲同工之妙。

案3 张某,男,65 岁。反复咳嗽、咳痰5 年,加重伴喘息10 d。患者5 年前出现咳嗽、咳痰,经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后每于冬季天气变化时即发作。现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量较多,伴喘息,活动后气短,乏力,食欲欠佳。查体:桶状胸,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胸片示:双肺透光度增强,双肺纹理增强。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为痰湿蕴肺,治疗上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如下:清半夏15 g,茯苓20 g,陈皮15 g,甘草10 g,厚朴15 g,紫苏子15 g,莱菔子15 g,白芥子10 g,葶苈子15 g,干姜10 g,杏仁15 g,细辛5 g。共4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150 mL,分2 次口服。

二诊:咳嗽、喘息好转,痰量明显减少,活动后仍有气短、乏力,前方加党参30 g,白术15 g,继服7剂。

三诊:咳嗽、咳痰明显好转,无喘息,气短、乏力减轻,食欲尚可,前方继服5剂,诸证明显好转。

按语:《证治汇补·痰证》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本案患者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酿湿生痰,痰壅肺气,肺气不清,肺失清肃,导致咳嗽的发生,治疗上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等燥湿理气化痰,再加入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

4 重视科研 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

王玉教授在研习中医经典著作及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二者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治疗咳喘病的独特见解。她勇于开拓,与科研实验室紧密结合,研制出了多项治疗咳喘疾病的院内制剂及气雾剂,如王玉教授认为急性支气管炎多由于卫气不固,御邪之力降低,则易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邪气入里化热,灼津为痰,痰热阻于气道,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在数十年的临床与科研的基础上,精心研制的抗毒菌消颗粒对急性支气管炎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4]。王玉教授认为痰热是哮喘急性期致病的主要因素,研制的喘嗽宁治疗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王玉教授认为外感咳嗽,经解表宣肺药治疗后而咳嗽仍未尽,此时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故治法重在宣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百苑止咳颗粒,治疗风邪犯肺所致的咳嗽[5],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王玉教授善治感染后咳嗽,认为之所以发生感染后咳嗽,究其病机多属正气不足,邪气留恋,邪郁三焦,肺失宣肃,痰浊内生,与风邪相互搏结,胶固难分所致,采用柴芍止咳颗粒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6]。王玉教授在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科研思路。由王玉教授作为专家进行指导的课题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7],特别是被聘请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室专家”,指导“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 项,获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将中医药纳入肺结核的治疗方案中,并根据辨证进行分层,在治疗中根据辨证进行动态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此项课题由全国14个联合单位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王玉教授博览群书、熟读经典,长于经方、善于研究诸家,“师古而不泥古”,将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造诣深厚。王玉教授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其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总结,为我们在临床辨治中拓展了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王玉肺失咳喘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医学病机的探讨∗
穴位贴敷可治小儿肺热咳喘
Computational identifi 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s inPenaeus monodon*
徽州方言中的“”
一颗红心永向党中国记忆
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热哮45例临床观察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38例
红枣治疗咳喘之古法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