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4-03-11段喜明甄志磊乔琼刘艳红陈小平王春玲米美霞
段喜明,甄志磊,乔琼,刘艳红,陈小平,王春玲,米美霞
(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太谷 030800)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2012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其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2014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 新型城镇化对风景园林行业和学科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秉承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传承历史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城镇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绿色低碳先行发展等方面,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风景园林是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重点关注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此外,“文化传承、人文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风景园林也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物质空间的营造,并从文化产业的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植入。
可见,风景园林与新型城镇化在理念和内涵方面高度契合,尤其是在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更加契合[1]。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指导下,城乡建设模式已发生很大的转变,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人文先导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导向。
3 产教融合及其在风景园林专硕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2015 年5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2019 年6 月,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2020 年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的育人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能力;2021 年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提出:要切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
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风景园林专硕要紧紧围绕新工科的“新”字入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胜任力;要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统筹产教融合资源,进一步将行业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动力;要加快实践教学课程的校企共建步伐,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校内+企业”的双导师制,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培养面向新时代的风景园林卓越拔尖人才[2]。
4 风景园林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硕人才需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助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部分导师实践能力不强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多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部分导师的实操动手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4]。
4.2 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管理、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课题承接与运行等实践环节,其团队协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得不到充分锻炼,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5]。
4.3 实践平台数量不足,实践环节衔接不到位
导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应兼具科研、实训与创新优势,但因部分实践环节衔接不到位,使得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场景,进而影响其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理性思考[6]。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改革思路
产教融合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达到培养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要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以技术协同攻关为切入点的创新机制,建设更多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创新平台[7]。
风景园林专硕以应用型办学思路为引导,应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风景园林学科的需求,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高校要整合风景园林行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8-9]。
5.1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开设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栽培与养护管理新技术、植物景观设计、数字技术景观应用、乡村振兴与风景园林、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等教学内容;增加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设计竞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业务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等[10]。
5.2 推进院企产教深度融合
院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式,山西大学城乡建设学院通过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城乡规划与发展中心、规划设计工作室,使校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双方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共建技术咨询、服务平台,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型”教师[11-12]。同时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听取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和毕业生业务能力培养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14]。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已与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太原植物园、山西轩浦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维态思(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中联创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聘请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学科的客座教授和校外合作导师,举办学术讲座,进行项目技术攻关,指导学生入企实习实训等,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5.3 参与地方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引导,山西大学城乡建设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掌握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思路和需求,并将其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15-16]。目前,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以“山西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参与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等工作。
5.4 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要求,山西农业大学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乡村调查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院、东阳试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风景园林专硕学生通过入驻这些创新创业平台,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创新实践。学校对接社会需求,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