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探索

2024-03-11张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教学模式

张祎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教育强国、推动学生全面系统化发展、提高整体就业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1]。

1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再添“中国加速度”,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发展的升级[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为了推动高等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水平,使其更符合社会及企业的现代化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全局角度合理统筹规划,着眼于未来,凝心聚力,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本质。

现阶段,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日益朝着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就校企合作来讲,往往是学校充满热情而企业兴趣不足,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立足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创新思路,转变滞后的就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高校不应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培训式”的短期课程,而应在入学之初就开展相关教育,同时加强“校、企、政”的密切合作,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有机融合,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型人才,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

“专创融合”就是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融合。众所周知,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途径,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育专业教学的补充与完善。由此可以看出,“专创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专创融合”能够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专创融合”的实现要求不断探索目标融合、课程体系融合和培养过程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教学、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2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1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维度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求在如下几个维度实现有效结合:(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实习实训的开发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2)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3)产品(服务)的设计加工与实习相结合,实训的目标是创新与创造;(4)产品的创意、创新、创造与市场化相结合,实现实习产品的实用性、价值性和市场相结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融合;(5)专业技术思维与商业思维紧密结合,而这要求商科教师团队与工科教师团队融合;(6)专业课程考核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考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过程化、实战化和个性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市场和实践训练来对教育实效进行考核[4]。

2.2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核心思路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核心思路是实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创”、在“创”中“教”、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5]。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及时转变教学模式,设计富有特色的项目活动,以此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衔接,构建“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着力点

3.1 着眼长远

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及要实现的目标任务[6]。在该过程中,高校应深入探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明确实现“教、学、做、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主要切入点、立足点,以此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7]。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实现理论、实践、知识、技术的多元化创新,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实施的着力点。

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激发其创新、创意、创造热情,引导并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从而逐步形成逆向思维、系统思维,以“做”和“创”为立足点,形成创新思维[8]。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新想法、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要闯出“新路子”,这些将会助力学生长远发展,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追求的长远目标。

3.2 着力应用新技术

创新创业教育要密切关注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新场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双创”人才[9]。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层出不穷,带动产业升级换代,而产业的升级换代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10],互联网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全新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赋予了人们更多的创新想象空间,并且有效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借助全新技术、工具,针对教学目标体系、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基础教学设备更新与完善、实训基地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助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11]。

3.3 着重开展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出社会及企业所需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学、做、创”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十分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12]。

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创新性、创造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打造出极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开拓其创新思维,提高其核心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坚定理想信念[13]。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渠道和途径,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 结束语

“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关键。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将“专创融合”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1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构建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基于创新创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综合能力,以此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