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4-03-11李玥萱陈宝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李玥萱,陈宝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

1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为了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和企业岗位的匹配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企业有较强的意愿和职业学校开展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1]。不仅中小企业愿意和职业学校合作,有前瞻战略眼光的头部企业同样积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把业界的挑战、产业的需求与学生的培养结合,构建产教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2019年,“华为ICT 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依托HCIA、HCIP、HCIE 认证体系,将“课题驱动—师资共育—课程植入—项目考核—竞赛检验”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到高职领域。腾讯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三条主线开展高职院校合作计划,通过实验室共建、产业学院共建、短期训练营等模式,提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认证就业服务。除此之外,百度、中软国际、谷歌、IBM 等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高职院校进行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切入点,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及构建新型育人架构的有效途径。自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地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共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逐渐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育界针对校企协同育人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及实践成果比较丰富。李杰等[3]从政府主导、高校主责、企业主体、学生主角4 个方面分析策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黎博等[4]将政府、企业、高校、教师 “四结合”构建高校“双创”孵化基地。傅田等[5]提出理念融合为本、课程融合为根、跨专业融合为点的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结构。张海燕等[6]以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例,通过6 个层次构建创新创业师资精益发展模式。曾秀臻等[7]基于“发展模型”构建高职“双创”课程体系。蔡芹[8]提出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以行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吕朝伟[9]构建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校企育人新模式。这些研究丰富了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理论与实践。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协同育人机制稳定性不强

协同育人的稳定性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10-11],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合作领域的稳定性、时序性、有效性受政策、组织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这与学校任务是育人、企业任务是增加效益有关。

2.2 “专创”教育融合性不足

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依托专业教育实现,这需要“专创融合”教育[12-13]。现在很多学校有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4],但是未有效实施“专创融合”教育。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思路

3.1 共建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机制创新

强化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核心地位能增强校企合作稳定性。学校核心地位强化的方式包括政府投入和师资投入,动态调整合作载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校企协同育人不仅需要校企双方高层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还需双方的中低层人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市场导向、高效创新、平等协商的原则,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成果转换等制度,执行具体项目。这包括学校按协议为企业提供培训或技术支持,共同攻关企业生产难题,提前让毕业生参与工作岗位,强化校企合作纽带。在此场景下,企业从教育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人才供给方面获得便利性,中小企业就会被吸引到合作项目中,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评测学生培养质量、开发教学资源等。

3.2 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加大融合力度

依托合作载体,结合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双方根据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建设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知识模块既有校企双方项目合作、竞赛合作的沉淀,也有企业产品研发和企业创始人创业的经历。实施教学过程,需要统筹调配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模块化教学。学院教师实现科学、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企业导师实施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鲜明特征的实践教学,将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提高学生技能和企业岗位匹配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培育专兼结合的教科研“双师”队伍,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需要结合教学、实习、实训等常规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企业研发项目、学校竞赛项目等,合作中增加教师队伍的默契度,形成一条“培育、体验、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链条,丰富创新创业成果。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省级品牌专业建设进行系列改革与实践,在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合作模式。

4.1 头部企业牵头创办特色产业学院

目前,专业所在学院与腾讯共建“腾讯高等工程师学院”。 “头部企业+生态”的产业学院,引领校企双方在党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校企工作室共建、校外学生实训基地群建设6 个方面展开合作,有力实施“专创融合”教育。

头部企业牵引中小企业参与合作生态圈,校企合作编写和开发了云服务操作管理、小程序、云计算应用开发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获得教育部审批,出版标准配套教材,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开发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工作。其中以“腾飞班”等系列类型的特色班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探索数字经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这种有针对性的创意设计、技能训练、专项技术创新、企业外包研发、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层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入选了教育部2021 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

4.2 项目化运行师生创新工作室

在国家级专业群建设期间提出的师生创新工作室项目,经过6 年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一方面,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团队在专项经费支持下提出众多创新研发项目,吸引中小企业人员参与实施,产出教学型模拟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学业导师项目,按“导师+学徒”的模式,利用这些教学型项目尽可能覆盖全专业学生实施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素质培育,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后遴选拔尖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创赛工作室小组,在工作室小组里师生团队完成项目构想和设计。拔尖学生通过模拟项目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进行系统性学习,并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产出成熟项目,申请校级创业园资金或企业的天使资金孵化。该模式2020 年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4.3 建设创新创业基础及实践资源

将创新创业知识导向转到创新创业素养导向是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大数据技术专业重构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启蒙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模块。基础课程侧重讲授创新创业相关概念,配套出版的《创新创业基础》教材主要涵盖创新导论、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成体系的学科知识。实践课程侧重实践校企合作完成的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配套的校本教材《创新创业实践》采用项目化方式编写,让学生直接上手做项目,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技术胜任力和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4.4 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结构

在产业学院和师生创新工作室等运作模式下,大数据技术专业通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结构。学校提供政策和实践课程,企业提供资金和工作岗位,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在彼此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教师充分发挥所长,互相学习,提升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为学生带来了新的项目体验。近3 年,创新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0 多场,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外包项目2 项,“双一流”高校委托业务1 项,其他项目10 多项,研发经费达300 多万元。

5 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办特色产业学院,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切入口,通过特色班、师生创新工作室等各类项目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项目开发、指导竞赛、对外培训,构建校企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范式,为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