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与明代中医膏方物理防腐方式概述
2024-03-10丁慧霞
丁慧霞,范 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5)
膏方中含有大量富营养物质,如糖类、酯类、淀粉类等,在现代真空无菌包装技术下,仅需避光贮藏即可长期保存,在炎热的夏季和北方冬季室内供暖情况下,则需冷藏保存,防止霉变。那么,在无真空包装技术和冷藏设备的古代,有哪些物理防腐方式可以使膏方得以长期存放?遍查历代文献发现,明代关于膏方的文献数量与膏方数量较前代有明显的增多,且其制备工艺更加完善,接近于现代膏方制备工艺。经对明代与膏方相关的59 本文献275 个膏方分析发现,有4 种技术为膏方制备工艺提供了物理防腐手段,见表1。制取蜂蜡、制瓷、纺织与造纸技术均在明代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本文将探究这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明代膏方防腐工艺的关系。
1 明代全面发展的制瓷技术对膏方储存的影响
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经过历代发展,其制作技术在隋唐时期实现全方位突破,窑炉的温度从原始瓷的最高1 280 ℃、平均1 120 ℃增至最高1 380 ℃、平均1 240 ℃,形成了“高岭土——石英——长石” 三元系的瓷器,其含铁量在3%以下[1],且北方白瓷釉的出现也标志着施釉技术的成熟,此后历代的制瓷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的制瓷业实现全面发展,《大明会典(第62卷) 》[2]记载: “凡器皿、洪武二十六年定: 公侯一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 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酒盏用金; 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用硃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可见民间对瓷器的需求量很大。宋应星《天工开物》[3]记载: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 可知明代景德镇的瓷器已驰名海内外,且瓷器不仅烧制的种类多,是百姓家中的日用必需品,在明代膏方制备中也常见其身影。
明代膏方中所使用的瓷器有瓷罐、瓷盒、瓷瓶等,见表2。
表2 瓷器在明代膏方中的使用情况
明代膏方中使用瓷器的膏方有32 个,占明代膏方的12%,瓷器在膏方中的主要作用是存放膏方,如《古今医鉴》 记载五煎膏“置瓷器内封固”[4]等。膏方存放器具的性质对膏方腐败变质具有重要作用[26],明代瓷器以高岭土和瓷石为原料,具有抗腐蚀、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耐高温、避光、不透水的良好性能,可见瓷器是膏方存储器皿的优选,此外,用瓷器盛放膏方便于“加盖” 密封存贮,阻断氧气和灰尘,因此明代制瓷技术的发展,为膏方提供有效的物理防腐手段。现代存放膏方的器皿除了瓷器外,还有玻璃器皿、真空包装等,这不仅有利于膏方的存放也使其更加便于服用与携带。
2 高度发展的纺织技术与膏方药液的过滤
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掌握原始纺织技术,在新时代晚期可以织出经纬密度均48 根/cm 的丝绢织品[27],商代纺织品生产的组织和分工已逐渐健全并且出现提花技术,秦汉时期发明一系列的纺织机械,宋代形成“丝绵布帛之饶,衣复天下”[28]的局面,且有剩余的纺织品在市场上进行售卖。明代纺织业得到长足发展,《明史》 卷七十八[29]中记载: “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天工开物》[3]中记载: “凡织帛,罗、纱筘以八百齿为率,绫、绢筘以一千二百齿为率。每筘齿中度经过糊者,四缕合为二缕,罗、纱经计三千二百缕,绫、绸经计五千、六千缕。古书八十缕为一升,今绫、绢厚者,古所谓六十升布也。” 其还记载专门用于纺织布、帛的腰式机。《松窗梦语》 卷四[30]中记载“……总揽市利,大抵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 由此可见,明代普遍栽桑植棉的举措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新型纺织机械的出现能提高纺织效率,使纺织产业获利颇丰,丰富膏方的制备器具。
明代膏方中所使用的纺织品有绢、布、绵、帛,其中绢包括生绢、生绢袋、细绢袋等,布包括粗布、苎布、麻布、净布等,见表3。
表3 纺织品在明代膏方中的使用情况
明代膏方中使用纺织品的方剂有20 个,占明代膏方的7%,纺织品在膏方中主要作为过滤器具,用于澄净药液,如《简明医彀》 记载乌龙膏“薄绵滤入钵内待冷”[12]等。利用过滤去除药液中的杂质,可以弱化微生物附着滋生的环境,药液越纯净则膏方存放的时间越长久。药液过滤的纯净程度与过滤器具的密度密切相关,过滤器具的密度越大,所得药液的纯净度就越高,而宋应星所说的“六十升布” 即“2.2 尺幅内有4 800 根线”,可见其密度之高。因此,明代纺织业的高度发展对于膏方的防腐有重要作用。现代膏方制备工艺也常使用过滤布,其目数在80 ~300 目,主要是棉、丝、涤纶等材质的平纹织物[33],大工厂中还会用到100~200 目的不锈钢筛。
3 持续发展的造纸术与膏方密封材料
造纸术源于汉代,其在新原料的开发、技术的改进以及纸张用途方面的重大发展则在晋代至唐代期间。其中北魏出现的油纸伞标志着防水纸的发明,唐代出现了具有抗水性和半透明性的蜡质涂布色纸[34],造纸业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在宋代得以扩张。明代的造纸术进入总结性发展阶段,《天工开物》 的“杀青” 篇中详细介绍了竹纸和皮纸的加工过程[3],《考槃余事》 卷二《纸笺》 中记载“松江谭笺不用粉笺,以荆州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35],《江西省大志》 记载的28 种纸中包括“大户油纸” “小户油纸”,且据沈榜在《宛署杂记》 中记载的明代纸价并不贵[34]。由此可见,明代造纸术的持续发展增加各种纸张的可获得性。
明代膏方中所使用的纸主要包括油纸(油单纸)、蜡纸、夹皮纸等,见表4。
表4 纸在明代膏方中的使用情况
明代膏方中使用纸的方剂有18 个,占明代膏方的7%,纸在膏方中的应用主要有3 个方面。
一是作为药物炮制的器皿,如《医学正传》[38]记载凤龙膏“夹皮纸糊其窍”,《奇效良方》[40]记载朱砂膏“白附子(湿纸裹,煨,焙干) ”,《寿世保元》[7]记载保婴五疳膏“莲心肉(隔纸炒) ” 等。《本草纲目》[10]记载“凡烧药,以墨涂纸裹药,最能拒火。” 《天工开物》[3]言: “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 可见明代的纸张具有抗水抗火的性能且具备一定的硬度。
二是作为背衬,如《普济方》[36]记载牛蒡子膏“摊在纸上”,《证治准绳·疡医》[39]记载水沉膏“以油纸摊贴”,《古今医统大全》[22]记载神应膏“油单纸摊贴” 等。明代部分膏方兼具内服外用的特点,用纸作为背衬则说明明代的纸张具有一定的韧性且具备防水防油浸的性能。
三是作为密封材料,包裹膏方,如《医便》[31]记载加味琼玉膏“与纸三十重……再换蜡纸包封十数重”,《永乐大典》[41]记载软青膏“用石脑子油和为膏,以油单纸裹”。因为油纸和蜡纸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以及防油脂渗透的性能,用其密封膏方,有助于膏方的贮藏。现代油纸、蜡纸也常用于包裹食品,但是几乎不用来存放膏方。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明代造纸术的持续发展,生产出具有一定的硬度、合适的韧性以及具备防潮防浸的纸张,为膏方的存放提供合适的存放器具,有助于膏方防腐。
4 明代养蜂取蜡技术的发展与膏方防腐工艺改进
蜂蜡又称为“蜜蜡” “黄蜡” “白蜡” 等,其使用范围随养蜂业的发展而扩大。《神农本草经》 将蜂蜡列为“上品”,晋代通过煎煮冷却将混合的蜜与蜡分开提炼利用,到了唐代蜂蜡广泛用于藏书、印染、制作丸衣等[42],且《备急千金要方》 中出现的单纯使用蜡做黏合剂的蜡丸技术在宋代达到成熟[43]。明代继承前代取蜡的方式,《农政全书》[44]记载“预先安排锡镟或瓦盆,各盛冷水,次倾蜡汁在内,凝定自成黄蜡”,《本草纲目》[10]记载“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由于3.5 kg 蜂蜜可产生1 kg 蜂蜡[45],因此明代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明代膏方提供更多的蜂蜡。
在明代,蜡有蜂蜡和虫白蜡,但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白蜡为外科要药”[10],故明代膏方中所用的蜡皆为蜂蜡,见表5。
表5 蜂蜡在膏方中的使用情况
明代膏方制备中使用蜂蜡的方子有7 个,占明代膏方的3%,蜂蜡在明代膏方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有3 种。
一是煎煮入药,发挥药效,如《普济方》[22]记载马齿膏“蜡三两”,《摄生众妙方》[46]记载治脾胃积膏“黄蜡一两”。《神农本草经》[18]言蜂蜡“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益气,不饥,耐老。” 蜂蜡具有下痢脓血、解毒敛疮、生肌止痛的功效,常与其他饮片配合治疗疳痢、湿癣白秃、廉疮糜烂等疾病。
二是作为赋形剂,用于收膏,如《古今医统大全》[22]记载神应膏“黄蜡半斤……次下黄蜡子冷处”。《本草纲目》[10]记载“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也。” 以蜂蜡收膏,制成蜡丸可以减少对脾胃的刺激、延长药效。明代以蜂蜡收膏的方剂中含有大量的油脂且兼具内服外用的特点,利用蜂蜡的乳化作用可以使药物浸膏与油类基质混合均匀[48],以此调节膏方稠度。此外,蜂蜡不易酸败,具有抗氧化抗腐败的性质,因此膏方中添加蜂蜡有助于膏方存放。但目前随着中药丸剂与膏剂的细化,内服与外用给药方式的明确化,膏方很少以蜂蜡收膏。
三是作为密封的材料,如《普济方》[37]记载丁香膏“以蜡裹丸”,《赤水玄珠》[8]记载天真膏“上用黄蜡封口”等。蜂蜡具有良好的塑型、防水防潮防氧化变质的特性,用其作为密封材料可以经久存储膏方。
综上所述,蜂蜡味甘,性温,无毒,主下痢脓血,且蜂蜡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抗氧防腐的性能,将蜂蜡用于膏方制备有利于防止膏方腐败变质。可见明代养蜂业的发达,取蜡技术的成熟,可延长膏方的使用期限。
5 结语
明代中医膏方物理防腐方式表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膏方制备工艺中对技术的使用,体现出中医学兼收并蓄的气质,明代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膏方的制备存放提供丰富的防腐方式,体现出技术的社会效益。此外,部分兼具内服外用特点的明代内服膏方,其防腐方式受外用膏剂制备工艺的影响。目前,中医膏方的有些物理防腐方式与古代相同如用瓷质器皿存放膏方,但是有些物理防腐方式则在现代膏方防腐中难以再见如用纸张存放膏方。由此可见,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中医膏方的制备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时是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有选择的继承,还是应当保留传统工艺自身的时代特色,怎样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值得深思。